目前位置:首页 > 生命观 > 生命“本源”應該是什么?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 真心何在?
● 明●來知德“太極圖”進一步說明
● 生命“本源”應該是什么?
● 宇宙因愛而生
● 物質來自念頭
● 科學驚人發現! 宇宙竟是大腦
● 外泄的天機:常人極難知道的生命奧秘!
● 人類隱藏的能量級
● 如佛所說--超級震撼--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
● 最小的空性
● 一張圖讀懂生命,看透宇宙。
● 宇宙法則
● 用深度心理學來認識自己和他人
● 念力的驚世揭密
● 量子糾纏與心靈感應
● 愛是流動的能量,愛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愛
● 我相信愛情,但更相信人品
● 有一種商叫“靈商”---人的終極智力
● 全息呼吸法的前世今生
● 全息宇宙解說 – 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認知我們生存的世界
● 地球文明原來同源
● 怎麼樣才能達到涅槃境界
● 林家樂講演“廈門大學《禪修》課程”
● 林家乐給“國際YBC中國青年創業導師”傳授祖師心法
● 林家樂這一個人?
● 林家樂生命探索缘起
 

生命“本源”應該是什么?

 

 

 

 

 

  胡敬德先生說:弄不清生命本源是什麼,討論生命管理是沒有意義的。

 

 

 

 

 (一)

 
  “本源”是“家”,是“來處”,是“萬物與人未出生之前的真面目”。
 
 
  “本源”是心。
 
 
  “萬法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滅。)
 
 
  “心即是佛。”
 
 
  佛是“本源”。“本源”是諸佛之祖(佛母)(生命總能量原態,眾生與諸佛之家:來處。)。(佛:也被世人稱為“覺者”、“覺悟之人”。)
 
  “佛祖”是“原始知能”。
 
  “知能”生“念”,
 
  “念”生萬象萬物。(“知能”化眾生,人在其中。)
 
  胡先生說:“本源”是空。
 
  我說:空不可以單單看作是相對“色”的“空”。“空”可以是“相”,等同“色”的“相”。此“空”,可空可不空,是空是不空。是空相也可以不是空相。“空”含不可言說的“空”,“妙有含真空、真空藏妙有”。“妙有”是知能,知能是能知、能覺、能有、能變的空靈,更叫做佛性、真心、念、般若、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我們才能夠說“妙”為“能”,是“演化”之“能力”。有“知”才有“念”。“念”是“真心”。“真心”化三千。 
 
  因此,“真心”才是“質”,才是能知、能化、能變之“法身本體”。
 
  “心經”,
 
  即是此“心”之經。
 
  此“心”回歸之徑。
 
  所以,我們也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才會說“一炁化萬殊”、“萬物皆具佛性”!
 
  一日,
 
  佛祖見眾佛子悶悶不樂,不耐空虛靜寂清閒無為,就說:此後將會建構一個虛實並存,陰陽互交,是非善惡相纏,多元擅變,萬物競生,男女繁衍的世界,讓你們一當“做人”的樂趣,但這是一個萬物和人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混亂一片,很容易“迷失”而陷於“苦惱”的一個旅程,也是一個歷煉、玩耍的過程,你們每時每刻都會有二個至多個的“生活選擇”,你們可能因此獲得很多知識,但也會因此消磨喪失了“智慧”;相反,有些人卻可能能夠保守“智慧”,鄙尊知識,棄偽返真,回歸本體。我要看一看,你們經過“人的世界”的歷煉磨折,會選擇“滅亡”,或者會選擇“還原”!?──於是佛祖隨即就問大家:“你們有誰願意做人?!”寂寥無聊的佛子靜極動心紛紛舉手,一叩領命下凡來做了人!──人一叩,得“命”。
 
  我們應知道
 
  佛祖原本光寂,不生一念,不生一相,
 
  如世間的賢者所悟:“法身無去無來住寂光而不動”。
 
  是因為要讓佛子們體驗“德相非空非有隨機感以恒周”的“陰陽變幻”的生死是非的苦難與樂趣,
 
  才讓大道無住而無不住於世間,無念而無不念於世間,無用而無不用於世間。寂靜如如,非陰非陽,非善非惡,無是無非,不許言說……
 
  直到我們經歷萬難千苦最終才得以體會佛祖的苦心善意和這個神妙的道理──“本源”就是本體法身。
 
 
  (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對“真心回歸”的“人”密說的法語。
 
  “觀自在菩薩”,菩薩是佛與人之間溝通的方便,在人的外相界,菩薩有多種色相名稱,在人的內質界,衪就是永遠不變的法身本體佛性,《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是說觀此法身(真心)。觀,是內觀。觀,是棄妄還真。(要“先天”不要“後天”,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觀,是真心體會佛性的存在和佛性能力的示現(以真心換真心)。如果你真誠回歸,衪就會現身示法,使你“易筋洗髓”……。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當你專心致志追求認知本體法身之時,你會“照見”後天的所有“身體功能”已經都成了空相,都失去了平時“肉身”的知能。唯獨本體的知能現身出來主宰(主持)我們的生存活動。
 
  我們身體裏的本源知能的活動,使我們脫換陰陽二元的“不單純”,“不純粹”。而這身體內的“本源知能”和“宇宙大本源知能”是可相通相連的。二者的連結,就視乎你的溝通相連回歸的誠意,也就是我們在“真心何在?”一文中所說的“真心全力去愛”的意思。
 
  總括以上所言,“宇宙原始知能(智慧)”就是“生命的原始‘本源’”。
 
  我們說:“道出心源”、“藝出心源”。
 
  更說:“心佛一如”。
 
  這“心”,就是“本源”。
 
  說“風在動”,說“幡在動”,
 
  六祖說:是“心”在動。
 
  這“心”,就是“本源本體本性”。
 
  是此“心”的“能”在“動”。
 
  “本源之心”就是佛和佛祖。
 
  我們是來世間享受“人”的“玩耍樂趣”的。
 
  但“人的樂趣”卻是“人”的苦因!“人”因“樂不知苦”,沉浸於貪、嗔、癡、慢,而智慧漸失!變得心亂不安!迷失不定!──不得不因快樂或痛苦而放縱!──也因為“痛苦迷失”最終到了極點不得不尋求解脫而開悟!
 
  所以,我們才需要《易筋洗髓》,學佛歸源。
 
  要歸源,
 
  “非清虛不能脫換,非脫換不能清虛”。
 
  清虛是佛和佛祖的本相。
 
  善正是佛和佛祖的本質。
 
  內質外相雙修,清虛脫換的道理深藏在心中,守一元(純陽真心),收二元(陰陽善惡假相),日久“易筋洗髓”必成。
 
 
  (三)
 
  心源本體在中國遠古文化裏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的道德經開首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無名”
 
  是無念,是無生,是無分別,是什麼也沒有說,也不可說,不必說。
 
  “有名”
 
  是有念,有生了,是開始分別、認物說話了,是無中生有了。
 
  念,今心。此時此刻知覺之心。對等是非之心。是“知能”的作用。(一切法從心想生。)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說的──
 
  道,也是平常難說,不能說,不可說,不許說的。是原始未表現的本源之心──能知之知能。
 
  “名可名非常名”
 
  那個不能說、不許說的心,的名,就是無分別、不起念、不現覺知的無生之心。──非平常的覺知之心可以輕易識別的“本心”。
 
  這也正如《心經》所說的道理:道和名,是萬物的本源。道和名體現於──心。
 
  有心,
 
  才能道,才能名。
 
  才有“佛”和“眾生”。
 
  “心經”的“度一切苦厄”,就是說:要免除眾生的苦厄,只有回源歸空,而要回歸源空,只有依靠源空之中的真心矣!
 
  中國道家的
 
  道──無(炁),之中藏有心矣!
 
  無是空矣!?
 
  道是心矣!?
 
  本源乎?
 
  非“知能(能知)”是何?!
 
  變者,自然矣!──易也!
 
  ──易有不易,變易,知之謂簡易,簡單而易行矣!
 
  通而利行天下──斯是禪!
 
 
 
  (四)
 
  達摩尊者是為什麼來中國的?
 
  他就是為提點什麼才是“本源”而來的。
 
  “本源”的知識為什麼要由西域人來提點?
 
  因為“本源”的知識是中國的老子傳達給“西域”的;因為“時侯”到了,該由“得道的達摩把道歸還中國”。
 
  道,就是道道。道道,就是如此這般。也就是“般若”。也就是應這般說,應這般做。就是道路或規律,也就是“真心”,“真相”,“本體”,“佛性”的表達……
 
  中國人的生命觀是佛道混同的:
 
  如“得道高僧”,學佛修行,也叫做求道、修道、成道、了道……。
 
  達摩指定的“即心即佛”,
 
  縮短了中國人修道了道的體認歷程,他直接的指明“心即是佛”,此心,是你的現世“知覺”,也是你的“本來之心,本來之能”。
 
  所以,他簡化了中國人對“本源”認知的“曲折”,直說:“明心見性,當下就能成佛。”
  成佛,就是誠心誠意棄二元回歸一元。
 
  也就是從低級生命返回高級生命的還源(原、元)。(所謂的:“看破紅塵”。)
 
  中國道學的“道德經”,沒有說得這般清楚。
 
  人類的歷史是人類的生活歷程的紀錄,老子所在年代是“春秋”時期,也是“孔子”同生的時期,那時道在師儒,所以儒學思想統治了中國很長時間。直到梁朝時代,達摩來中國傳道,“道”才重新在中國埋下種子,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春秋至梁朝,“道”在中國斷層消失,中國因“斷道而無道”!數千年來“二元相爭”,戰禍不斷!中國斷道,也就沒有了絕對的生命管理的方法。直到明朝,出了一個叫做“來知德”的人,才把“道”的生命管理方法用圖解迷,但他的出現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他的圖解幾乎湮沒了,直到此時才被公開!
 
  在現代宗教和政治管理應向古代文化尋找“精華”或“精髓”作為參考的時候,中國道學的“禪易同源”理論,應該得到重視和充分討論。如今有人不諱淺薄把自己的心得公諸於世,希望廣大世人得道而有序,國力因之更加強盛,社會更加和諧鞏固,幸福光明,大家快樂無憂!斯為言!

 

 

 

 

 
 


泉州老君巖《老子像》
 

 

 

 

 

 

 

參考附文:

 

 

 

佛教的“色”指什麼

 

 

 

 

  色即是空(資料圖)

  文:無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有點文化底蘊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但是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辭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

  這個世界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由四大因素構成。四大因素,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素由於因緣和合構成萬物,又因為因緣複歸還原於四大因素,這種還原、複歸被稱為“空”。幾千年前,釋迦牟尼已經用佛教的思想解釋了宇宙的運動規律。世界上一起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合而成,這叫化學不滅定律。佛教講萬物都是暫時的因緣和合,沒有亙古不變之理,包括人的生、老、病、死過程也是暫時因緣和合。只是我們人有主觀意識,

  常常有個我在,才會產生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甚至有時候會產生不善動機或者種種衝動。佛教的色空觀,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執著,看到萬物都是因緣和合,不要執著,這就是在有色世界裏確立“看空不空”的思想。佛教常講“緣起性空”:明白萬物都是暫時因緣和合,不去執著,更重要的是不去執著我,就是緣起性空。佛教有講五蘊皆空,即色、受、想、行、識。這裏色指有形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人要破除我執,精神層面也得看空。又比如佛教講六根清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講六塵不染,六塵就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說明我們也和萬物一樣,都是暫時因緣和合,沒有必要主觀上常常執著一個我,佛教更多注重自我高度修養方法達到無我境界,釋迦牟尼用生命變化、物質運動的宇宙觀來告訴人類,不要有過多的執著自我,不要有過多的主觀思想,超越這些,你就不會有痛苦折磨,這就是緣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什麼是色?廣義之色,是物質存在的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廣義之色,可以用來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質與生命體,大至星體,小至微塵,無不包含在內。狹義之色,指人肉眼能識別的對象,如顏色的紅、黃、藍、白、黑等區別,物體的長、短、方、圓、高、下等區別,人類的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區別,皆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

  色法在佛學裏,又可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可以表示出來。就連地、水、火、風所構成的物質世界,一切物質存在,包括眾生肉體,全度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屬於精神方面,比較抽象,沒有辦法表示。譬如,我們都曉得原子能,那個能是什麼東西?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常人並不清楚。

  “極微色”:等於現在科學講的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得很,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包括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世界。所謂“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在色相上佈施,不要有物件的觀念。譬如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某一個人,那是住相佈施。學佛之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物件,有物件這種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裏,心裏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都在那裏住色佈施。嘴裏說要放下放下,結果什麼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裏發麻。為什麼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一切眾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佈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

文章来源:腾讯佛学

2015年10月7日更新

 

 

 

 

從宇宙的宏觀與微觀來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科學爸爸找到兩個視頻,特別是第一個,加上音樂,已經不能用震撼兩個字形容了。我幾乎是屏住呼吸看完的。而且科學爸爸也對這兩個視頻無語了。不知道能說些什麼,因為面對這樣的東西每個人的理解可能都不會一樣,大家欣賞吧。如果有不懂的看後面的圖文解釋,最後的有兩段話來自於網路。

宇宙的宏觀與微觀1

宇宙的宏觀與微觀2

        當我們看到十億光年以外的星星時,映入我們眼簾的那束星光已經在茫茫宇宙間飛奔了十億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僅僅是它十億年之前的樣子!現在的它究竟如何我們只有再等待十億年才能看到……宇宙的無窮無盡,停留在紙上,今天,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來體驗!

