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何在?
真心是什麽?
真心是全力去愛的意思。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用假心。
假心,是隨意,淺嘗即止。
我們的成就、成績,
必定是用真心換來的。
當你全心全意、完全投入,真心就出現了。
真心
讓自己變得廢寢忘餐,拋棄一切!
至誠、至堅、至烈、至狂、至盡!
因為你愛的,是你最愛和最重要。
真心在哪里, 成就就在哪裏!
你的真心在哪裏?
我的真心在:“生命倒底是怎樣一回事?人應該如何活著才正確?”
得到答案,我會與世人共享。
你對於“人”,有什么體會?
我體會“人”有多種:
一、 不知東南西北,每天在“欲望”、“歡樂”、“欺騙”之中渡過。
二、 先利己后利人。
三、 先利人后利己。
四、 只知利己不知利人。
五、 只知利人不知利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六、 深懂利己利人之道,一元深藏于中(忠),適時利己,適時利人。
中國漢代學者東方朔先生有妙語: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
優哉遊哉,與道相從。”
真心應在於“中”。(“中國”的“中”取義于此?)
“中”是怎么一回事?
中,為明代哲學家來知德在“原始伏羲太極圖”上所顯示的黑白之間的“空白圓圈”。
這“中”代表什麼?
代表:智慧
清虛
無相
光明
純白
潔凈
快樂
幸福
健康
權力
財富……純陽善良全真的生命本體和一切正面的東西。
外圍的黑白代表什麼?
代表:生存的環境,我們因它的存在而獲得知識、樂趣,感受各種情感變化的刺激。它讓我們因樂而得苦,因苦而得樂!
圓圈是生命的“內質”;
黑白是生命的“外相”。
外相不許也不能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使人因而活著感到迷惑,苦樂參半!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會強調陰陽平衡。在強調陰陽平衡的時候,有人往往自認是正義的化身,把黑當敵,指黑為邪,堂堂以正壓邪,以白欺黑!有人甚至認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善良難活,就以極惡之心荼毒善良!這些人只顧著爭斗,把中間圓圈的純白埋沒得深深的,有的已經縮小,微不可見!
黑白與圓圈,有些人是等份對峙的,這些人不懂得“守一元,收二元”的道理,三者互不相容,因為你大了,我就小了,我的利益就被損害了,因而明的、暗的,就互相爭斗,最終產生戰爭!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命現象呢?!
假設我們的生命來自“一元理天”。
“一元”就是來知德太極圖中那個虛無的“圓圈”的單純空白。
下面是“現象(生命)”起源推理圖解:
我們要畫中間或下面或側邊的兩個圖形,必須先畫上面的圓圈才能畫得出來,這就是說先要有上面的圓圈才能有其他的圖形。
我們把
上面的圓圈代表:“天”。
下面的大黑點代表:“地”。
中間的圖形代表:“人”。
“人”是半黑半白,半“有”半“無”,半陰半陽,半天半地,半物質半精神,半真半假,半正半邪,半善半惡,半佛半魔……
“人”是怎樣成為“人”的?
有一天“一元純陽無念無相理天”的擁有和管理者(本體般若法身:佛祖),發現此“一元虛空”的組成份子(佛子),有許多不耐寂寞,靜極思動,覺得太單調、太空虛、太無聊,太閑悶,整日“心中無事睡大覺”!有的甚至大喊:“淡出鳥來!”于是想創造一個有“對等差別、復雜多變”的世界來讓大家玩玩,讓大家享受“二元”的樂趣,更試試各自的智慧。就對大家說:你們將會成為一種叫做陰陽合一的“人”。你們有兩個存活變化發展的方向可以選擇,你們可能會因為選擇“純陰”而“陰極而亡”!也可能選擇“純陽”而“陽極而還原”(免于劫難而不被淘汰!)。
做了“人”之后,你們就會不知道你們原是“一元理天的一分子”,只能在世間“流浪生死”,沉迷于“有無、真假、善惡、正邪、是非、難易、苦樂”之中。心念多生而不安!我要試一試做“人”之后,你們的“真心何在?!”──你們最后會不會覺醒什麼才是真正絕對的無念無相的安定之樂!而極力的追求回歸無念無相極樂之境。
因而,我們就“下凡”來做“人”了。從此我們就忘記了“本初”,迷惑了“所以”,糊里糊涂的在二元世界的各種相對不安的“選擇”之中“過日子”。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的在“只要活得開心快樂,什麼都可以做”的思想下,從心所欲,以樂換苦!──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也不知道“真心”有什麼用,只知道曾經用“真心”換得的都是苦!所以就再也不重視真心了!
我認同來知德的“太極圖”:
我意會到:
圓圈:宜明了
宜堅信
宜固守
宜充實
宜擴大
黑白:宜確認
宜慈悲
宜尊重
宜平衡
宜圓融
這就是人類的生存之法!
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安定不惑!生存無恙!!
──再問一次,真心何在?!
真心就在圓圈內外的空白中。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圓圈”內外的空白含藏“原始知能”。
她是父母未生我們之前的“真面目”!
至理無言,而無不言。
大道無狀,而無不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形即有形,有形即無形。無形化有形,有形还無形。)
萬物萬法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
此心,就是原始真心!
“真空藏妙有,妙有含真空。”
二祖神光遍找不到的“心”即是此“心”。
達摩為慧可安了此“心”,禪宗才傳到現在。
此“心”一安一定,人心大安大定。
因此我們才說:明朝來知德太極圖中間圓圈的“空白(藏有原始真心)”是知、悟、明、證、信守、回歸的“本(智慧)”;旁邊的“陰陽”是給人類歷煉、磨折、玩耍的“末(知識)”。只要你守住中心(原本真心般若智慧),“做好自己,平衡環境。”逐漸學會“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直面外圍的陰陽應對,豐儉隨意,你什麼時候“鳥倦知返”,要完全棄黑歸白,極度單純而回天(还回來處),隨你尊便。
但千萬不要忘本!早回早好。
林家乐生命学——《生命的真相》
无为有处有还无,假作真时真是假。
无极生太极,由无到有,一起来见证中国神话宇宙的诞生
林家乐生命学——人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林家乐生命学——投胎瞬間,太奇妙了!
《生命》梁冬對話蔡志忠
这是我见过最过瘾的视频
《The Last Knit》最后的编织是由芬兰导游Laura Neuvonen指导的6分45秒的动画短片。一个场景,一个人,一个编织,没有对白,导演的声音却传递地那么清晰。或许6分45秒会让你重新思考,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比奋斗、物质更重要的东西;有时我们要知道拿起剪刀...
TED震撼演講:科學研究“我是誰”,顛覆了"人"的解釋!
80後,道德經發現宇宙和生命的真相(顛覆 慎入)
參考附文:
我們的認知塌了——所謂“迷信”,可能是超級科學!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
與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並未局限於生命醫學,他從人類生命飽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戰開始,講述了人類如何通過科學來接受生命挑戰。但最終,人對生命認知的極限問題將他的科學思索,由生物醫學帶向量子力學,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問。
目前有些學科在神經和大腦上對意識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雖然對大腦的許多功能有了不少的瞭解,但是對於意識本身仍然是個迷,仍然無法解釋“意識的難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
今後,我們或許將發現,有些所謂的“迷信”,或是一種超級科學!