       這是一次高速跳躍,每次都以10倍的速度跳躍。從 10的0次方開始(也就是1 米), 然後每次按照10的乘方增加。從10米, 100 米, 1000米,以此類推, 直至巨視世界的無盡。

1米

花園裏,從1米的距離看一束樹葉

10米

將我們的視線上移,我們看到一片植物

100米

在這個距離,我們看到樹的邊界

1公里

現在我們將從米進入到公里...有可能需要降落傘了...

10公里

我們由此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面貌,但是我們確實已經看不清每棟房子

100公里

從這個高度,可以看到美國弗洛裏達州...

1000公里

這是典型的從人造衛星的事業

1萬公里

北半球,和南美洲的部分

10萬公里

此刻,地球看起來很小哎...

100萬公里

地球和月球的運行軌道(白色的線)

1000萬公里

藍色區域是地球軌道的一部分

1億公里

金星和地球的軌道

10億公里

水星、金星、地球和木星的軌道

100億公里

從這個高度,我們能看到太陽系和恒星運行的軌道

1000億公里

太陽系看起來變得有點小了

1萬億公里

此刻,太陽看起來就是眾多恒星中的一顆

1光年(10萬億公里)

從1光年的距離看,太陽看起來很小

10光年

在這個無窮大的宇宙裏,我們幾乎看不到太陽系

100光年

“什麼也沒有”,看到的僅剩下恒星和星雲...

1000光年

從這個距離,我們開始在銀河和銀河系旅行了

1萬光年

我們繼續在銀河系中遨遊

10萬光年

我們開始接觸銀河系的週邊

100萬光年

銀河系看起來就像佛教的“卍”字元,還能看到其他的星系... 

1000萬光年

從這個距離看,所有的星系看起來都變得很小,星系之間相距遙遠.同樣的法則統治著宇宙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我們地球上那片樹葉的畫面上,看看微觀世界的景像,然後再朝一個相反的方向,以10的乘方減少我們的相向距離,直至一個神奇的微視世界。請仔細觀察宇宙恒定不變的規律,也請想一想作為人類還有多少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1米

現在我們回到本次的起點,這個距離我們能用我們的手臂夠到...

10cm

逐漸靠近直到10cm的距離,我們能描繪樹葉的樣子了

1cm

從這個距離,我們能觀察到樹葉的結構

1mm

細胞組織開始得以展現...

100微米

此時,細胞得以清晰地展現。你可以看到細胞之間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

10微米

我們的旅行將進入到細胞內部...

1微米

可以看到細胞的核子

1000埃(一億分之一釐米)

我們再次更改我們的測量單位來觀察更微小的事物。現在你可以看到細胞的染色體。

100埃

在這個微觀世界裏,可以看到細胞DNA鏈。

10埃

可以開始研究染色體塊

1埃

這看起來像是電子的雲叢,這些是形成我們世界的碳原子。你會發現微是世界的景觀和巨視世界的景觀是如此相似...

10皮克米

在這個迷你世界裏,我們能觀察到電子圍繞原子運行

1皮克米

核子和電子運行軌道之間是一個無限的空闊的世界...

100飛米

從這個難以置信的微觀世界裏,我們可以觀察到原子核

10飛米

現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碳原子核

1飛米

現在我們進入科學想像的領域,與質子面對面

1/10飛米

仔細研究一下誇克粒子,現在我們沒辦法再走進了...我們已經處於目前科學能達到的邊界了。但他肯定還不是真理的邊界。

   誇克再往下就是一股無形的能量了。組成這個世界的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能量又是怎麼來的,如何運作的呢?

  佛說,一粒沙含三千大千世界,又說,萬法皆空,色即是空,“色”指的是一切有形物質,那麼現在想想...我們是宇宙的中心嗎??我們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個特殊的創造物嗎?在這些邊界外是什麼東西呢?有所謂的“邊界"嗎?請注意,往“下"我們只能走到10的16次方的距離,然後到達事物的邊界(我們目前的知識所能到達的邊界)...但是往上,我們到了10的23次方的距離然後停下來了...

  那麼,誰能說我們的科學已經能破解所有宇宙和生命的奧秘?也許,今天的科學只是認知世界的初級階段,比起幾百年前科學證實地球是圓的,是繞著太陽轉的階段進步了一點點而已。 

文章来源:科學爸爸 王利芬

2016年4月12日更新

 

 

 

 

 

愛因斯坦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
 
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1、物理實驗表明: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
 
  2、整個宇宙基本上是人類意識的投影,一個全像式的幻象。
 
  3、一個事物都溝通貫穿著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於一個事物(佛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4、現實的一切都可視為一種隱喻,因為連最偶然的事件都隱藏著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驚人的發現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由物理學家AlainAspect所領導的一個研究組織,進行了一項也許會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有些人相信,他們的發現可能會改變科學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組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彼此互通資訊。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問題是,它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能夠超過光速。由於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這個駭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學家試圖用複雜的方式解釋Aspect的發現。但是它也激發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釋。例如,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DavidBohm相信Aspect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Hologram)。
 
  全息攝影
 
  要瞭解為什麼Bohm會做出如此大膽的結論,我們必須首先瞭解什麼是全像(全息)攝影相片。
 
  全像攝影相片是靠鐳射(雷射)做出的一種三度空間立體攝影相片。要製作一張全像攝影相片,物體首先必須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後第二道雷射光束與第一道光束的反射產生繞射的圖案(兩道光束交集的地區),被記錄於底片上。底片洗出後,看起來像是無意義的光圈與條紋組合。但是當底片被另一道雷射光束照射時,一個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就會出現在底片中(這不同於一般印刷式的所謂全像相片,只有狹窄的角度可見立體影像。真正的全像攝影相片沒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須用雷射才可見影像)。
 
  影像的立體不是全像攝影唯一特殊之處。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兩半,然後用雷射照射,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玫瑰的影像。事實上,即使把這一半再分為兩半,然後再分下去,每一小塊底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原來影像。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
 
  全像相片的這種「整體包含於局部」的性質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瞭解組織與秩序。西方科學的歷史多半是基於一種偏見,認為要瞭解任何事物現象,不管是一隻青蛙或一陣風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來研究事物的部份。但全像攝影告訴我們,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會配合這項假設。如果我們試著把某種全像攝影式結構組成的事物分解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份,反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
 
  這項理論使Bohm建立了另一種用來瞭解Aspect發現的立場和解釋。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夠彼此保持聯繫,而不管它們之間的距離多遠,不是因為它們之間來回發射著某種神秘的信號,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象。他說在現實的某種較深的層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相同來源的實際延伸。
 
  為了使人們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設,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像一個水箱,裏面有一條魚。也想像你無法直接看到這個水箱,你對它的瞭解是來自於兩台電視攝影機,一台位於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於側面。當你看著兩台電視監視器時,你可能會認為在兩個螢光幕上的魚是分離的個體。畢竟,由於攝影機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會稍有不同。但是當你繼續注視這兩條魚時,你會覺察到兩者之間有特定的關係。當一條魚轉身時,另一條也會做出方向不同,但動作一致的轉身;當一條面對前方時,另一條會總是面對側方。如果你沒有覺察到整個情況,你可能會做出結論,認為這兩條魚一定是在互相心電感應。但這並非事實。Bohm說,這正是在Aspect實驗中的次原子粒子的實際情況。
 
  Bohm認為,次原子粒子之間的超光速連接現象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現實有更多更深的層次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一種超過我們空間的更複雜空間,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們會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離的個體,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它們部份的現實。如此的粒子不是分離的「部份」,而是一種更深沉與更基本整體的片面,這種整體具有全像攝影的結構,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樣無法分割。而且由於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由這些幻影粒子所組成,於是整個宇宙實際上是一個投影,一個全像式的幻象。(即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萬法唯識,心外無法,一多相即。)
 
  超級全像式的宇宙
 
  除了這種幻象性之外,宇宙也包含著其他更為驚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離是一種幻象,這表示在現實的更深層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關連的。比如說,在人腦中的一個碳原子中的一個電子,是連接到太陽表面的一個氫原子中的一個質子,而它們又連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鮭魚,所有跳動的心臟,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每個事物都溝通貫穿著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於一個事物(佛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雖然人類的本性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一切的分類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
 
  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度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像式幻象,過去、現在、未來都共同存在於當下一念。這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工具,就有可能進入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現實層次中(時光旅行),取出遙遠過去和未來的影像(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回溯過去和預測未來的功能)。
 
  這種超級全像式的宇宙還包含了什麼,永遠是一個開放而無解答的問題。為了方便討論,假設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結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過去和未來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組合——從雪花到誇粒子,從藍鯨到伽瑪射線。它可被視為一種宇宙性的儲藏庫,包括了所有存在過的一切。雖然Bohm承認我們不可能知道在這超級的全像結構中還隱藏了什麼,但肯定包括著更多。如他所言,也許這種超級全像式結構的現實層次只是一道階梯,在它之上還有「無限多的發展」。
 
  頭腦是全像攝影機
 
  Bohm不是唯一發現宇宙是一個全像攝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腦部研究的領域中,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Pribram也完全相信現實的全像式本質。
 
  Pribram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因而被全像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KarlLashley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當時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觸到全像攝影的觀念,才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Pribram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像攝影的底片上。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機。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像攝影的原理來操作,我們就比較容易瞭解我們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我們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他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像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像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他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世界不過是全息相片
 
  在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聲波,等等),使之成為我們知覺的具體世界。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像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像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Pribram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使用全像式原理來資料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
 
  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Pribram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Zucarelli最近把全像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Zucarelli發現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像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
 
  Pribram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援。實驗發現,我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我們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例如,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我們的嗅覺是與我們現在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我們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我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物質世界是大幻象
 
  但是當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與Bohm的理論放在一起時,才顯現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如果這個世界的堅固只是一種次要的現實,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團全像攝影式的波動,而如果頭腦也具有全像式結構,只從這團波動中取出部份的波動,數學式地轉換成感官知覺,那麼客觀現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客觀現實就停止了存在。正如東方宗教的教義,物質世界是一種maya,一種幻象。雖然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是實質的生物,活在一個實質的世界中,這也是一個幻象。我們其實是漂浮在一個充滿波動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們從這個大海中抽取出來,並轉變成實質世界的波動,只是這個超級全像式幻象的許多波動之一。
 
  這種對於現實的驚人新觀點,Bohm與Pribram的合成理論,被稱為全像式模型理論(holographicparadigm)。雖然一些科學家持懷疑態度,但這個理論風靡了世界。一群人數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現象,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與Pribram,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瞭解。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像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進入了全像式的層次。如果一個分別的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來已經是連接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瞭解。同樣的,以精神力量來移動遠處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變得比較不神秘,因為在一個具有無限連接的宇宙中,個體與被移動的物體已經是一體的。
 
  Bohm與Prigram也指出,許多宗教或神秘經驗,如與宇宙合一的超越體驗,或許也是因為進入了全像式領域之中。如他們所言,也許過去許多偉大的神秘體驗者所談論的一種“宇宙一體”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進入他們心靈中一切真正與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回溯前世的記憶
 
  全像式模型理論也受到其他科學領域的慎重注意。StanialavGrof,馬里蘭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論可以解釋心理學上許多的不解之謎。Grof特別感覺到,全像式模型理論提供了一套模型來瞭解許多人在知覺轉換狀態(altered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會經驗到的怪異現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研究使用LSD(一種迷幻藥)做為心理治療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回溯她曾經是一條史前時代的雌性爬蟲。在她的迷幻狀態中,她不僅提供了極豐富的詳細描述,說明了她被困在這種爬蟲身體中的感覺,同時描述了在雄性爬蟲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頭兩側的一塊彩色鱗片區域。使Grof驚訝的是雖然那名女人事前沒有對這種爬蟲的知識,之後他從一位動物學家處得到證實,爬蟲頭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扮演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經驗並不獨特。在他的研究過程中,Grof遇到的病人們回溯並代表了幾乎在進化史上的所有生物(這個研究發現影響了電影《替換狀態》(AlteredStates)中的人退化為猿猴的情節)。還有,他發現如此的經驗時常包含了隱晦的動物學細節,而後來證實是正確的。
 
  退化回動物(回溯前世的記憶)並不是Grof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現象。他也有病人回溯進入了某種集體的或族群的潛意識中。沒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詳細地描述波斯祅教和印度教的儀式。在其他的經驗中,有人能給予令人信服的靈魂出體報告,或預見未來,或倒退回前世的回憶。
 
 
  在後來的研究中,Grof發現,即使在沒有使用迷幻藥物的治療會談中,相同的現象也會發生。因為在如此經驗中的相同要素是,個體的意識昇華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時空的限制,Grof稱此現象為「超個人經驗」(transpersonal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創立了心理學的一支,稱為「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psychology),專注於此類的研究。
 
  全像式模型理論的應用
 
  雖然Grof新創立的超個人心理學得到了專業學者的支持,成為受人尊敬的心理學流派,但是這幾十年來Grof和他的同僚都無法提供一個理論體系來解釋他們所看到的奇異心理現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論的出現改變了情況。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靈的確是一個整體的一部份,這個整體像一個巨大的迷宮,不僅連接一切心靈,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同時也連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時間與空間本身的無限,那麼心靈偶爾會涉足於這個迷宮中,產生超個人的經驗,就似乎不足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論也可以應用到所謂的基礎科學,如生物學。維琴尼亞州Intermont大學的心理學家KeithFloyd指出,如果現實世界只是一個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說腦部產生意識,而是意識創造了腦部和身體,以及環繞著我們四周的一切,被我們當成實有的世界,都是意識所創造的。(科學早已證實佛教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是自心所造。)
 
  如此對世界和生物結構的觀點逆轉,使研究者發現醫學及我們對於醫療程式的瞭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論所改變。如果身體的實質結構只不過是意識的全像式投射,那麼,我們每個人對於自身健康的責任就要大大超過目前醫學知識所容許的。現在我們視之為奇跡般的疾病康復,就可以得到解釋:由於意識的改變,而影響了全像式身體的改變(境由心造,相隨心轉)。同樣的,一些令人爭議的新醫療技術,如意念的想像,之所以會如此有效,是因為在全像式的領域中,意念的影像是與「現實」一樣的真實而有效。
 
  甚至在「非尋常現實」(non-ordinaryreality)中的異象與經驗,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之下得到解釋。生物學家Lyall Watson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禮物》(Giftof UnknownThing)一書中描述了他與一位印尼女巫士的接觸,她借著表演一種儀式舞蹈,能夠使一整排樹瞬間消失在空氣中。Watson說他和驚訝的旁觀者繼續觀看女巫士,她使樹群重新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了好幾次。雖然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此類事件,但是如果「堅硬」的現實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麼這種神通經驗就有理可循。也許我們公認什麼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為我們所謂共識下的現實,是架構於人類的潛意識中一切心靈都相互連接的領域(佛教所謂共業共受、一時頓現)。
 
  如果這是真實的,這將是全像式模型理論中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因為這表示如Watson的經驗之所以是不尋常的,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促使我們的心靈來相信如此經驗是真實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們改變現實結構的可能性(潛能和神通)是無止境的。目前我們所覺知的“現實”只是一幅畫布,等待我們著手畫任何我們想要的圖畫(恰好證實《華嚴經》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任何事都有可能,從用意念的力量來彎曲湯匙,到人類學家Castaneda與亞基印地安巫士DonJuan的奇幻經驗。因為神通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魔術是我們的天生權利,這並不比我們在夢中創造現實的作法更為神奇(白天所感知的世界未必不是一場夢,大夢誰先覺,唯有覺者知)!
 
  的確,甚至連我們對現實最基本的看法都成為可疑的,因為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如Pribram指出,甚至連隨機偶發的事件都可視為是根據全像式原理,預先經過安排的(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世界上沒有偶然和巧合,同步的或有意義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現實的一切都可視為一種隱喻,因為連最偶然的事件都隱藏著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不管Bohm和Pribram的全像式模型理論會不會被科學界接受,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對許多科學家的思維產生了深刻影響。就算將來可能發現全像式模型理論並不足以解釋次原子粒子之間的瞬間通訊現象,至少,如倫敦Birbeck大學的物理學家BasilHiley所言,Aspect的發現啟示我們“必須準備對現實採取革命性的新觀點”。
 
  愛因斯坦早就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凡眼目所見都是幻相,意識所想都是幻想。
 
 2019年9月18日
 
 
 
 
 
 
 
 
 
 
美國科學家震驚發現:人不會真正死亡!
 
 
 
 
 
  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裏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RobertLanza博士,寫了一本《生物中心論》,裏面有個爆炸性的結論: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他的論點有三:
 
  1
 
  宇宙的結構、定律、力量、常數看起來都是為生命所精細調整,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他還說時間與空間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到處帶著時空,就像烏龜的殼一樣,所以當殼脫落後我們還是會存在。
 
 
  2
 
  意識不會死亡.....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於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3
 
  “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宇宙裏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資料支援,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
 
 
  【特別提示】2014-2015年,美國全新記錄大片《生死與輪回》,用4集200分鐘左右的時間,用全新的視角,去條分縷析地探索了人類的這種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學探索頻道的老紀錄片《前世今生——輪回的故事》,內容更為詳實,想像更加大膽,觀點更符合現代主流科學的結論。
 
一集50分鐘,請耐心觀看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文章来源:天下趣聞
 
2017年3月29日更新
 
 
 
 
 
 
 
 
 

聽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講“佛法”

 
 
 
 
  佛法、科學,其實只是兩個名相,因此,你可以說佛陀說法49年,講述的是全宇宙(十法界)的“科學”,也可以說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博士,講述的是現代人易懂易信的物質的“佛法”。當量子理論誕生之後,科學和佛學在我們這個時代微妙地會和,它們心心相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只留下我們這些心隨境轉的凡夫俗子,還在情緒起伏的妄覺中分別不休……
 
  普朗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感歎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他進而剖析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圖:普朗克年輕、年老時照片】
 
  這與佛陀的論述不謀而合:“一切法從心想生”,又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那段經典故事同樣明顯——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沒有物質,只有心的振動、覺性的頻率!這是多麼偉大的科學發現!普朗克博士發現: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
 
  其實,這個宇宙的“秘密”一直在被不同的文明所傳述:古埃及和希臘的“秘傳哲理”談到宇宙七個原理的“振動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
 
 
【圖:瑜伽七輪理論】
 
  到了印度瑜伽理論中,又發展成為“七輪學說”:根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額輪,最高是頂輪,行者修行的能量每提升通過一輪,均有不同的心靈感受、頻率振動,心清淨度亦隨而增加。
 
  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間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品質,c是光速)。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
 
  大衛·霍金斯:人類意識的能級水準
 
  基於普朗克的發現,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發現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隱藏的圖表:一個有關人類所有意識的能級水準的圖表。
 
 
【圖: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
 
  他將普朗克發現的秘密更進一步的透露: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一定的意識水準和能量水準。不論是書籍、食物、水、衣服、人、動物、建築、汽車、電影、運動、音樂等等統統都有一個確定的能量級。
 
 
  之所以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接觸經典(文學著作、音樂、繪畫名作等),是因為他們的能量水準和經典的能量水準根本不相應,也就是他們無法與經典保持共振。也就理所當然的不會去讀經典了。
 
  這與佛法中的論述也奇妙地吻合:佛法的修行,一直強調如何與佛菩薩“相應”。觀世音菩薩的32種應化身(可以化顯為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這三聖,梵王身、帝釋身等六天,小王身、長者身等五人,比丘身、居士身等四眾……),其實歸根結底,32種應化身,代表著法界眾生眾多不同的心願。
 
 
【圖:杭州永福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相】
 
  那麼如何提升個人的能級呢?或許你也猜到了。就是放棄低能級的東西,和高能級的“東西”呆在一起、保持共振。這包括接觸具有更高能級的人,如佛門中強調的親近善知識;去到高能級的能量場,如在佛教的廟宇道場中熏修;接觸高能級的書籍、音樂、電影、錄影帶、畫像、工藝品等,如閱讀佛陀和高僧大德留下的經典論著、瞻仰佛菩薩像、念佛持咒等。
 
  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轉”
 
  根據大衛·霍金斯博士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個人的能量層級的提升就可以帶動大批低能級的人類意識開始提升,可以從所在居住地點輻射出去,甚至波及全球。每1點的意識能量等級的上升會標誌著正能量的10倍加強。
 
  生命正能量與意識能量等級呈對數關係。生命正能量等級越高的人,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力越大。意識層級提升,意味著把低頻能量提升成高頻能量。
 
 
  現代醫學、靈修理論中所謂的“療愈”,其實就是透過“共振”來轉換人的電磁場中低頻能量狀態,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轉化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振頻高的能量。
 
  共振可應用在人體的各個層次上,在細胞層次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人體內堆積過多的自由基轉換成為陰離子;在肉體上,可以將高度濃縮的腫瘤轉換成密度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緒上,我們可以將比重大的痛苦昇華成比重小的快樂;在認知上,可以將負面的批判轉換成正面的欣賞,將悲觀的看法轉為樂觀的態度。
 
  在靈性上,可以將人的意識從原本只認同有形的肉體,提高到也能感覺無形靈體的狀態,從而喚醒我們的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聯結,最後達到和宇宙合為一體的狀態。
 
 
【圖:書法“轉識成智”】
 
  這些現代的科學論述,其實與佛法中的轉惡為善,回小向大,轉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的修行理論與次第,又是驚人地一致。佛陀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轉”的下手處:像袁了凡那樣地“竭誠”
 
  那麼,如何轉變我們身心的能量級別,從而改變我們的命運呢?佛門有雲“念佛方可消夙業,竭誠自可轉凡心”。佛門中人熟知的袁了凡先生的親身經歷,形象地說明了“轉”的下手處:恭敬竭誠!
 