以下是演講全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極限。
我們先看看人從哪而來?人的整個出生過程是這樣的:一個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遊逛,尋找一個入口,找到合適位點以後,會分泌一些酶,然後鑽進去。
卵子很聰明,一般不會讓第二個精子再有機會,所以一有精子進來,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進來後就被降解,然後精子的細胞核和卵子的細胞核結合,形成雙倍體,受精卵開始發育,逐漸分裂為2個細胞、再分裂為4個細胞、8個細胞、16個細胞,此時受精卵還在子宮外面遊逛,還沒有著床。繼續分裂下去,形成64個細胞、128個細胞,這時它快要找到著床地點了。著床之後,繼續發育。
你們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個禮拜,胎兒開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經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開始發育,通過細胞凋亡,開始形成手指頭。到四五個月的時候,胎兒開始在母親肚子裏踢騰。
出生之前,胎兒的大腦發育非常快,各種神經突觸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來自於一個受精卵。
生命開始之後,生命的歷程很漫長,這裏面有很多苦惱。我記得我看過一首打油詩是這樣說的:0歲閃亮登場,10歲茁壯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拼命打闖,40歲基本定向,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
科學如何應對生命挑戰
我們生命的歷程飽受挑戰,有很多來自於疾病,其中三類疾病和人類有很大關係。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殺手,僅在中國每年就有303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占32%。第二種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們身邊的人常常被癌症奪去生命,中國每年有265萬人死於癌症,占28%。第三類疾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對人的困擾很大,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有多位世界名人都曾受這類疾病的折磨。此外還有34%的人死於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傳染病,一小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傷害。
我今天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如何運用科學去接受生命的挑戰。
在古代,我們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說當代的屠呦呦為找到治療瘧疾的方法,就是看了古典藥學得到靈感,導致了青蒿素的發現。後來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已經是用科學的方法論來探索。1985年以後,由於戈爾茨坦和布朗發現了低密度脂肪顆粒的受體(LDL受體),開啟了真正的征服心血管疾病的歷程。人類始終用科學在應對挑戰,從簡單的摸索和經驗積累,到最後通過基礎研究驅使藥物的發現。我有三個例子在此分享。
第一個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導致心血管形成斑塊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受體結合以後會被細胞內吞,內吞以後低密度脂肪的顆粒會被降解,而受體會回到細胞表面,可以重生,再去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細胞內去,從而減少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1985年,戈爾茨坦和布朗兩位科學家,(也是在座的王曉東的博士後導師),就是因為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體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在戈爾茨坦、布朗和日本科學家Endo Akira等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問世了,包括1987年問世的第一個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迄今為止,最有名的他汀類藥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在座的就應該有人服用過這種藥。在它於2011年專利過期之前,全球銷售額高達160億美元,堪稱藥神。
我們一直在用基礎研究去探索最前沿的和疾病做鬥爭的方式,我們雖然有很多他汀類藥物,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僅僅靠吃他汀類藥物,並不能阻止心血管軟斑塊和硬斑塊的形成。為什麼呢?科學家發現,是因為這些人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逐漸被降解得找不到了,如何把他們的受體的數量恢復出來,就是問題的核心。
幾年之前,科學家找到了PCSK9蛋白,它可以結合低密度脂肪蛋白的受體。結合到受體以後,低密度脂蛋白顆粒被受體一起拉到細胞內內吞了,也就是說,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在被細胞內吞的同時就犧牲了,也就不能再把流淌於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解掉,這樣低密度脂蛋白大量堆積,就形成了軟斑塊和硬斑塊,最後帶來致命的心血管疾病。這個過程是基礎研究發現的,而發現這個過程的著名科學家海倫,是一位女性,獲得了2015年的生命科學的突破獎。
第二個例子我們講講治療癌症的新的曙光,也就是大家聽過很多次的“免疫療法”。這個免疫療法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是2015年8月20日,美國前總統卡特向所有世界上關心他的人宣佈,自己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當時已經有4個2毫米大的腫瘤在腦子裏,已經擴散了,他認為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然而短短3個月以後,2015年12月6日,他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告訴人們,通過分子療法,他腦子裏的4個腫瘤已經完全找不到了。
他的分子療法就包括一個很有名的免疫療法,就是針對PD-1表面受體的單克隆療法。免疫療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疾病的鬥爭方式。這種療法的創始人,也是這一概念的發現者JamesAllison同樣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對這一過程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中,還包括一位中國人,就是陳列平博士。
第三個例子是神經退行性疾病。非常遺憾,至今人類根本不知道病因,儘管我可以告訴大家很多的理論、資料和實踐,但我們只是大概知道這個病是怎麼回事。現在世界上有4700萬人飽受這種疾病的困擾,預計2050年時,每3秒鐘就有一個新的病人出現,我們會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受它的困擾。
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年癡呆症症,也叫阿爾茨海默綜合症。得這個病的病人很痛苦,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癡呆晚期的患者大腦裏面有一個個很可怕的洞,大腦被吞噬掉了。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老年癡呆症,但是大家公認,如果從分子水準上認識老年癡呆症,也許會為治療帶來曙光。
我自己的實驗室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去年在原子解析度上首次報導了與老年癡呆有直接關係的人源γ分泌酶的結構,這個人源γ分泌酶被認為是導致老年癡呆症必不可少的一個致病蛋白,所以也許通過後續的深化研究,我們可以找到治療老年癡呆症的辦法。
認知生命有極限
我舉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癡呆症的例子,最後過渡到大腦。不要說我們對老年癡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對大腦這樣一個神秘的器官我們也知之甚少,我們基本上可以說什麼都不知道。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學習記憶的模型,我們可以類比出學習記憶的過程,但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真的不知道。
我甚至認為包括我們的電信號記錄的神經衝動電位,只是一個表像,不一定是學習記憶的本質。為什麼?因為我們確實是這樣一個生物人,是一堆原子構成的人在理解生命。
我們在用我們的五官,就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不是客觀的呢,肯定不是客觀的。我們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後,把資訊全部集中到大腦,但是我們不知道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這方面也不能叫客觀。
我們人究竟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人是怎麼樣處理資訊的呢?我們先來對資訊也就是物質做一個定義。我們有三個層面的物質:第一個物質是宏觀的,就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直覺可以看到的東西,比如人是一個物質,房子也是一個物質,天安門、故宮都是物質。第二個層面是微觀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也叫微觀,我們可以借助儀器感知到、測量到,從直覺上認為它存在,比如說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說很遠的一百億光年以外的星球。第三個層面,就是超微觀的物質。對這一類,我們只能理論推測,用實驗驗證,但是從來不知道它是什麼,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儘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級、能量,但是我們真的很難通過直覺理解,這就是超微觀世界。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想一想,這個世界是超微觀世界決定微觀世界,微觀世界決定宏觀世界。我們人是什麼?人就是宏觀世界裏的一個個體,所以我們的本質一定是由微觀世界決定,再由超微觀世界決定。我毫不懷疑我就是一個薛定諤方程、一個生命形式、一個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麼解這個方程,不知道思維是怎麼產生的,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應該相信,我們每個人不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構成的。
所以,我們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構成的原子,如此之簡單。我們有多少原子?大約有6×10^27個原子,形成大約60種不同的元素,但真正的比較多的元素,不過區區11種。原子通過共價鍵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體,然後形成小的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最後形成一個整體。但是你會覺得,不管你怎麼做研究,都無法解釋人的意識,這超越了我們能說出和能感知的層面。我認為要解釋意識,一定得超出前兩個層次,到量子力學層面去考察。我自己認為是這樣的。
量子糾纏是可以進化的現象嗎?
所以我想班門弄斧講一講量子糾纏。1935年,當愛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爾斯基(Podolsky)以及羅森(Rosen)一起,寫出了著名的EPR佯謬之後,提出了量子糾纏。實際上“量子糾纏”這個詞並不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而是薛定諤提出來的,當時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
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當你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的時候,另外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狀態,可以被關聯地測量,很不可思議。但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既然存在於客觀世界,我相信它會無處不在,包括存在於我們的人體裏。是不是這樣呢?當然是這樣。量子糾纏怎麼樣影響我們的生命,其實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用直覺去感受的。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MatthewFisher就篤信,人的意識、記憶和思維是量子糾纏的,要用量子理論來解釋。那怎麼證明呢?他說我一定要在實物上證明,要尋找量子糾纏的實體。很多科學家找了很長時間,發現神經細胞裏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糾纏,但是微管的時間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遠遠小於人的記憶和意識的形成時間。但是他通過理論的實踐,以類比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進行實驗驗證。
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比如把磷和鈣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鈣,當磷酸鈣以波斯納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量子糾纏時間可以長達105秒!能把這樣一個極其脆弱的,對聲、光、電、熱都極其敏感的量子糾纏現象的持續時間提高15個數量級,那麼如果再提高5個數量級,就可以達到年的水準,以年為單位來保存量子糾纏現象。那麼依此類推,你們覺不覺得,有一天我們人類會發現量子糾纏也是一個可以進化的現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就是說,量子糾纏,它在遠古的時候就存在了,在進化過程中被保存了下來。
我要問你們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們相信有第六感官嗎?很多人會說不相信。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兩個人會以未知的方式進行交流?你會說也許,不會像第一個問題那樣肯定地說不信。第三個問題,量子糾纏是否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裏面?存在於大腦裏?我相信聽了我的講座,你會覺得很有可能。第四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適用於地球上的物質呢?你一定會說一定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但其實簡單講,這四個問題是完全一樣的問題,倒推回去就說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們無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麼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其實我不知道這裏面是什麼,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會攝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進入我的身體,進入共價結構。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處在世界上一個很遙遠角落裏的,我沒有見過的人呼吸過至少一次,這在一個月內就會做到,人一輩子一直在這麼做。而兩個人在一個房間裏的時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氣在彼此的肺當中交換。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們自己認為它是客觀的世界。其實我們已知的物質的品質在宇宙中只占4%,其餘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我們叫它暗物質和暗能量。
那麼盲人摸象般地認識世界是科學嗎?一定是科學。每個人摸的都是真實存在,而且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只是我們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後背,還是尾巴,還是耳朵。我認為人類的認知極限就在於,我們是一堆原子,我們處在宏觀世界,但我們希望隔著兩個世界去看超微觀世界。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極其美妙的世界。謝謝大家!
2017年9月30日更新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 (資料圖)
文:朱清時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核能、鐳射、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瞭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未來時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 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裏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它為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複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為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
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為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為實體。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品質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
牛頓之所以把品質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品質始終如一。品質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資料圖)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品質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品質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品質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品質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品質。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品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品質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品質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品質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品質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品質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
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誇克構成的。為了尋找誇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誇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誇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誇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
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他粒子。
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
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即壽命大致是 10-28秒。
為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麼是“弦論”呢?
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徵。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
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
(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品質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
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麼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資料圖)
有人會說,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闢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準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基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
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
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係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辭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
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條作,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
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
“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棵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裏,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棵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裏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裏,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
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
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以上這些關於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係”者,“緣”也,“關係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
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為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麼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藏”)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產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藏)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如經文所說:“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
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
(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裏,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正是弦與音樂的關係。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係。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裏充滿了敬畏和震撼。
作者簡介:
朱清時,男,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12年當選"中國教育年度聲音"。
朱清時先後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法國巴黎大學等做訪問學者、客座科學家、客座教授,並作為英國皇家學會客座研究員在劍橋、牛津和諾丁漢大學工作。
文章来源:成都文殊院
林家樂註:物質起於念頭,念頭無相可見。 當科學家們苦苦的爬到山頂時,佛祖早已打坐等待著了。
2015年9月21日更新
驚世揭秘: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是我們的念頭
現代物理學有一個最偉大的發現,那就是“物質就是能量”。這也是愛因斯坦對人類所作的最大貢獻,他向我們揭示,物質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不管是石頭、木頭、桌椅,你、我,包括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由能量所形成。
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並非真實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實的存在。說得更明白一點,我們看到房屋、牆壁、身體都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是純粹的能量,由於電子的移動速度非常快,以致我們的肉眼看不出來,因而認為它們是一個實體。
物理學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裏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你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是由固體物質所構成,而這些固體物質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但根據量子物理學,每一個原子的內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閃電般的速度穿梭在這些空間中的次原子,其實是一束束振動的能量。這些能量並不是隨便任意振動,振動其實就是攜帶訊息,整個訊息場會把訊息傳送到宇宙量子場創造物質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實相。
愛丁頓(Eddington)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即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
念頭,沒錯,物質是來自念頭,是來自我們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飛機的念頭,科技是無法創造出飛機的;如果不是先有寫這本書的念頭,這本書也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剖析一張畫,你會發現它是由畫布和一些顏料所組成,但一幅畫之所以變成美麗的圖畫,並非來自畫布和顏料等物質的總合,它是來自繪者,是來自繪圖者的念頭。如果沒有那個想法,也就不可能有那幅畫。
把一塊方糖放在瓦斯上燃燒,只會產生火光、熱和油膩的碳塊,可是如果把它吃進肚子,卻能創造出許多事物,為什麼?是的,是因為思想,思想把糖所提供的能量變成了梵穀的名畫、臺北的一零一大樓、蕭邦的《波蘭舞曲》和密爾頓的敍事詩《失樂園》,這些都是思想的結果;思想創造物質,這本書的寫作也是來自思想,也是來自一個念頭,至於對於你有什麼影響,也要看你的思想。
你生活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來自思想,以及你思想所創造的結果。你的肉體、骨頭與肌肉可被還原為百分之七十的水份以及沒有多大價值的化學物質。然而,你的思想卻使你成為你!