  袁了凡,明朝人。他小時候遇到一位姓孔的老者,老者會邵子皇極數,給他算命。老者告訴他說縣考童生能考第14名,府考第71名,提學考第9名。沒想到的是此後應考,每一個都應驗了,一點都不差。這下袁了凡相信人皆有命。後來又經過數次的驗證,袁了凡徹底死心了,因為你追求得來的,都是本來你命裏有的,都是定數,所以他對人生,再無任何非分之想了。
 
 
  後來袁了凡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訴他說,只要這個人被起心動念所轉,他就被陰陽造化所縛,這樣的人就有定數。但是凡人之中,極善、極惡之人,卻都能改變定數。因為大善或者大惡,都會在現世就召來報應,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現世報”。普通的小善、小惡則很難在現世就改變什麼。
 
  雲谷禪師告訴袁了凡要改惡修善,還給了他功過格(是一種記錄每日善惡行為的表格,以便自我監督)並且教他念准提咒以及念咒的要領。袁了凡聽後,就發誓行三千件善事求登科第,並且對雲谷禪師的每一句話都盡心竭力地踏實去做,不敢有半點馬虎。
 
  結果從這開始,姓孔的老者原來算出來的都不准了。第二年科考本來算他該考第三,結果竟然考了第一。本來算他命中只有中秀才的份不能中舉人,結果他秋天就中了舉人,他命裏沒有的,竟然被他求到了。
 
  袁了凡倍受鼓舞,行善更加真誠,去惡更加徹底,總是把眼光放在改正自己的缺點上,總是看自己善事有那些做得還不到位,就這樣十年如一日。袁了凡本來命中無子,他後來發願再行善三千件求子。結果第二年就滿願了。
 
 
  他就又發願行善一萬件求中進士。結果他家人覺得一萬善事太難了,照他的進度,不知道哪年能完成。結果一天夜裏袁了凡夢到一位神人,袁了凡就請教這件事,結果神人說,你只減糧一件事,就已經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了。
 
  原來,當袁了凡做寶坻縣長的時候曾經給農民減過租,從原來的每畝田收二分三厘七毫減到一分四厘六毫。這個減租的幅度是很大的,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他的好處。袁了凡醒來後就去問幻余禪師,禪師說,善心真切,一善可以抵得上萬善,你這一個縣何只一萬農民得到你的好處,這一萬件好事不就夠了嗎?結果三年後他果然進士及第。
 
  姓孔的老者算他的壽命只有53歲,結果袁了凡實際活到74歲才去世。他在69歲的時候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書,就是著名的《了凡四訓》,裏面詳細地介紹了他具體是怎麼去“轉”的全過程。他的一生印證了印光大師的名言:“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檔案: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者,二十世紀兩大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大約1894年起,他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1900年12月19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普朗克因此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普朗克本人是一個不情願的革命者。其成就的深遠影響在經過多年以後才得到普遍公認,他的學生愛因斯坦對此起了最為重要的作用。20世紀20年代以來,普朗克成為德國科學界的中心人物。他的公正、正直和學識,使他在德國受到普遍尊敬,具有決定性的權威。納粹政權統治下,他反對種族滅絕政策,並堅持留在德國盡力保護各國科學家和德國的物理學家。為此,他承受了巨大的家庭悲劇和痛苦。他憑藉堅忍的自製力一直活到89歲。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愛因斯坦
 
2015年9月18日
 
 
 
 
 
 
 
 
 
 

科學與佛教驚人相容!

 
 
 
 
 
 
視頻:科學與佛教匯合之處
 
 
 
世界名人談佛教:
 
 
  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
 
  恩格斯說:佛教徒 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愛因斯坦所寫自傳的談論中談到,他 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愛因斯坦還說:“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孫中山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康有為:“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梁啟超:“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地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陳獨秀:“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
 
  瞿秋白:“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梁啟超:“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佛教為最崇貴圓滿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為人類最高文化之產物。”
 
 
楊振寧:
 
《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非我所作
 
 
 
  因為對科學感興趣,我高考時報考了物理系。在大學讀書時及畢業後就對佛學興趣日濃。今天我想從科學的角度談談我的佛教觀。
 
  佛教是科學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學精神的。科學是理論和實踐的總和。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相影響、相促進。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獲得了新發現。而這些新發現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學理論來解釋時,人們就提出各式各樣的假說。
 
  一種假說被大家廣泛接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它的理論體系必須是自洽的,即它必須自圓其說,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須對已有的發現能夠準確地描述,即這種假說能自圓其說,並且是符合現有的科學實踐的。
 
  第三,根據這種假說能夠得出一些推論和預言,而這些預言能夠被將來的實驗和觀測所驗證。當越來越多的推論和預言得到驗證時,這一科學假說就得到科學家的廣泛接受,而這一科學假說也就被稱為科學理論了。
 
  如果這一理論描述、解釋和指導的物件廣泛而重要,這一理論就被稱為偉大的科學理論,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力學適用於所有宏觀物體(非微觀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運動時所遵循的規律,相對論能描述所有宏觀物體在相對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於光速的高速運動時的規律。
 
  這二種理論被提出的時候,它們能解釋人們用舊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並且根據它們所作的推論和預言都被以後的大量觀測所證實。相對論是牛頓力學的推廣,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時的特例。
 
  因為這二種理論的適應面非常廣大,因而牛頓和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理論是最偉大的科學理論。衛星上天、潛艇入海、運動比賽、天文觀察等都受這種理論所描述的規律的制約。
 
  同樣,佛教也完全具備科學理論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學理論是自洽的、圓融的。四聖諦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現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滅的方向,指出了修習正道的道路,佛教的發展形成了眾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獨特的理論依據和修習方法,其基本的理論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後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釋了社會和人生的種種現象,更重要的是聽從佛陀開示修習的許多人都體驗到了佛學所指出的種種境界,因而佛教在當時就得到許多人的擁護,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要強調的是佛教的實證性。聽從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證實佛陀所言之不虛。佛學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哲學,而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證科學,雖然它包含了偉大的哲理。依佛學修行實踐就是學佛。
 
  第三,佛學描述的一些自然現象對達到相應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種實踐觀測,而對於普通人眾來說則只能姑且信之,但對今人的自然科學的觀測結果而言,就是偉人的科學預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說過:一缽清水中有微蟲八萬四千,以及有關宇宙結構的三千大千世界等,這些都為現代科學中的微生物學和天文學所證實。
 
  現在有些人會對佛教不夠瞭解的情況下指責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其實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對科學也是瞭解不夠的,是對科學採取迷信態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輪回的因果報應說往往被人攻擊為迷信。這種人的論據之一就是有人做惡事也沒得惡報。有人做好事也沒得好報。其實這是對六道輪回業力成熟才得果報瞭解不夠。論據之二便是因果輪回怎麼沒人看得見。
 
  事實上從佛教產生後的兩千多年來,歷史記載了許多看得見因果輪回、只有種種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見的東西並不就是不存在的。我們的眼睛不能感覺到紅外線、紫外線;我們的耳朵聽不到超聲波、次聲波;我們看不見微生物,更看不見原子等微觀粒子,我們也看不見聽不到我們周圍如今到處充斥著的大量電磁信號,如無線電波、電視信號、手機信號。
 
  我們能看見陽光卻不能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們把上述東西作為科學常識而深信不疑,因為當今流行自然科學。科學的實證精神在於科學不會因為你相信就讓你輕易地檢測到,也不因為你沒有去觀測而不存在,而成為迷信。
 
  如果一個人想深入瞭解我們感覺器官不能感覺到的科學規律和科學現象就必須認真地跟科學領域中的善知識虛心學習。隨著從小學讀到博土畢業,你就能逐漸學到更多的科學理論,做更多的科學實驗和觀察,借助於科學儀器感知更多的科學現象。
 
  如果一個人不學習科學而僅僅因他不懂許多科學現象和規律卻去指責科學現象和規律為迷信,這是非常可笑的。同樣佛教所揭示的真理並不會因為你沒有跟善知識學習、沒有修行,就指責成為迷信。佛學也不會因為你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讓你輕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國世世代代的歷史人物證明了這一點。科學是人類智慧的運用,而佛學正是令人斷除妄念顯現眾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學與佛學絲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學性
 
   ——正確認識佛教從這裏開始!
 
  佛經中很多論述,與現代科學驚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陽系及銀河系的構造,小到寄生蟲、微生物的觀察;甚至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尖端科學等,無一不證明佛教的真實性。下麵略舉數例
 
  三千大千世界與宇宙
 
  佛陀在《起世經》中對我們這個宇宙的狀況作出過準確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佛陀以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組成的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慶宏居士在《佛教起信與入門》一書中分析認為:小千世界對應的三維空間即為銀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講,並且說明了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盤起的頭髮”,即不僅圓,還帶螺旋狀,正是銀河系的形狀。而且指出銀河系有上千個有人的星球。佛並未把無數沒生命的星球放進去,因為人是正報,物是依報。
 
  三千大千世界對應的三維空間即我們當前觀察到的整個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為三千個大千世界,算下來就是30億個星系(目前天文學家已觀察到約10億個星系),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時成住壞空的,這就符合當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這種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個,也就是說目前人類觀測到的宇宙還沒有超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經》還提到我們這個小千世界中(即銀河系)有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單越這四個大洲,地球屬閻浮提洲之一。其他三個大洲應指銀河系其他類型的外星人。佛陀對他們作過詳細描述,包括臉型,壽命,生活狀態等。四大洲外還有‘八萬小洲’,應是其他類型還沒進化出高級生命的星球。
 
  《瑜伽師地論》卷二記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據部分佛教典籍的論述,一小劫為1,680,000年。每20小劫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為一大劫,即268.8億年。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壽命。我們目前測定的宇宙年齡是137億年,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現在是中年。
 
  我們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億年,生命僅在“成”和“成已住”的階段出現,太陽系已形成46億年,約形成十幾億年後開始產生最簡單的生命;太陽系還有47億年的壽命,後面若干億年地球上已不適合生存,算下來剛好。
 
  論地球的形狀
 
  《楞嚴經》載,佛的弟子阿那律陀雙目失明,後成羅漢。在開天眼後看見閻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羅果(印度一種橢圓形的水果)。若不是實證,2500年前怎麼知道地球是圓的?
 
  《俱舍論》描述到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這表示地球是圓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週邊是大氣層,大氣層週邊是太空。
 
  準確指出月亮陰晴圓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經》中準確指出月亮陰晴圓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宮,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現。),現在的西藏人則還可以根據佛教的《時輪金剛續》準確測算日食月食。
 
  論微生物
 
  釋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這杯水中有八萬四千個眾生存在(佛觀一碗水,四萬八千蟲)。這八萬四千是虛數,表示非常多的數目。即不用顯微鏡就看見了水中的無數微生物。佛當年規定弟子喝水都要先過濾,盡可能避免傷害大一點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沒辦法了)。
 
  論寄生蟲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約八十種。還指出確定位置和活動狀態。今日由於科學發達,發現人體內的寄生蟲,如蛔蟲、蟯蟲、便蟲、鉤蟲、絲蟲、絛蟲、肺蛭蟲、肝蛭蟲等有數十種之多。(詳見〈治禪病秘要〉及〈正法念處經〉。)可能在人要問了,2500多年前,沒有任何現代科學,怎麼對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瞭解得如此清楚?
 
  實際上一切都在識心中,人可以通過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覺悟後,認識到宇宙的一切。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從現在開始經過50億年的科學研究,人們對宇宙本質的瞭解還是及不上佛陀。這是由識心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佛是親證,而許多現代科學,只能靠推測。如萬物都是從空無中產生,以及所有物質依觀測而存在,是現代量子力學鐵定的結論。科學家無法從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這種結論。而佛早就指出萬法心生,諸法無我。
 
  《楞嚴經》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如近年興起的宇宙全息理論,在《楞嚴經》上也可找到印證:“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二千多年前的佛學理論,近百年來才被現代科學一一驗證。現代黃念祖居士說:“近百年中由於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
 
2015年9月18日
 
 
 
 
 
 
 南懷瑾先生:生命的大學問

 

 

 

 

  【懷師箴言】人類的知識不算學問,我們有個大學問,就是無所不知的那個道體,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自己活了一輩子人,連生命的根源都不知道,白做了一個人,所以很可憐。

  ——《莊子諵譁》

  第一義諦,也就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這個道很難瞭解,不是言語表達得出來的,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內在智慧脫離了物理世界,更在名詞學理的範圍以外,將這些都破除以後,才是第一義諦,所以禪宗不立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佛說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是對那個見道的本體而講,因為那個本身是無言語文字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從物質世界的知識可以瞭解的,這個是佛說的不共法,超過了一切事實的法性。如果你見到了這個本體實性,你就是聖人了,有成聖人的根本智。但對於凡夫來講,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形而下的東西則是可以思議的。

  ——《如何修證佛法》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卻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的聰明乃是意識部分,局限于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裏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裏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詞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詞,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金剛經說什麼》

  所謂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姑且名之為道而已。道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相只是人為意識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經是頭上安頭,早已著相了。要想明白這個不可見、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體會,才能瞭解有無同出而異名的道妙。

  ——《老子他說》

  文章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

2015年10月28日更新

 

 
 
 
 
 
二十世紀最大謊言 已被科學推翻
 
 
 
  人是從哪來的?當你不屑於東西方神話傳說中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時,你也許在堅信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的顛覆“進化論”的所謂證據!
 
 
  達爾文的人從猴子進化的理論只是一種假設。
 
  人到底是不是猴子變的,多少年來爭論不休。現在翻開達爾文曾經說過的話,就會大吃一驚:達爾文自己已經有了結論!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生物對他來說好比是黑匣子,他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層面的精密組織,以為細胞非常簡單,很容易從無生命的物質演化而來。
對於推算出來的理論,達爾文本人也不是底氣十足,所以他才說:“如果可以證明有任何複雜器官不可能通過無數、持續、微小的改變形成的話,我的理論將絕對失敗。”
 
  九十年代中期,電子顯微鏡及生化技術的發展,讓科學家們在鏡頭下看到了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是那麼複雜而不可思議,用肉眼就能證明達爾文理論的失敗。
 
  達爾文的時代沒有電子顯微鏡,生化技術也不夠發達。如果他能活到九十年代,他自己就會站出來說:對不起,我那套理論純粹誤導世界,請趕快拋棄它。
 
  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之時,他對自己理論的疑惑可以從一個牽強的例子中透露出來。在《物種起源》的第一版中,達爾文用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認為一種熊可以下到水中,變成水生動物,最後變成像鯨那樣巨大的生物。所以他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自然選擇,熊也可以變成鯨。在以後的修訂版中,達爾文把這個說法去掉了。但有趣的是,他的這個一個物種可以變成另一個物種的觀點,卻被進化論者一直奉為聖經般不可動搖,儼然當成了真理。
 
  然而,嚴謹的學者清楚:接受的人多,並不能把一個假說成為真理,真理需要嚴密的推理和無可辯駁的證據,這正是進化論所缺乏的。
 
 
  1、暴露的問題被掩蓋了
 
  188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太波山下出土了許多精巧的石器工具,監定後確認這是5500萬年前的遺跡,完全打破了進化論裏人類進化的體系。然而,這個驚人的發現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淡忘”了。當盛行的理論受到衝擊時,人們總是不願意懷疑自己的信仰,即便面對事實也要懷疑或者不願理睬。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亞勒克出土了一批鐵矛,美國地質學家麥金泰爾博士奉命去監定。她用了兩種方法測定了鐵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樣的結果:距今25萬年。這個違背進化論的結果實在讓科學界無法接受。一個歐洲學者迫于各方面的壓力,改成了人們願意接受的年代。而麥金泰爾,這位在國際上有一定聲望的教授,卻從此失去了在相關領域裏工作的一切機會。
 
  已故的考古學家阿曼塔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發現了一個史前動物的頜骨,裏面有一塊殘破的鐵矛的矛頭,監定發現是26萬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佈了這個不尋常的發現,但很快招來了權威們不作任何調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業也從此被扼殺了。
這類事件還有不少。好像一些人總在維護著過去的東西,他們可以憑經驗否定事實。少數人的權威言論,代替了公眾的思考。權威們造成的科學輿論,成了先入為主的思維框框,公眾很難瞭解實際情況,只有無條件接受權威的觀點——科學在這裏成了一種信仰。
 
  七鰓鰻是至今少數僅存的無頜類脊椎魚形動物之一,關於內蒙古出土的七鰓鰻化石新研究引起人們關注,七鰓鰻發育階段在數億年間沒有變化,引起科學家極大興趣。
 
  內蒙古發現的七鰓鰻化石可以追溯至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晚期,是首例展示了七鰓鰻預變態和變態階段的化石記錄。七鰓鰻是典型的寄生生物,對研究脊椎動物的演化有重要作用。在鬱鬱蔥蔥的早白堊世時期,淡水湖泊覆蓋著內蒙古,完好保存了七鰓鰻化石。七鰓鰻(Lamprey)的生長分為三個階段:幼體期、變態期、成體期。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今天的七鰓鰻與1.25億年前的發育階段及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並無多大差異。華裔研究員苗德歲博士說:“古代七鰓鰻的發育階段幾乎和今天的七鰓鰻是相同的,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它的變態期歷史有多久。現在我們知道至少距今1.25億年前已經如此。”
 
  七鰓鰻並不是唯一在億萬年間無演變的物種,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在幾億年間的不變,如億年前傳花粉的蜜蜂、近2億年無進化的蕨類植物、4億年交配習性不變的腔棘魚。這些不曾變化的物種用進化論是難以解釋的,為什麼它們拒絕進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化論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一些進化論學者開始反戈一擊,他們根據事實對進化論謹慎地提出了疑問,自然毫無例外地招來了經驗性的批判。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理論的困惑,永遠吸引著每一個探求真理的人。
 
  2、進化論的三大證據相繼破滅
 
 
  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來的研究使得它們相繼瓦解了。
 
  比較解剖學,暴露了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循環論證。
 
  科學上,如果一個理論的證明違背邏輯,這個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人們對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卻沒有深究,也是因為深究起來,就沒有證據可言了。例如用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形象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懂邏輯的人都知道這種循環論證毫無意義。這種似是而非的“證明”貫穿於進化論所有的證據之中。
人們盲從地接受了它。胚胎發育重演律,邏輯上不能立足,理論上禁不起推敲,事實上是一個觀察錯誤。
 
  19世紀,德國的海克爾提出了重演律學說,認為高等生物胚胎發育會重現該物種進化的過程。其實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說,這個假設就成了進化論的重要證據:如果進化存在,胚胎發育的“重演現象”很像在反映進化的過程;因為有重演現象,進化就是存在的。這不但運用無意義的循環論證,而且掩蓋了最關鍵的一點:誰也不明白“重演現象”和進化有什麼關係,硬說成是因果關係。
 
  其實,重演律是在生物學還很不發達的時候提出的假說,隨著遺傳學的出現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論失去了理論依據。既然過去的基因已經突變成新基因了,怎麼還重現過去的特徵呢?就重演律本身,古生物學家古爾德也指出了該理論的致命缺陷,這些已是共識了。
 
  現在,很多學者證明了重演律是一個觀察錯誤。德國人類胚胎學家布萊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所著的《人的生命之始》(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一書中,以詳盡的資料證明人的胎兒開始就都是人的結構,例如以前認為胎兒早期出現的像魚一樣的“鰓裂”,實際是胎兒臉上的皺褶,完全是人臉的結構,被硬說成“鰓裂”。胎兒在9毫米左右,身體下端的突起好像是尾巴,其實沒有任何尾巴的結構特徵,那是一條中空的神經管。它發育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長,暫時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復了。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殘跡器官。
 
  對罕見的畸形病:毛孩和長尾巴的小孩,進化論認為那是人祖先的特徵。要按這麼推理,沒有大腦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沒有大腦了?先天肢體殘缺的、多長手指、腳趾的也常見,那麼人的肢體就是從各種畸形進化來的?跳出進化論的思想框框一想,就會發現所謂的“返祖現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畸變的反映,和人類祖先聯繫在一起毫無道理。
 
  古生物學上,至今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進化中的過渡類型。如果進化存在,必然存在進化過程中物種之間的過渡類型,否則進化就是謬論。
  
  在邏輯上,過渡類型的化石也就成了進化論的三大證據之一。而事實上,這方面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用,達爾文等人猜想20世紀會找到明確的證據,也就是當時用“猜想”作了證據——這又是極不嚴肅的。事實又是怎樣呢?直到現在,發掘出的化石不計其數,禁得起推敲和監定的證據還沒有一例。
 
  在從猿到人的問題上,尋找過渡物種“類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學的“十大懸案”。數次宣佈的人類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發現的人和猿之間的過渡化石“嘉伯人”,是一塊猿的頭骨和相距40英呎的一根人的腿骨拼湊出來的。學術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卻還在宣傳。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發現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
 
  但後來的監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學者否定了,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露茜”是一種絕種的猿,和人無關。6具“始祖鳥化石”的相繼問世,轟動了世界,成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過渡物種的典範。後來監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堅決拒絕任何監定。最初的“發現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進化論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證據。而教科書中,對始祖鳥和“露茜”還是不予更正,公眾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進化存在,過渡類型化石就應該很容易找到,為什麼沒有呢?大家沿用達爾文的解釋:化石記錄不完全。深入一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隨機的,為什麼單單漏掉了過渡類型呢?《審判達爾文》一書的作者詹森(Philip Johnson)做了這樣的總結:“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某種有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痕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和環境如何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巨大變化。”
 
  3、現代進化論在理論上的致命錯誤
 
 
  如果一個理論是正確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能證實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證明互為補充。相對論的證明和證明基因是DNA分子正是這樣。而進化論卻相反:各個學說之間有著根本的對立,分歧之大是絕無僅有的。
 
  可能古爾德舉的這個例子能很形象地揭示原因:“布林頓(D.G.Brinton)1890年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為他們保留著幼年的特徵;博克(L.Bolk)1926年的研究宣稱:黑人是低等的,因為他們的發育超越了白種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徵。”為什麼矛盾的論據會支持同樣的觀點呢?因為他們在為一種錯誤的信仰找根據,而不是根據事實得出科學的結論。這裏暴露的也正是進化論的問題。
 
  再從一般的角度講,如果一個理論在根本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與某些已被驗證的定理矛盾,科學的嚴謹性是不能容忍它立足的。下面的幾點致命問題,足以否定進化論了:
 
  概率計算表明,生物進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絕對不可能的程度。現代進化論從基因水準解釋進化,這是達爾文時代無法想像的。基因不發生根本的改變,一切表面的變化對進化都沒有意義。也就是說,進化必須以基因進化為基礎。現代進化論用基因隨機突變假說解釋進化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公式和模型普遍應用於生物學領域的今天,進化論者從來沒有提出公式,計算基因突變機制實現進化的機率,因為任何一個合理的公式都會否定進化。
 
  許多學者從概率上證明了現代進化論的錯誤,貝希(Behe,M.J.)的《達爾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一書,多處從生命結構的複雜精密性否定了進化的可能。
 
  按照一年繁殖10代,種群個體數為1000,相應的進化所需要的時間極為寬鬆的計算也需要10106年。目前科學認為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總數只有1070個,宇宙年齡只有200億(2×1010年),進化一個新物種的時間,是宇宙的年齡的自乘10億次,足見進化是絕不可能的。
無數實踐證明:品種的變化和新物種的產生是兩回事。達爾文把一個物種內部的變化推廣到所有生物物種的進化,比如狗可以培養出許多品種,那麼猴子也能這樣進化成人。這種推測本身就大有問題。實踐的結果都在否定達爾文的這個猜想。育種專家都知道,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是有限的。最終,培育出的品種不是不育,就是又變成原來的親本。
 
  現代進化論對於進化的速度問題,理論和事實自相矛盾,生物從低等到高等,在縱向上、整體上看,基因突變發生的速度越來越慢,突變個體的自然存活能力越來越低,那麼進化速度就應該越來越慢。而進化論領域公認:在地質歷史上,縱向上看,新生物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呈現明顯的加速進化趨勢。
 
  “進化時間表”掩蓋了大量反面事例,化石展示了週期性災變的歷史。生物進化時間表是在化石資料很有限的情況下,為證明進化論而編成的,本身錯誤很多,如鳥類出現的時間是根據造假的始祖鳥來的。隨著後來化石出土得越來越多,大量與進化論相背的事例不斷出現,但是因為這些發現不可理解就給壓制住了。如果按時間順序排列古生物學的全部發現,得到的結果足以否定進化論了。考古學家克萊默和湯姆森(Michael A.Cremo&RichardThompson)的《考古學禁區》(Forbidden Archeolgy)一書,列舉了500個確鑿的與進化論相背的事例,那是幾萬、幾十萬、百萬、幾萬甚至幾億年前的人類文明遺跡。
 