一念一世界
我們的每個思想和意念都負荷著不可思議的能量,這些能量會透過各種形式實踐自己。你的思想會創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你的思想能讓你陷入痛苦,也能讓你離苦得樂。思想創造出善與惡、美與醜、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天堂與地獄……你生命經驗的種種,通通都是你的思想所創造的。
所謂一念一世界。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我們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呈現。英國詩人密爾頓在《失樂園》有句名言:“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間;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念頭,你的任何起心動念都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現代物理學家說在微小的原子裏存有巨大的能量。原子是這麼的小,小到連顯微鏡都看不到,它只是一個推論,但它卻改變了整個世界,日本長崎、廣島就是被原子能量所摧毀的。正如同原子能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你的思想能量也是一樣,相似的能量會吸引相似的能量,形成類似的“能量團”。當這些類似的“團”在宇宙中彼此穿梭、碰觸,慢慢的聚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物質,形成了我們的世界,這即是思想形成物質的原理。
每一個思想,即使只是小小的念頭,也會變成一個東西,而每一樣東西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想法,也只是來自一個小小的念頭。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
不要輕忽你的惡念,說:“我只是無聊亂想,我只是說說而已,我想應該沒什麼關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火花,也可能燒掉整座森林。不要小看你的善念,說:“那只是一件小事,不算什麼。”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整個大池子。人們為善、為惡,都在一念之間,變好、變壞,其實就在一個小小的念頭上。
不要忽視小惡;火花儘管再小,都會燒掉像山那麼高的乾草堆;不要忽視小善,以為它們沒有什麼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大容器。
生活是由小事所組成的,沒什麼大事,但小事累積起來就成了大事。單單一個小小的善念也許看起來沒什麼,但光是那個念頭即是大大的福報。單單一個小小的動作也許看起來沒什麼,但光是那個行動即是大大的善行。
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振波。當我們說一些不中聽、不吉祥的話時,常會聽到人們說:“快閉上你的烏鴉嘴!”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振波,更明白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鴉嘴會特別靈驗。
尤其是忿怒和怨恨時所說的話,那些話都帶有很強的能量,再透過負向的振波,結果往往讓人意想不到。你一定也聽說過,某些人因為一時氣憤,說出了重話,後來真的發生嚴重的後果。這種事情在醫院的急診室履見不鮮,比方夫妻吵架,然後妻子氣憤的對先生罵道:“你去死啦!”結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親氣呼呼地對孩子叫駡著:“有本事你就永遠不要回來!”結果孩子真的因為一場意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
有人或許會問:“我只是說說而已,又不是真的,有什麼關係?”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你最近身體的那些異常現象很像是癌症,你會怎麼樣?也許他也只是說說而已,但他的話對你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我們來看一下老吳的真實故事。幾個星期來,老吳感到胸部不適、咳嗽,而且有點呼吸困難,吃藥也無多大改變,隨即住進大醫院接受檢查。結果診斷出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惡性腫瘤,醫師預測他只剩下一、兩個月的壽命。這個悲慘、可怕、難以接受的壞消息,震撼了老吳和他的家人。得到癌症兩天后,老吳便開始惡化。他感到非常虛弱,體重迅速下降。他開始無法離床,家人都認為,能夠度過這個星期已屬幸運。沒想到醫院打來一通電話。一個帶著歉意的聲音告訴老吳的太太,老吳根本沒得到癌症!那個很窘的聲音解釋說,是醫院報告弄混了。獲知實情之後,老吳在二十四小時內立即離床。他的食欲恢復,疼痛也消失,而且行動自如。他的衰弱完全不見,留下的只是剛開始的症狀:咳嗽與呼吸困難。
你說“我只是說說而已”,就像說“我只是放顆炸彈而已”一樣。你說有沒有關係?言語甚至比真實的情況影響更大。
言語的力量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用刀解剖關鍵性的字,它會流血。”足見語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備了創造和毀損的能力。詩人安琪洛(Maya Angelou)也談到過言語的力量。她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我們雖看不見言辭,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裏。她相信,身邊的言辭會滲透我們的生命。
語言就是發出聲音,這聲音一天少說也要講上幾百句到幾千句,不知不覺地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心態和命運。
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的都是他自己。罵人的聲音就像魔音一樣,聽得最多的人,傷得也最深。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灌輸,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
所以,我們說任何話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詞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我們談吐時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確地影響我們的思想和情緒,一般人處理情緒的中心是右腦,語言中心在左腦。當右腦認知一個負面的情緒時,會越過並底體傳遞到語言中心,說出相應的字。同樣的,當我們左腦在接收到負面的字眼時,也會傳到右腦,反應相應的情緒。所以,你選擇用什麼字眼來表達就相當的重要。比方,如果有人觸怒了你,你可以用“困擾”或“遺憾”的字眼來取代“氣憤”或“忿怒”,想想看,當你改以“遺憾”二字時,你還會火冒三丈嗎?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九月霜。言語看似簡單,但影響卻相當深遠。我們每個人都是魔法師,可以用言語對別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語幫助別人。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個咒語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因為咒語是發自於你,你就是整個振波的中心,不是嗎?
每個念頭就像一顆種籽一樣,在種籽裏面,你無法看到大樹,但只要你播下種籽,並持續澆水灌溉,種籽自然會把自己所需的東西,吸引到身邊來,而成長茁壯。
文章来源:华人区事件联合行动团队
林家樂註:物質起於念頭,念頭無相可見。 當科學家們苦苦的爬到山頂時,佛祖早已打坐等待著了。
2015年9月21日 更新
念阿彌陀佛能治病的科學原理
現在科學很發達,量子力學家已經把宇宙的奧秘揭開了,宇宙的奧秘有三樣事情:第一個是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這個秘密被揭穿了;第二個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什麼;第三個是自然現象。這是科學家所研究的大問題。
現在頭一關解破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假的,物質是幻相,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真相被科學家揭穿了。正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相”就是物質現象)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
佛經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學家用了四百年的時間,一代一代都在深入研究,到現在最近二十年才把它揭穿,叫“揭秘”,知道了原來物質現象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物質分析到最後,物質不見了,什麼東西出現了?念頭波動現象看到了,原來是這個幻相。我們看了科學報告,對於佛法更是深信不疑了。
為什麼念頭能治病?為什麼念頭有這麼大的作用?原來物質是念頭變現的。那麼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現象,如果我們念頭好、念頭正,這海賢老和尚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了,人怎麼樣?一百一十二歲,健康不生病。為什麼不生病?他沒有惡念,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每一天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他就健康長壽。一百一十二歲頭腦清楚,不迷惑,身體跟年輕人一樣,還爬樹去摘柿子,一百一十二歲老人,上樹去摘柿子分給信徒們。你看看光碟上所表演的,你就知道。走,知道哪一天走,幾點幾分都清楚,什麼時候要走。所以一個月之前,一些老朋友都去見見面、打打招呼,告別了,都去看一看;自己以前住過的地方,都去巡寮一下,那都是辭行,告訴大家他要走了,走得那麼自在。有同參道友告訴他:老和尚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你告訴我們,我們幫你助念。他怎麼說?靠人助念不牢靠,我走不要人助念,我自己念佛往生,不需要人。真的他沒有告訴人,他晚上走的。別人都睡覺了,他走了,到第二天早晨叫老和尚,老和尚已經走了,非常自在。
科學上這三個大問題——物質、精神、自然現象,三種現象就是佛經上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
“三細相”,第一個,“業相”,“業相”就是今天所講的“能量”。第二個,“轉相”,“轉相”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精神現象,就是念頭。第三個,“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佛在經上講得好,都說了,用第六意識。科學家用第六意識去研究、去觀察,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能量很大,對外可以瞭解宇宙的邊緣,向內可以看到“三細相”,這佛說了。
他們將來還能夠把精神現象跟能量到底是什麼都能夠揭穿。我們相信往後二三十年會做到。所以佛經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到那個時候佛教就不是宗教了,他們承認這是科學,最高的科學,這好!這麼多年來,我們都以為是搞迷信,這會被揭穿。
佛教不迷信,為我們證明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記住!為什麼?我們現在社會動亂,地球上災難很多,這都屬於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自然是心想生的。
那我們就知道了,現代的人心,他所想的都是負面的、都不是善的。我們如何能夠叫這個世界恢復安定、恢復和諧?那就是要好的念頭,好念頭。
最好的念頭是什麼?沒人知道,你們曉不曉得?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最好,世出世間沒有更好的念頭能超過它。然後你就曉得,這念佛多大的功德!誰受?自己受。這句佛號念怎麼?健康長壽。
海賢老和尚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我的看法,他的壽命也不過就是七老八十。怎麼可能活到一百多歲?這是阿彌陀佛要求他的,叫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學佛人看,做個好樣子給念佛人看,讓我們增長信心。這大慈大悲,他能做得到,為什麼?他念頭能管用。我們能不能做?能。像他那樣就能做到,住世時間長不為自己,為眾生,為幫助眾生。
文章来源:阿弥陀佛
2015年9月21日更新
南懷瑾先生:回歸生命本源的大智慧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作”是形容詞,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永無止境地發展創化。一直在動中,並沒有靜過,宇宙的表現,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每一個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長,這是一種道的作用狀況。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盡頭,自然死亡,這也是合理的。“萬物並作”都在創造變化,活活潑潑朝向死亡之路走去。因此,莊子解釋天地萬事萬物說:“方生方死”。剛剛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開始的那一天。一個小孩生下來滿一個月,親戚朋友高高興興來慶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現象已成為過去了。早已死亡。就算後來活一百年,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也都已死亡,消逝得無影無蹤。
從生命的兩頭來看,莊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時盡”。“方生方死”,生命看來似幸福平安,實際是在那裏等死而已。只不過排著隊比別人多等些時候罷了。從第一天出生開始,等到最後一刻結束,這有多麼的滑稽可笑!道家這種看法,未免太傷感了。其實,更深一層體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又何必那麼看不開呢?
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萬物並作,吾以觀複。”“複”是回頭的來路,如果借用佛家“無量無邊”的形容詞來說生命的力量,本是無窮無盡,一直保留在那裏,永遠不生不滅。不生並非斷滅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沒有東西,而是說永遠有無限的能量存在那裏,用而不用,不會消耗殆盡。這種無比偉大的生命價值,姑名之為不生,在老子叫“複”。“複”也是個卦名,複卦又稱做“地雷複”——上面是坤卦,表徵為地,下面是震卦,表徵為雷。雷表示電能,生命發展的能源,從此發生。因此老子在後文提出“反回去”的觀念“反者,道之動”,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來源的那個東西。“萬物並作,吾以觀複”,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魯莽地橫衝直撞,向前窮進,而是回頭走,走到生命來源之處。禪宗後世的慣用語“還我本來面目”,可當參考,作為此話的注解。真發現自己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便開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斷、龐大無比的能源。
——《老子他說》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卻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金剛經說什麼》
2016年4月13日更新
數學佛語裏的“九九歸一”
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幻,九九八十一後又再迴圈,歸一。
九九歸一:在某種角度上講指的是“周而復始”,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展的運動過程。就像圓的度數變化,一圈為360度,繞兩圈雖然回到起點既是終點,度數卻為720度,如下圖:
這種“周而復始”性體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辨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在這裏,“九”是最大的,也是終極的,古今人文建築都以之為“最”。
那麼數學中蘊含了哪些九九歸一思想,下面我們以圓為例子,一起來看看:
一、圓的一圈是360度:3+6+0=9
二、圓的一半是180度:1+8+0=9
三、四分之一的圓是90度:9+0=9
四、八分之一的圓是45度:4+5=9
五、十六分之一的圓是22.5度:2+2+5=9
依次等分下去,我們發現結果一樣,被分成等分的角度的所有數字之和為9。
當圓的度數成倍增加時候,兩圈為720度:7+2+0=9
增加1圈,3圈度數為1080度:1+0+8+0=9
增加1圈,4圈度數為1440度:1+4+4+0=9
當圈數為8圈時候度數為2880度:2+8=10,1+0+8+0=9
.................................
依次倍增上去,我們發現結果一樣,所有數字之和為9。
這到底是為什麼?蘊含什麼樣秘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對數字0,1,2,3,4,5,6,7,8,我們進行相加可得
0+1+2+3+4+5+6+7+8=36
3+6=9
所以數字0,1,2,3,4,5,6,7,8都指向9.
而9加任何一個數都可以返回該數:
如9+8=17
1+7=8
如9+6=15
1+5=6
如9+4=13
1+3=4
數學這樣變化無不透露著“九九歸一”思想。
文章來源:數學文化線上
2015年11月20日更新
为什么圆是360度?震惊世界的解释!
数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
圆为什么有360度?
为什么不是300度呢?
古文明时期,人类把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天意”。
真的有天意吗?
我们把圆分成等份,奇迹出现了.....
依次等分下去,结果一样…
任何被分成等分的角度的所有数字之和为9
现在,我们来看看圆内的正多边形的角度之和。
数字占卦术?
把圆分成等分,其角度总是指向“9”。
并且,圆汇聚成一个奇点。
而圆内正多边形的变化方向刚好相反。
数字9揭示了一种二元性。
它既是奇点,也是真空。
9意味着“万物”。
同时也意味着“虚无”。
这是什么意思?
文章来源:人民视野2018
2018年3月15日更新
北大教授談四維空間 視頻 震撼 透徹!