  考古學家朱伊特(Y.Druet)在法國的一塊石灰岩層中發現了一些不同型號的金屬管,岩層的年齡是6500萬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層中,在恐龍腳印化石旁邊發現了12具人的腳印化石。同一地層中又發現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鐵鎚,鎚柄已經變成了煤,足見其年代的古老。鎚頭含有96.6%的鐵、0.74%的硫、2.6%的氯,這是一種現在都不可能造出來的合金。最遠可追溯到28億年前的幾百個精巧的金屬球,20億年前的大型核反應爐,其結構也比今天還先進。
 
  許多學者猜測那個反應堆是外星人的遺跡,那麼2萬年前的古代神廟顯然是地球人的建築,它體現的天文學知識和冶金技術也超出了現代人;而發現的25萬年前的鐵制武器又展示出一個不太發達的人類文明,著名的美國Science雜誌98年(282卷1453~1459)刊登了一系列考古發現:1.5萬年前的人像、2.3萬年前的人像、3萬年前用猛獁象牙雕刻的馬、9萬年前帶倒鉤的矛。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的文明從蒙昧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輝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這些間隔久遠古跡的排序,不正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明嗎?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但事實也告訴人們:人類的文明也遵循著這樣一條規律:“出生——發展——滅亡”。跳出進化論的框框,就會發現化石實際是對進化論的反戈一擊。化石不是一般條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爛風化前必須埋在地下很深,在強大的壓力下才能漸漸變成化石。只有大災變才能提供這樣的條件,化石也就成了災難的見證。地層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訴人們:物種的發展是很短時間內大面積突然出現的,發展繁榮,再到大毀滅,殘留的和新出現的物種再這樣發展,周而復始。
 
  地球週期性災變的直接證明非常多。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中,發現了冰凍的成千上萬的哺乳動物的遺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樹幹絞在一起。檢測它們胃裏的食物,發現了還沒來得及消化的毛茛草。活生生的事實告訴人們,那裏曾是溫和地帶的草原,極短時間內,發生這場毀滅性的災難。哈普古德(Charles H.Hapgood)認為:極短的時間內,板塊發生了幾千英里的移動,把西伯利亞帶到了今天的位置。
 
  當然,還可能是其他大災變的原因。哈普古德教授發現了費納烏斯(Oronteus Finaeus)在1532年根據史料繪製的世界地圖,它顯示了冰層以下的南極洲,當把它與現代測到的南極洲冰層以下的面貌疊在一起的時候,驚人的相似。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還發現了1513年皮瑞•雷斯(A.PiriReis)綜合史料繪製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地圖及南極洲地圖,精確到半個經度,這比在人類能夠在海上確定位置早250年。顯然,這是上一期人類文明的遺跡。而且,那個文明時期,南極洲沒有冰雪覆蓋。
 
  4、人類忘記了過去
 
 
  至此,誰還要維護進化論的信仰呢?其實現在,很多理智的科學家也承認進化論是一個不能證明的信仰,因為沒有新理論,所以只能用它;而反對它就會弄得身敗名裂,這樣引火焚身的例子也不少。許多科學家為進化論奮鬥幾十年,越研究越發現進化的飄渺。
 
  有人像牛頓、愛因斯坦一樣,最終醒悟,去宗教中尋找答案。新西蘭遺傳學家但頓(Michael Denton)在《出現危機的理論:進化論》一書中坦白地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
 
  進化論不僅誤導了整個生物學,而且誤導了心理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許多領域,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給人類文明造成的潛在的禍害,是觸目驚心的:它讓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惡視為欺騙、敗壞精神寄讬和道德制約;它告訴人們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在競爭中採取各種手段發展自己;讓人們相信反傳統、反潮流的畸變可能出現更進化的、更好的結果;它讓人相信人是動物的後裔,讓人相信人的本性來源於動物;西方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認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質的本性,甚至是進化出來的最好的本性,為物欲橫流和倫理的敗壞從科學上解除了約束,這種宣傳已經充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種種這類敗壞的因素滲透進現代常人社會的一切,潛在地推動了人類道德的滑坡。
 
  人們一心進化自己,一面放縱地發展著自己,一面在緊張的競爭和顧慮中生存,越來越自私,當自私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們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會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暫的享受和榮耀,換取著無可挽回的一切:道德滑坡、心理畸變、利欲膨脹、兩極分化、怪病叢生、無休止的競爭、社會的畸形發展、資源的耗竭、環境的污染、慘烈的戰爭等等。失去了道德的約束,人們失控發展私欲,造成了無可挽回的一切。如今恐怕到了必須破除進化論的迷信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正視那些被進化論掩蓋了的真實的歷史。無數輝煌的文明消失了,能看到的只是零星的殘跡,在我們的記憶中,只記得柏拉圖時代留下的傳說:發達的亞特蘭帝斯文明葬身海底。迄今可見的史前人類文明,埃及的金字塔、玻利維亞的古城帝華納科(Tiahuaracu)、秘魯薩克塞華曼(Sacsayhuaman)城堡也許是傑出的代表了。這些巨石建築體現了一個天文、建築、冶金等技術超過現代人的文明。他們留下的遙遠的傳說,以及世界各地的傳說,為什麼在文明毀滅的原因上驚人的一致?今天的人們卻忘記了古人的啟示,甚至憑藉進化論自居,認為古人愚昧。
 
文章来源:新擺渡人
 
2017年10月31日更新
 
 
 
 
 
 
 
 
這應該是關於物理學最強的科普!
 
 
 
 
  本文選編自微信公號:中科院物理所
 
  特別注明:本文素材主要摘錄自加來道雄的《Hypersapce》和丘成桐的《The Shape of Inner Space》。我們的想法是:憑籍本文,回顧一下兩百年來的科學史,看看那些代表著人類最高心智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們前仆後繼探究宇宙本源的奇妙歷程,並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部壯麗的物理史詩,這是一串光耀後世的姓名。他們是:牛頓,高斯,黎曼,麥克斯韋爾,愛因斯坦,楊振寧,羅摩奴詹,霍金,維藤……(且慢,最近十年,我們只能在娛樂版看到的楊老師,居然可以和那些大師比肩嗎?可以的!以楊老師和他的學生命名的楊-米場,即所謂標準模型,成功地解釋、整合了四種自然力中的三種。)
 
  那麼,這些智慧的頭腦到底有多智慧?
 
  我們普遍接受這樣一個結論,即我們現存的這個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英文叫做Big Bang!
 
  但是,原子物理學家絕不可以止步在如此初級的常識上。他會告訴你,創世的刹那,是如下的演化階段:
 
  話說:一切,開始於10E^- 43 秒……(10的負43次方秒,也稱為普朗克時間,人類已知的最小時間存在。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請注意了,這是一個定義值,而不是一個測量值。
 
  言歸正傳,創世的刹那:
 
 
 
  創世時間表
 
# 10E-43秒,十維宇宙分裂成一個四維宇宙和一個六維宇宙。六維宇宙崩潰,縮成10E-32公尺。四維宇宙(我們今天所在的宇宙)則迅速爆炸,此時的溫度高達10E32(10的32次方)度;
 
# 10E-35秒,大一統作用力崩解;
 
# 10E-9秒,電弱對稱崩解,此時的溫度是10E15度;
 
# 10E-3秒,誇克開始凝聚,中子與質子出現,此時的溫度是10E14度;
 
# 3分鐘,質子與中子開始凝聚成穩定的原子核;
 
# 30萬年,電子開始凝聚在原子核周圍,第一個原子出現;
 
# 30億年,第一個似星體(quasar)出現;
 
# 50億年,第一個星系出現;
 
# 100~150億年,太陽系誕生,又經過數十億年,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生命。
 
  這個時間表,是哪位大神寫的科幻小說吧?NO!這是目前已經成為眾多科學家普遍共識的創世時間表。
 
  的確,表中所述的那個數量級上的時間、長度、溫度等等所有的數值,沒有任何一個是可以直接測量的,因為目前咱們人類的技術和工具水準,還遠遠不能企及到那個數量級。但是,人類的心智卻做到了。這個時間表裏面的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堆嚴密的公式和演算,都有一群知名或者不知名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我們人類最智慧的大腦。
 
  回到時間表的第一個事件,“十維宇宙分裂”,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超維度空間。讓我們一起看看,兩百年來,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究世界的本源的。
 
  讓我們先厘清一個重要概念:
 
 
  維度和多維宇宙
 
  一隻在直線上行走的毛毛蟲只能前後移動,所以,我們把直線或曲線叫做:一維空間;
 
  一隻阿米巴扁平蟲可以在球面上前後左右移動,所以,我們把平面或曲面叫做:二維空間;
 
  一隻鳥在我們的空間可以上下前後左右移動,所以,我們的空間叫做是:三維空間;
 
  (加上時間一維,我們的世界是四維的,合稱時空。在這個時空中你要準確標定一個點,需要四個數位,比如:淮海路、馬當路交界,二樓,下午四點。)
 
  依此類推,,,
 
  如果,有人告訴你,多維空間(四維以上)的人,看著我們的保險櫃或房子時根本就是內外一目了然,就像我們看著二維平面上的圓圈一樣,你會不會大惑不解、無法想像、或者毛骨悚然?
 
  當然,對於’眼見為憑’來說,這其實涉入了一個哲學難題。如果眼見才是真實的,那麼高維度的對象就不是真實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不過是動物中的一種,阿米巴扁平蟲只能感知二維的世界,我們如何證明我們所能感知的所謂’真實’,豈不是也受限於我們自己的認知條件?
 
  必須承認的事實是:人類的大腦和眼睛,只是為了應付三維空間和四維時空的各種情況演化出來的,因此它們不具備辨識和解析高維度空間物體的能力。
 
  超弦理論認為:宇宙真正的時空,其實是一個十維的空間,其中四維是愛因斯坦的時空流形(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另外一個和它’垂直’的還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六維流形。在這個十維空間中,有一種最小單位的弦縱橫其中。以類比的說法,十維空間是宇宙這座大琴的音箱,撥動這些弦造成不同的音高與音色,於是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進而發展出所有的物質與作用力。(最新的M理論,有別於超弦理論,認為宇宙是從十一維開始演進的。)
 
 
  只有四種自然力
 
  兩千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我們宇宙的所有現象,都可以簡化成四個作用力:
 
  1、電磁力(electromagneticforce):包括電力、磁力和光本身,合稱為電磁力。電荷(磁級)正負相同為排斥力,相反為吸引力。由光子傳遞,與電量成正比,距離成反比。長程力,在四種力中第2強。
 
  2、強核力 (strong nuclearforce):是誇克之間的吸引力,由膠子傳遞(束縛質子和中子於原子核中的是其附加效果由π介子傳遞)。在有效距離內,距離越大,力約大。短程力,在四種力中最強,也是恒星燃燒能量的自然力,氫彈的爆炸正是運用強核力的原理。
 
  3、弱核力 (weak nuclear force):弱核力左右了部分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形態,是造成β衰變一類的衰變的力。由希格斯粒子(W+、W-、Z0)傳遞,較弱,短程力,作用在誇克級的粒子。是四種力中第3強的。
 
  4、重力 (gravitational force,或稱引力):由引力子傳遞,與品質成正比,距離成反比。長程力,在四種力中最弱。
 
 
  為何要統一自然力?
 