恰巧看到了這段視頻,好像開始了一場奇妙的生命之旅……
邊學習邊分享點小感悟哈。
“從一維到二維到三維空間,每提升一維就會提升無窮多倍的美感,當我們提升到四維,這個比現實美無窮多倍的地方,我們三維的所有時間空間,開始和結束,生和死都已經被超越了……”——劉豐教授
這是多麼美妙的理論,它告訴我們,生命有無限拓展的空間!郭德綱口中的“你一定能活到死”只是局部事實,全部事實,似乎應該是,生和死都只是屬於三維空間的夢幻泡影,在更高的生命維度,其實,誰也不曾真的消失……
“我們看到的實體包括人,全是能量波成的像,而能量波沒成像的能量集合是什麼呢?是信息。那資訊是什麼呢?最簡單的資訊是正弦波......只要起一個波,就是我們說的一念,佛教講一念一眾生。但一般人只注重了能量波的振幅,振幅強度,頻率,還有它的色彩,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正弦波的維度,也就是它的自由度。”——劉豐教授
一念一眾生,所以《六祖壇經》裏說,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每個人都可以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每個人都有無量無邊的念頭。我們以為這些“小眾生”只被囚禁在自己的腦海深處,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他們的自由度,甚至可以超越我們所能認知的維度,所謂起心動念,鬼神知。
“直覺是什麼?直覺是來自高維的資訊,我們人類所有科學發明來自於靈感,靈感是來自于高維的資訊。”
“人的智慧和科學推演不一樣,它是從最高智慧往下看,它講天人合一,它講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本自具足。每個人內在智慧是N維宇宙空間,只有N趨於無窮大才符合無極,才符合唯一。”——劉豐教授
其實,想擺脫人生的煩惱很簡單, 當我們認知到了自身的智慧有多麼廣闊的成長空間,誰還會為股票跌了多少點,菜市場買菜是否被坑了幾斤幾兩而傷神?你看到的生命維度的廣度,決定了你此生的自在程度。
“釋迦牟尼佛出定時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果一個人能把生命中的所有當下,都用來轉念,提升,那他生活在一種全然的喜悅的生命狀態,所以佛教的修行也不是說:修的未來,修的來世,修的全是當下。”——劉豐教授
這個當下,是柴米油鹽中的一瞬間,也是無限寬廣的宇宙。當我們被”和你說話心不在焉,腦子裏又在想誰?“我就看你不順眼,怎麼了?”這種話勾起的負面情緒圍剿時,如果能衝破這一刻的自心限量,立馬回到生命的喜悅狀態中,其實就是在以生命無限成長的力量,和無限承載的格局延展自己的小宇宙。
文章来源:清淨之道
覺知就是識陰,是以心靈存在感,呈現三界六道,無盡世界的基礎,存在感融化,識陰分解,心靈深處的體驗,身心猶如桶底脫落,生死輪回原本虛幻,世界眾生本來虛妄,過去未來只是一場夢境,夢境熄滅的瞬間,三界六道無始劫過去未來,當下遍知遍覺。
2016年12月21日更新
一直聽說“不忘初心”,今天才知道此語的真正內涵。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http://dwz.cn/3NGUS1),作者清風慕竹。
古語有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什麼是初心?
1912年春天,哈佛大學教授桑塔亞納正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上課,突然,一隻知更鳥飛落在教室的窗臺上,歡叫不停。桑塔亞納被這只小鳥所吸引,靜靜地端詳著它。過了許久,他才轉過身來,輕輕地對學生們說:“對不起,同學們,我與春天有個約會,現在得去踐約了。”說完,便走出了教室。
那一年,49歲的桑塔亞納回到了他遠在歐洲的故鄉。數年後,《英倫獨語》誕生了,桑塔亞納為他的美學繪上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來,初心,就是在人生的起點所許下的夢想,是一生渴望抵達的目標。
初心給了我們一種積極進取的狀態。蘋果公司創始人約伯斯說,創造的秘密就在於初學者的心態。初心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和讚歎。因為如此,約伯斯始終把自己當作初學者,時刻保持一種探索的熱情,“現在的我仍然在新兵營訓練”。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初心,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在這個時代,初心常常被我們遺忘,“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許多柴米油鹽的奔波,少了許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已經不知道為什麼來,要到哪里去;因為忘記了初心,時光荏苒之後,我們會經常聽到人們的懺悔:假如當初我不隨意放棄,要是我願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會是眼前的樣子。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無法重來,要記得自己的初心。經常回頭望一下自己的來路,回憶起當初為什麼啟程;經常讓自己回到起點,給自己鼓足從頭開始的勇氣;經常純淨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一雙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會找對人生的方向,才會堅定我們的追求,抵達自己的初衷。
就像一首詩中所言:從前,所有的甜蜜與哀愁,所有的勇敢與脆弱,所有的跋涉與歇息,原來,都是在為了,向著,初來的自己,進發。
席慕蓉說: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裏。這裏的“內裏”即為“初心”,它不常顯露,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其存在,但在遇到選擇之時,在不斷地衡量、判斷與取捨之時,往往能感知其存在。
林清玄說:回到最單純的初心,在最空的地方安坐,讓世界的吵鬧去喧囂它們自己吧!讓湖光山色去清秀它們自己吧!讓人群從遠處走開或者自身邊擦過吧!我們只願心懷清歡,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白岩松說: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就如中國一句古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文章来源:美國內參
2016年9月27日更新
道體歇于阿賴耶
道體歇于阿賴耶。
但我們要如何安住於空性之中,如何離於所有的心智活動?首先要認清,當我們想到“我”這個念頭時,其實不具任何真實性。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覺得,有一個真實的、實在的東西叫做“我”。這個“我”由一個具有五種感官、八種識的身體支撐。這些都是技術名詞,不容易瞭解。舉例來說,當眼睛辨認出一個形體,視覺的產生是透過眼識的作用。如果那體形是悅目的,我們心想:“這個好。我喜歡。”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東西,或有人拿著槍對準我們,我們心想自己將要被殺害,心中充滿恐懼。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裏”發生,但事實上,它們是在“這裏”,在“內在”發生;它們是心造作出來的。
至於心的所在位置,我們可以說,它們和身體連接在一起;正因為如此的組合,我們有著語言能力。一個帳蓬中間有一根柱子,四邊繩子拉起帆布,就變成一個能夠駐留的處所。同樣的,我們的身、語、意也暫時暫時連結在一起。但是當死亡來臨,我們的心會進入中陰,身體被遺留在後,語言則完全不存在。我們的心無法帶走此生所累積的財富,父母親友也無法隨行。我們將隻身一人,背負所從事的一切善行與惡行。這些善行和惡行如影隨行,無法擺脫。
被我們遺留在後的身體稱為屍體。不論是父母的屍體,或上師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屍體。屍體雖有眼睛,卻無法看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我們可以尊重對待屍體,替他穿上緞袍,供奉在寶座上;也可以粗魯地把它丟進火裏或水裏。對屍體來說,沒有差別。它們像石頭一樣沒有心,既不快樂也不悲傷。
身體和語言是心的僕人,當心是正面的時候,身體和語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們要如何讓心正面?此刻,我們執著於一個念頭,認為心是真實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時,我們心想:“這人對我真好。我必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讓他成為我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這只顯示,我們不瞭解心的空性。至於敵人,我們只會想到如何竭盡所能地傷害他們,最好把他們殺死,或至少搶走他們所有的財產。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為我們認為憤怒是真實且永久存在的。事實上,它什麼都不是。因此,我們應該安住於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維戲論,安住在離於執著的狀態,一種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頂果欽哲法王——
2016年6月17日更新
宗萨仁波切:《心经》与《金刚经》的妙解
我们来检视一下为什么《心经》或者《金刚经》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碍。到底什么是痛苦?什么是障碍?如果深入探究障碍和痛苦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二元分别的心是痛苦的因。而这些经典,恰恰是对治二元分别习性的方法。什么是恶行?大体上说,恶行就是带给我们痛苦的东西。什么是痛苦?在大乘佛教中,苦有很多含义。当然,有明显的痛苦,例如疾病,可是,不确定性也是痛苦。
所以,相互依存(缘起)的事实,或相互依存的本质也是痛苦。不管是什么东西,凡是需要依靠其它事物才可以存在的,就叫“依存”,如我们所知,相互依存不是快乐,全世界的人们都为独立、为民权、为人权而战。我们一直在找寻和渴求某种形式的独立,因而受苦。
有时候我们希望:哦,如果我能够从我的生活中逃离,去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在海边盖个小房子,自己一个人,独立地、快乐地,永远在那里打瞌睡。我们都不时地这样希望。但是,这很难安排,因为逃离到理想的生活,依赖于摆脱掉现在的生活,至少我们的自由梦非常依赖于得到一个大的垃圾箱。拆掉现在的生活包扎起来,与建立新生活是一样的困难,不是吗?然后,我们当然想去某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可是安静依赖于许多条件,甚至依赖最小的昆虫都得闭嘴!
我在几乎所有的中国画中,都看见一个孤独的人影,在山中竹林之下,我想这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可是,一个瀑布边安详宁静的小茅屋是比五星级旅馆还困难的,因为它首先就依赖于要满足你所有在山中安静闭关的标准,不是吗?同样的,我们逃到海滩的理想,也要符合我们关于海滩的全部偏好,轻柔的波涛和其他种种。
如果我们的希望必须依赖于别的东西才得实现,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它,而我们痛恨无法控制状况,不是吗?所以,我们要控制周边的环境,而不被环境所控制,这就是我们设立的确切标准。痛苦从何而来?很清楚的,它来自相互依存(缘起)的不确定性。任何相互依存的,基本上就不确定,因为我们梦想的实现取决于X、Y、Z也必须实现,不确定性就出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就像是相互依存 投下的阴影。我们希望理想中的和平与安宁,可是,不确定能拥有它,因为我们的理想依赖于不受我们控制的条件。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件已经发生了,另一件还没发生,一个是出生,另一个是死亡。这两件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都无法控制。我们隐约能控制今晚选的餐厅,可是,一旦去了餐厅,就失去了一些控制,我们的选择被限定在菜单提供的范围内,所以,只在一定的限度内,我们可以自由地选一样或两样,这就被我们叫作“自由”。这种“自由”的定义来自于二元分别的心。像《金刚经》这样的经典,是颠覆分别心的精密系统。
分别心基本上是迷惑的心,而迷惑的心不只是明显的迷惑,我们想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迷惑心的一种表现。我们鄙视而且认为应该抛弃迷惑心的某些显现,但是,对于迷惑心的许多表现,我们却非常执着。例如,佛教的形式和组织,是一个大的分别迷惑,但是在目前,这个迷惑是必要的。一个理由是,没有佛教,我就没工作了。不过,如同这部经中所说,佛教不是别的,只是个安慰剂,整个道就是个骗局,可是,它是个非常必要的骗局,它是治疗深深根植于我们本身串习系统的药物。
这部经不仅仅从根本上切断迷惑和痛苦的因,它还增长福德。读诵这部经,或者只是在手提袋里或佛堂上有这本经,便会增长很多功德。功德意即“能力”,意味着我们的真实自己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它最大的潜力。什么是“能力”呢?就是觉得自在、无障碍、没有被剥夺或缺乏什么。当我们读诵和思惟这些经典的意义时,它破除整个有关相对“能力”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对于自己有能力建造沙堡非常自豪,可是后来,因为成长超越过这种孩子气的骄傲,代之以具有玩滑板的能力而骄傲,如此种种,贯穿我们的一生,到老年,我们意识到这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能力,实际上完全不值得骄傲。要点是:这种功德、能力或富裕是非常相对的,它依赖于参考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权力和金钱的世界里,没有人说:好了,我现在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权力和金钱,足够了。没人这么说,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参考点,这个参考点是因为缺乏功德而产生的二元分别。
这些经典摧毁诸如“权力和金钱”这样的参考点。如果我们思维经典的含义,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是无意义的,我们开始要求的越来越少,需要的也越来越少,不过,不是像那些禁欲苦行的修行者,痛苦地否认基本的需求,不是那样。世俗生活就像以草喂老虎,我们对它毫无兴趣,它不让我们颤栗兴奋,因为我们彻底了解世俗生活,如同被强迫看了十遍的电影,我们多多少少知道接下来是什么,也许有一点点偏差,不过差不多一样。
所以,它不让我们颤栗,也不会让我们兴奋或感到兴趣,我们并不热切地期待看同一部电影第十一遍。不过,不要认为这部经典会把我们变成消极的存在主义者。一个消极的存在主义者需要议程和参考架构需要颤栗,所以他们有所求。这部经典不会让我们消沉或激动,但是,它将使我们转离那些计划和参考点,而这些会令我们消沉或激动。我们一直受到刺激,因为过份的激动,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激动。这部经典使我们能够超越经常被刺激。
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假设我们达到了终极满足的层次,这在现实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碰巧有瀑布,竹叶飘落,我们很满足;或者,我们正好住在哈林区(译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地区),隔壁邻居每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都放着很吵的音乐,我们同样很满足,我们并不抱怨说:哦,他不应该这么做,这不公平!我们没有那种心态。“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功德的人的措辞。有些文化,很多代都被不公平地对待,他们热衷于教育其它人,关于他们的遭遇。可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只能偷走他们可以舒服地随处安坐以及感激拥有的任何东西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一位真正的道家大师,《道德经》谈到不要改变,只是接受一切。这真是了不起的概念和表述,什么都不要去做,不要改变,不要造作,不要量度,随它去。可是儒家一来,就有了偏好、颤栗、规矩、保全面子、耻辱和丧失能力等等。例如,因为祖先之名,我不能如此做,每年要去扫墓,那可能是十代前祖先的墓,他转生后,可能已经被我们当成鱼放在寿司里吃掉了。从某种角度而言,愚昧拯救了我们。想想看,如果这些鲔鱼或鲑鱼,能够知道一切,看到你每年者去这位十代祖先的墓地磕头,但却又吃他的肉,实在没道理。如此了解,就是能力和功德,而思考《金刚经》能带来这种能力,但是这很难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回到开始,佛说:须菩提,有否众生闻此经所说法而不生惊怖?他又说:这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做一个很糟的总结:这就是叫做“安忍度”(或译为“忍”)。有一次,当文殊师利菩萨讨论到这样的一个话题时,五百名阿罗汉被吓死了,他们再也接受不了了。既然我们没死,这一定意味着,要不就是我们理解的很好,要不就是我们根本没懂,这表明我们属于菩萨的种姓,我们也许不能够彻悟这部经里讲的一个字,可是,我们仍然喜欢它们,不是吗?