  一旦人類將所有的作用力整合成一個超作用力,這時會有什麼突破。關於這一點,物理學家Paul Davies寫到:
 
  “我們能夠改變時空的結構,瞭解宇宙萬物的來龍去脈,讓物質變得井然有序。控制超作用力後,我們便能任意地組合與改變粒子,製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形態。我們甚至能左右空間的維度數,製造出具有不可思議屬性的人工世界。我們將成為宇宙的主宰。”
 
  回看一下人類掌握“力”的歷史:
 
  人類誕生的歷史超過數千萬年,在99.99%時間裏,人類能夠掌握的能量只是雙手和肌肉的力量,大概只有八分之一馬力;
 
  十萬年前,隨著手持工具的發明,人類的能量輸出倍增,達到一又四分之一馬力;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和運動定律,讓力學被簡化成條理分明的方程組。現代機械原理催生出蒸汽機,人類掌握的能量達到數十到數百馬力;
 
  麥克斯韋爾方程式,啟迪了愛迪生等發明家,人類進入電力時代,能量級數獲得飛躍,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人類打開了核能利用的時代,人類掌握的能量提升到足夠摧毀自己所居住的行星的程度。
 
  歷史地看,每當人類控制一項自然力,都能大幅提升人類所能掌握的能量,讓整個社會改頭換面。(那麼,未來的人類需要多大的能量?10E 20億電子伏特起步,超過了現在的一千億倍。否則,我們將無法使空間彎曲,解決航行到遙遠星際的難題;或者,在宇宙崩潰的瞬間,有足夠的能量打開六維宇宙,逃離滅亡的劫難。)
 
  下面,就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回顧一下人類整合四種自然力的歷程:
 
  (本文雖然涉及諸多專有辭彙,但我們儘量直白描述。理解這些前輩的偉大思想其實不難,並不需要多少艱深的專業知識,只要:一點常識+一點邏輯+一點耐心。)
 
  第一個走進這段物理史詩的,是一位數學家:黎曼。
 
 
  黎曼,支撐愛因斯坦的巨人
 
  牛頓曾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按照牛頓的這種說法,黎曼毫無疑問正是支撐起愛因斯坦的那個巨人。
 
  一八五四年六月十日,一套新的幾何學誕生了。黎曼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徹底撼動了兩千年來從未被動搖過的歐幾裏德幾何學。
 
  黎曼是位數學奇才,高中時期只用區區六天時間完全吸收了《數論》(Theory of Number),那是一部八百五十九頁的艱澀巨著。
 
  黎曼挑戰希臘幾何學,認為縱然歐幾裏德的數學運算極為精確,它的根基卻只是常識與直覺的流沙,而不是扎實的邏輯推演結果。
 
  比如,歐式幾何說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等於一百八十度,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數學史上卻從來沒有被嚴密證明過!而且,假如我們身處彎曲表面的世界,這個公式就不成立了。(行文至此,我們必須向歐幾裏德先生表達誠摯的敬意!每次想到他老人家兩千多年前寫就的《幾何原本》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的中學課本,我就不寒而慄!那些至今未被嚴密證明過的公理,一個生活於西元前300年的希臘人是如何發現的呐?如果這個世界有“神跡”,歐先生當之無愧是其中之一!)
 
  說回到黎曼,他的研究領域甚至延伸到電學,他認為電力與磁力實際上是同一種作用力的不同表像。據此他發展出作用力新解,作出了牛頓兩百年以降的首次劃時代重大突破,徹底推翻了牛頓的超距作用原則,他認為:作用力源自於幾何學,作用力只是由於幾何結構扭曲所造成的必然現象。(牛頓以降,科學界認為作用力是一種兩個遙距物體的即時交互作用,一個物體可以即時影響間隔一段距離的其他物體的運動。
 
  我們總結一下黎曼的偉大之處:
 
  1、他以多維空間理論簡化了所有自然作用力;認為電力與磁力和重力一樣,只是高維空間彎曲產生的結果。
 
  2、他提出了蟲洞(warmholes)的概念,黎曼切口是多重連結空間的一個最簡單範例。
 
  3、他以“場”來描述重力,以“度量張量”(Riemann metric tensor)描述空間裏每一個點的重力場。(所謂“度量張量”,其實就是一組數字,類似座標。)
 
  黎曼英年早逝,並未找出電力與磁力的場方程式,也沒有計算出空間要褶皺到什麼程度才足以描述不同的作用力,這幾項重要發展留給了麥克斯韋爾和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光速恒定⇒ E=mc²
  
  我們讚美陽光!它不僅孕育了的生命,同時也照亮了人類的思想。愛因斯坦,是那個禦光飛行、穿越時空的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常以簡單問題自問自答:“如果你追上一束光線,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會不會看到一束靜止的光波,凍結在時間中?”這個問題,讓他在後五十年裏,帶領人類走進了時空神秘之旅。
 
  十六歲時,愛因斯坦發現世界上似乎並沒有能夠追上光速的東西。二十六歲時,他用嚴密的數學證明了這一發現。在瑞士專利局擔任低階職員的他,用麥克斯韋爾的場方程式推導出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
 
  用一句話概括狹義相對論,那就是:光速在任何恒動架構裏恒為常數。這個定理表面上看並不顯眼,但確是人類心靈的最偉大成就之一!
 
  愛因斯坦指出,無論我們怎樣加速,無論我們自身的速度如何,人們所能測量的光速是一樣的。
 
  對於這一結論,愛因斯坦給出了超脫凡俗的解釋,他認為: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時間變慢了!(這是石破天驚的一句)也就是說,我們移動的越快,我們的時鐘就走得越慢,我們的量尺也越短,所以,我們測量的光速是不變的。
 
  愛因斯坦進一步思考:那麼,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必須使用時鐘與量尺來測量,既然時間和量尺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必須校正所有的物理量(quantity),於是他導出了下一個重大的結論:品質是從能量來的。
 
  這個結論,一舉推翻了十九世紀的兩大物理發現:品質守恆和能量守恆。自此以後,品質與能量被視為單一單位:質-能(matter-energy)。
 
  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同時給出了質能變動的方程式,那就是著名的 E=mc²。
 
  讓我們再來追尋一下狹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
 
  光速恒定⇒時間變慢⇒品質不恒定⇒“品質-能量”相互轉換⇒ E=mc²
 
  俠義相對論,統一了“時-空”,也統一了“質-能”。
 
  統一了“時-空”以及“質-能”之後的愛因斯坦,進一步思考“時空”與“質能”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狹義相對論所忽略的加速度,還有重力。 
 
  這導致了他的下一個巨大成就: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空間是彎曲的⇒力學=幾何學
 
  再次,愛因斯坦由一個簡單問題開始:“如果一個人處於自由落體狀態,他就不會感覺到自己的體重?”愛因斯坦透過這個簡單問題掌握了重力的基本特性:在加速度架構下的自然律和重力場的定律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
 
  透過等效原理,愛因斯坦重新思考關於光速的問題:光速會受重力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重力場會扭曲光線的行進路線。
 
  但是!但是,根據費瑪最短時間原理,光線會採取兩點之間的最短時間路徑,愛因斯坦再次得出一個令人震懾的結論:如果我們可以觀測到光線以曲線前進,那就意味著空間本身是彎曲的!(光以曲線前進這一預測,已經被後人的無數次實驗反復證明。)
 
 
  偉大的愛因斯坦進一步得出結論:質能的存在造成周圍時空的彎曲。
 
  我們前面講過,數學家黎曼早在一八五四年就提出了作用力與空間彎曲的關係,並提出了重力場論。愛因斯坦利用黎曼的研究成果,用數學形式表達了他自己的物理學新發現,這就是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讓我們再來追尋一下廣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
 
  光線以曲線前進+光線走兩點間最短時間路徑⇒空間是彎曲的⇒“質-能”造成“時-空”彎曲⇒力學=幾何學
 
  愛因斯坦的偉大,止步於他的第三次嘗試。
 
  在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之後,他終其一生研究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 ),簡單說,就是試圖尋找一個公式,能夠同時描述光與重力。可惜,他最終沒有成功。
 
  對這一問題給出答案的,是Theodor Kaluza和Oskar Klein兩位科學家,他們的理論我們稱之為“克魯查-克萊因理論”,簡單說,這個理論就是:在五維空間裏,將光與重力的理論統一了起來。
 
  可是,第五維到底在哪里?克魯查說:第五維已經崩解成一個圓圈,它的體積實在太小了,連原子都裝不下,因而也無法測量。一九二六年,克萊因甚至計算出第五維的尺寸只有10E-33公分(10的負33次方),而探測如此微小距離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是所謂蒲朗克能量(Planck energy),相當於10E 20億電子伏特,百萬兆倍於質子蘊藏的能量。
 
  克魯查-克萊因理論在當時並未收到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領一時風氣之先的是另一套全新的理論: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碼了這麼多字,原子物理學家終於登場了!)
 
 
  量子力學,整合了三種自然相互作用力
 
  一九二五年,以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為代表的一組科學家,已經對原子運動給出了幾近完整的數學描述,我們稱之為量子力學。
 
  這是一套與黎曼、愛因斯坦學說迥異的解釋自然力的理論,它的主要理論觀點包括:
 
  1、作用力是由於不連續的能量包交換而產生(也就是量子:quanta);
 
  2、不同的作用力的產生來自於不同量子的交換;
 
  3、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知道次原子粒子的速度及其位置;
 
  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測不准定理,這個聽起來不怎麼靠譜的定理,卻是半個世紀以來最經得起任何實驗挑戰的一個定理,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結果違背了這一條定理。
 
  所謂次原子粒子:就是比原子還要微小的粒子。海森堡測不准定律在哲學上的意義在於,它從物質構成的最底層,將所有事物的產生和構成,都解釋為機率的一個表現,而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所謂客觀存在,也沒有所謂必然結果。這一條,徹底撼動了唯物主義的基石。
 
  4、粒子有可能以有限機率進行穿隧或量子跳躍,並穿越不可浸透的障礙物。
    
  聽起來各種不靠譜是嗎?但是!這個理論不僅反復被實驗證明,而且人們甚至根據該理論製造出了隧道二極體(tunnel diode,或稱江崎二極體)。
 
  量子力學以光子(也就是光的量子)為例,認為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是源於能量量子的交換,並稱之為“楊-米場”,這是楊振寧和他的學生米爾斯於一九五四年發現的理論。
 
  你造嗎?楊老師年輕的時候有多牛逼!到一九七O年代,楊-米場已經可以解開所有核子物質的秘密,可以解釋有關於次原子粒子的任何實驗資料。在解釋電子與光的交互作用時,其精確度達到千萬分之一,號稱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理論。科學界對這個理論如此有信心,以至於稱之為“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
 
  量子力學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成功地整合了四種自然作用力的三種: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但是,包括楊振寧本人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標準模型一定不是最終的大一統理論,主要原因是該模型並不包括重力!
 
  歷史地看,可以這麼說:量子力學只是根據次原子粒子的部分外表特性做了整理,卻未對它們的來源做出任何說明。
 
 
  超重力論,在十一維空間統合四種作用力
 
  統合量子理論和重力,以創造出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這個問題挫折了二十世紀最聰明的心智,包括愛因斯坦、海森堡等等一眾科學界的巨擎和大碗,但均不可得。
 
  一九七六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三位物理學家寫下了超重力理論。簡單說,這個理論對黎曼的“度量張量”模型進行研究,幾乎實現了愛因斯坦統合已知作用力的夢想。
 
  他們發現,在一個十一維的度量張量模型裏,包含了自然界裏幾乎所有的粒子與作用力: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楊-米場與麥克斯韋爾場、還有誇克與輕子。如圖所示:
 
 
  圖中的括弧,代表一個十一維的黎曼度量張量場。如果把它簡化成四維,就是愛因斯坦的重力場;提高它的維度數,我們就可以推導出麥克斯韋爾方程組和標準化模型;最終,在十一維度,統合了代表四種作用力的所有方程組。
 
  超重力理論雖然在模型上統合了四種作用力,但它的缺陷在於在很多關鍵節點上沒有具體量化的數學模型和公式。所以只能成為邁向宇宙統一理論慢慢征途上的一塊鋪路石。新的,也是最強大有力的物理學計畫已經登場,它就是: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
 
 
  超弦,統合所有作用力和自然律
 
  一九六八年,超弦理論被意外發現。當時,兩位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意外發現十九世紀數學家尤拉完成的尤拉貝塔函數(Euler beta funcation)竟然符合幾乎所有描述基本粒子強交互作用所需的全部特質。
 
  什麼是弦論呢?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
 
  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 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 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超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
 
  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E -33釐米)。弦實在是太細微了,從遠處觀察,我們實在無法區分它究竟是弦的共振還是粒子。只有當我們把粒子放大,我們才能看出那根本不是一個點狀粒子,而是一種振動弦。
 
  按照超弦理論,粒子並非是宇宙的基本元素,物理定律就相當於琴弦的合音定律。弦論博大精深,可以解釋所有的自然基本定律。
 
  簡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們不斷在產生, 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 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
 
  甚至包含生命複雜資訊和編碼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也是類似弦的結構。弦,是能夠儲存大量資料的最精簡的方式之一。
 
  超弦理論,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弦場理論,統合了所有的自然律和作用力,菲爾茲獎章(諾貝爾獎沒有設立數學獎,菲爾茲是數學界的最高獎項)獲得者維藤說:“所有物理學上的偉大思想,都是超弦理論的副產品。”
 
 
  羅摩奴詹,確立十維宇宙
 
  超弦理論似乎包含了所有的物理學知識,極其廣博精深。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物理學,意外落入二十世紀,但是人類還沒有發明二十一世紀的數學,來精確描述它。
 
  有一個重大秘密:我們只能在二十六維與十維中定義弦論,否則就無法用弦論整合已知的物理定律。解開這個秘密的,是堪比當年黎曼的另一位數學天才羅摩奴詹(Srinivasa Ramanujan)。
 
  羅摩奴詹一八八七年出生於印度,少時坎坷,甚至沒有通過升高三的考試。二十六歲那年,他給著名數學家哈代寫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百二十個定理。這位貧窮孤立的印度哥們,完全不知道歐洲數學界的任何研究資訊,純粹憑個人才智、按照自己的方法,重新推導出歐洲百年數學史的所有重要定律。
 
  羅摩奴詹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三冊四百多頁的筆記,其中包含了四千多個公式。後人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羅摩奴詹模函數(Ramanujan funcation),這是一個奇特的包含了高達二十四次乘冪的數學式。這些數學式證明:弦論只有在十維中才是自洽的。也就是說,產生我們現存宇宙的那個高維度宇宙,它的維度數一定是十!(1994年開始了弦論的第二次革命。此後誕生的“M理論”被認為是最新的大一統理論模型,M理論認為:歷史上五種不同的弦論在本質上被證明是等價的,它們可以從11維時空的M理論導出。)
 
  寫到這兒,這一段物理詩史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從黎曼、愛因斯坦的重力場,到量子力學,到超重力論,到超弦理論,到M理論,人類歷史上這些偉大的智慧頭腦,前赴後繼探尋宇宙的真理,已經為我們描述了宇宙誕生的全過程,也就是開始於10E-34秒的創世時間表。
 
  讓我們一起看看,弦論以降,科學到底是怎樣解釋我們所存在的這個宇宙的:
 
 
  宇宙的生滅
 
  一、宇宙的誕生
 
  正如我們之前所介紹的那樣,創世的刹那,開始於“大爆炸”Big Bang,自10E-34秒開始,歷經150億年形成我們今天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的實驗證據主要有以下四點:
 
  1、經由測量恒星光線的扭曲的現象,一再證實恒星正以高速遠離我們而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恒星或星系,會以越高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
 
  2、“大爆炸”理論預測宇宙中氦與氫的比例應該接近25% : 75%,實際測量資料與該預測高度吻合;
 
  3、通過對放射性物質衰變的測量,我們可以為地球上的岩石和隕石斷年,目前沒有發現任何物體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前;
 
  4、“大爆炸”產生了宇宙回音,這種微波輻射至今仍在宇宙迴響,一九六五年,人類偵測到了這個微波背景輻射(microwave backgroundradiation)。
 
  二、宇宙的滅亡
 
  我們先看看每顆恒星的生命歷程:
 
  恒星由大量氫氣聚合形成,氫元素融合形成氦,由於氫質子的重量超過氦質子的重量,因此氫聚合成氦時就會有多餘的品質,這些品質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 E=mc²成為能量,這個能量將原子核束縛在一起,並將部分能量釋放出來,使太陽發光發熱。
 
 
  之後,經過數十億年光陰,氫氣逐漸耗盡,核熔爐逐漸熄滅,重力成為優勢作用力使恒星兩次塌陷,恒星溫度此時會急劇升高,成為“紅巨星”,再然後成為“白矮星”,“白矮星”爆炸成為“超新星”和“中子星”,“中子星由於重力繼續塌陷,最後成為“黑洞”。
 
  在這一歷程中,恒星內部的元素按照“結合能量曲線“依次變化。
 
 
  恒星中的氫元素按照這個曲線一再融合成為更重元素之後便會到達鐵,而無法再製造出額外的能量,這時,恒星崩潰並釋放出大量熱量,超新星於焉誕生,這種劇烈爆炸將星體炸碎並將殘骸遍灑星際空間,成為孕育新恒星的種子。
 
  在描述完恒星的生命週期後,我們再看看包含無數顆恒星並見證無數次恒星生滅的宇宙本身,它將何去何從?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宇宙的結局無限悲泣。要麼,就是不斷膨脹,直到溫度接近絕對零度;要麼,就是大崩墜,收縮成一團火球。如果宇宙是一個無限邊界的開放宇宙,它就會被“冰”毀滅;如果宇宙是一個有邊界的封閉宇宙,它就會被火毀滅。
 
  物理學家通過平均密度來判斷宇宙到底是不斷膨脹還是會逆轉走向大崩墜,如果宇宙平均密度小於10E-29 克/立方公分,宇宙就會不斷膨脹,否則,將會陷入大崩墜。
 
  量子力學還描述了另外一種宇宙消亡的情景,那就是質子和中子衰變。根據大一統理論,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物質,包括太陽系和地球、也包括智慧生物身體內的質子和中子最終都會分解。
 
 
  問題是:產生宇宙的大爆炸之前是什麼?
 
  在瞭解了恒星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歷程之後,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在這個刹那之前呐?是否有那個第一推動力?或者說,是否有那個點燃Big Bang的上帝存在呐?
 
  數百年來,伴隨著科學發現的不斷積累,宗教界關於上帝存在的堅持已經退守到這樣一個境地,那就是說:大霹靂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牛頓生前並沒有能夠解答這個關於“第一推動”的問題,他把它歸功於“上帝之手”。
 
  但事實上,以超弦理論為集大成者,今天的科學家群體,不僅給出了Big Bang創世之後的宇宙發展歷程(包括宇宙消亡的歷程),同時也給出了Big Bang之前的宇宙存在的假說,那就是關於平行宇宙、黑洞、蟲洞等相關理論。這些理論在解答了“第一推動”這個疑問的同時,再次撼動了上帝存在的證明。
 
  昔日尼采有言“上帝已死”,現在霍金在《大設計》第一頁上就宣稱“哲學已死”,因為“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現代發展的步伐”。這是一個極為傲慢的“宣言”。他的意思是,世界本源是所有哲學流派的終極思考,而現在科學界已經給出了世界本源和宇宙發展的全部解釋,所以,哲學的使命已經終結了。
 
  的確!“唯物”、“唯心”,甚至“客觀存在”,都已經被量子理論、超弦理論徹底動搖!
 
  與此同時,上帝也被霍金“掃地出門”,他在《大設計》末尾宣稱:因為存在像引力這樣的法則,所以宇宙能夠“無中生有”,自發生成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存在。所以“不必祈求上帝去點燃導火索使宇宙運行”。也就是說,上帝現在不再是必要的了。(請參看霍金《哲學已死》,朱清時《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霍金,平行宇宙
 
  黑洞是使霍金名滿天下的研究,在那之後,他創立了量子宇宙學(quantum cosmology),以愛因斯坦的古典宇宙學為出發點,再將整個宇宙量子化,試圖完成那個前輩物理學家的未竟事業“統一場論”,統合小到誇克、大到銀河星際甚至整個宇宙的所有自然律。事實上,霍金的理論甚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宇宙!
 
  他的新構想是將整個宇宙看成一個量子粒子,用宇宙波函數來描述多重宇宙(不止一個,是無數個宇宙)的無窮集合。按照霍金的理論,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的平行宇宙之一,每個宇宙都透過複雜的蟲洞系統與其他宇宙相連結。
 
 
  如果霍金說的沒錯,世上就存在著無數的平行宇宙。其中很多宇宙具有不同的物理常數,大多數宇宙都是一片死寂,不具備孕育生命的物理定律。但是在某一個宇宙中,它的物理定律恰好符合生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的宇宙。
 
  如果這種理論屬實,我們就不必把生命的起源歸諸於上帝。
 
 
  宇宙航行 & 遁入高維度宇宙
 
  前文說過,太陽系乃至這個宇宙,終究難逃消亡的命運。那麼,智慧生物是否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因而最終難逃滅亡的宿命呐?
 
  我們的希望,就在十維宇宙和超弦理論!
 
  按照超弦理論,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個十維宇宙,由於這個十維宇宙的對程結構不穩定,在“大爆炸”時分解為一個四維宇宙(我們現在的宇宙)和一個六維宇宙。四維急劇膨脹,歷經150億年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宇宙;而六維宇宙則急劇收縮成為一個10E-32公分的微小世界。
 
  這個六維宇宙在哪里?它就在我們的周圍!只是因為它太微小以至於無法觀測得到。假如,我們能夠觀測得話,它會是什麼樣子呐?這是近幾十年內大量數學家、物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其中,以華裔科學家丘成桐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比較得到認可的一個答案。
 
 
 
  上圖是一個六維卡拉比-丘流形的二維截面圖。也是說,該圖相當於是一個六維空間的“影子”。
 
  接著說,當我們的四維宇宙崩潰時,與大爆炸那一刻相反,原本收縮的那個六維宇宙開始慢慢展開,智慧生物有機會在這一個瞬間,由四維宇宙逃入六維宇宙,獲得新生。
 
  這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掌握更強大的力和能量,才能駕控宇宙,獲得新生。舉例說:那時我們需要極高速的太空船,但根據狹義相對論我們知道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那麼我們怎麼跨越動輒以光年計數的漫漫長路呐?不違反愛因斯坦的自然律而又能夠實現可能的時空跨越的方法,就是人為把時空彎曲。
 
  打一個容易理解的比方,就好比在地毯的另一邊有一個瓶子,我們不需要走到地毯的那一邊去拿到它,我們可以坐在原地,把地毯逐漸拉向我們,通過使地毯逐漸捲曲,來拉近我們和瓶子的距離,以這樣的方法最終拿到瓶子。
 
  這就是不需要跨越距離,但是卻可以從一點到達另一點的方法:彎曲時空。而彎曲時空所需要的能量,是我們現在所掌握能量的一千億倍。這就是統合自然力的目的所在。
 
  前文說到,量子力學還描述了另外一種宇宙消亡的情景,那就是質子和中子衰變。根據大一統理論,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物質,包括太陽系和地球、也包括智慧生物身體內的質子和中子最終都會分解。
 
  那時,智慧生物就需要用新的質子和中子合成新的原子核。這同樣需要巨大的能量,和彎曲時空所需要的數量級相當。這也是統合自然力的意義所在。
 
 
  結語
 
  我們讚美數百多年來科學進步過程中的這些先驅,是他們智慧的心智,讓我們人類只憑藉頭腦和一些工具,就可以計算出支配數十億光年外的物質的定律,我們只有微不足道的能源,甚至還沒有離開太陽系,但我們已經知道恒星深處的核子反應或原子核內的情況。
 
  我們在這個不起眼的小行星上發現的物理定律,卻適用於宇宙的各個角落,我們的思想能瞭解並控制星星的宇宙法則,我們體內的原子原是某個恒星的核融合反應的產物,我們的原子比山的年代還久遠,我們是由宇宙塵造成的,這些原子又凝聚成能瞭解宇宙法則的智慧生物。
 
  讓我們以霍金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如果我們真能發現一個完全的理論,如果我們能討論出答案,這將是人類理智的最大成就-屆時我們就能知道上帝的想法了。”
 
  文章来源的:智客
 
2016年7月26日更新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林家乐博客阅读空间直接链接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 洞悉生命(洞釋性命) © Copyright by looklife.as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