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教导,我甚至从藏传佛教大师那里也听到过很多次。有时,我能一瞥它的意义,而当我真的能瞥见它的意义的时候,我是如此地沮丧,因为,要如何说服别人,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是一种相当奇妙的事,它很难以表达和修持。不过,感谢佛陀的慈悲,有几千种的方法和活动,让我们可以修习这种“不做”。
也许,最接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概念就是禅修,也就是佛教禅修。现今,禅修这个词被当作是一个笼统的词语,包括了很多种类的技术。常常,人们甚至把禅修跟纯粹做白日梦连在一起,不过,依据佛陀,那不是禅修。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必须要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要跟随一位老师。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我真的相信,还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做”,而事实上,他们在修持这个“不做”。
不要认为这样的老师必须要是位学者,真相是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他们其实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他们只是知道如何谈论“不做”。不过对于这个教示,因为它的难度,一个人确实需要个人辅导。伟大的宁玛派大师龙钦巴曾说,行菩提心是很难修持的。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应该强调愿菩提心。
即便你不理解这部经里的任何一个字,如果你对它有好感,这也已经很好,这已经表示你有一个很好的倾向,一个好习惯,一种业的联系。也许,很久以前,你是只小蝴蝶,偶然落进了一个和尚正在用来努力书写《金刚经》的墨里。
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有些渴望,我们应该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闻这些教授,这将鼓励我们继续前行。坏习惯也以类似的模式在运作着,我们可以发展一种负面的倾向,一个坏习惯。例如,有些人没来由地充满了仇恨。对有些人来说,杀死另一个人就好像捻死一只蚊子那么容易,有些人有这种习性。
佛法不虚的科学证明(不信佛者必看)
历史学中大家都学到过,释迦牟尼佛是放着太子和国王不做,为了究竟了解宇宙真相的、解决生老病死种种的苦而出家修行吃了种种苦,最后证道的。证道后,说过的话,被弟子记录下来,即成了佛经。2500年前,没有各种精密仪器,但佛经中记载的很多事例都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至今为止,佛陀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
1. 佛在《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中告诉我们说:人身是个虫巢,大别之,有八十种虫。佛不但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了它们的动作形态。《毘尼日用》中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佛观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佛陀时代是没有显微镜的,佛陀、阿罗汉们用天眼就可以看到一钵水中有无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在佛经中被称作户虫、太末虫等。一钵水中有亿万的细;
2. 佛讲地球是圆的,地球被佛陀称为“地圆”,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天圆地方,但佛经丝毫不含古代常识错误。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万万个太阳。现在用天文望远镜证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恒星,一个个都是太阳系。佛在《楞严经》上讲白月黑月,不说圆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
佛教关于宇宙年龄的定量接近于科学。朱芾煌《法相辞典》中解释一大劫『瑜伽二卷六页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这样的话,一大劫相当于268.768亿年。我们处于成、住、坏、空四大劫的住劫。成劫住劫总共134.384亿年。现代宇宙运用从最先进检测手段如荷兰天文学家通过测定钍和钕两种元素比例,测得宇宙年龄是120亿年。
爱因斯坦说过:“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物质和时间只是人们的错觉。”而佛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性空,诸法无我。”
一九○五年,爱因斯坦(EINSTEIN)预测物质与能力可以互相转变,并认为极小的物质,可以变成极大的能力。他把物质和能的关系立出一个公式 EMC*C,E代表能,M代表物质,C代表光速,C就是光速的自乘,换句话说,物质乘光速自乘的数位,就是能。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即是说极小的物质可以转成庞大到惊人的能量。原子弹的爆炸,证明了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定律的正确性。确切地证实了物质和能可以互相转变的。更让人们惊奇地认识到,这就是佛早已开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理。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错觉,可以相互转化。
3.佛在《修行道地经》《大宝积经》中描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从第一个到第38周,每周胎儿的发育情况,和现代科学一样。
4.佛在《华严经》里,陈述了这个宇宙的结构,是三千大千世界。而不是常人认为的地球中心论。佛陀认为,宇宙本无中心、本无边际。这个说法也出自《华严经》。科学家们用最现代化的天文望远镜,望出去100亿光年那样远,也还没有看到边。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因为宇宙空间太大了,用我们日常所用的公里来表示实在太小,所以就用光线跑一年那样长的距离做单位。光线一秒种就跑三十万公里,30万乘60秒乘60分再乘24小时再乘365天,这样远的距离就是一光年。(946,080,000万公里)。
一切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更小的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研究发现:原子是由中间一个原子核和外面围绕它旋转的电子所组成,而电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肉眼是看不见原子的。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层楼那样大,原子核也不过黄豆那么大,而电子呢,大约也就是一粒微尘那样大。十层大楼那么大的一个原子(放大了的),除了黄豆大的一个核,和一个或几个,或十几个微尘那样大的电子之外,就空空如也了。就是这样一些空空的原子组成了空空的分子。就是这样一些空空的分子组成了你眼睛看得见手能摸得著的各种物质,于是人们就以为这相世界是那样坚固,那样真实。
那么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研究发现:原子核里有质子、中子等粒子。进一步把这些粒子再分就是所谓基本粒子,已经有300多种基本粒子了。再研究,这些基本粒子会互相变化……再研究下去,就没有了,不存在了——不是说全没有了,而是再分下去的那些粒子,‘寿命’太短了,通常只‘活’万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你刚看见它,它就不见了,这真是:万物本空,空而妙有!也就是说: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宇宙之小,小而无内。世尊二千五百年前的教导,已经为当代科学所证明。
在微观世界里,很多常识是不成立的。比如“无中可生有”,在一个相对真空的器皿中,我们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它的基本粒子产生了和增加了。这说明无中可生有,这所谓的“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虚空的状态,其实就是“暗物质”(即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黑洞状态)。宇宙中暗物质是主要的,比我们通常能感应到的物质要多得多。这是科学证明的。而暗物质或者这些反物质的特性,是完全有悖于常识的。所以不要以个人思维去揣测这个宇宙规律。根据爱氏所讲:时间是假的,空间是假的。这也被科学所接受,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你怎么去思考?而霍金直接证明了,人类可以在超越光速的情况下,产生时间蔓延现象,就是说人类可以找到未来,可以回到过去。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上,如果乘数倍于光速的飞机在太空飞行,时光同样能不流或倒流,看到过去世的种种事物,这种科学的时空概念,与佛家的时空体证,正复相符。
5.佛在2500年前就讲了,众生因为业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法界。于是有了不同的维次空间。阿弥陀佛世界就是另外一个法界(维次空间)。我们生活在四维空间里,而佛说宇宙有无数维的空间,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五维到十一维的空间,而且科学也证明了从理论上更高维次的空间是存在的。美国科技应该是最高的,它的科学宣称:我们永远无法和另外维次空间的生命取得联系。因为我们的科技永远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它的确是存在的。这就是说从维次空间和量子物理学的科学角度证明了极乐世界存在的依据。
6.再说轮回的科学证明。有关轮回转世的报导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现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时,然后再往前生去找。这种叫‘前世催眠法’,听说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会经历一段‘光明期’,有人见白光,亦有人见红光或金光等,经历‘光明期’后,被催者才能被引导到前世中,说出他的身世,据说用这种方法有人说出前世后,再去查证,发现确有其事。
钟茂森教授有8个片子,从五个层面向人介绍百年来世界科学家证明因果轮回的案例。而这个视频现在还可以自己看,在全世界演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做过这个演讲。现在统计到2005年,全世界有20万轮回学家(包括科学家心理学家通灵人士医生等)。超过1000万人通过濒死体验知道了自己的前生。
中国现在还有两位转世的活人。一个是海南的唐江山。一个湖南的张四目。他们都能记起前生。而且可以得到印证,被前世的双亲和朋友认同。
7.舍利和肉身不坏。
九华山有15尊肉身菩萨,有的已经有1000年,广东韶关有六祖慧能肉身,六祖开元二年(713年)圆寂,至今有了1300多年,肉身不坏。
国际间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兹再举新近出现的两则此类事例:
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乐莫寺的堪布阿琼上师,于1998年8月29日下午两点,身体无恙,手持佛珠,吉祥卧式,口诵六字真言,安详而逝。当天傍晚七时,弟子们按照藏传佛教处理大德法体的仪式脱去上师的衣服,准备覆盖法衣,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上师全身上下,衰老的皱纹已消失不见,皮肤完全变为七、八岁孩童一般,白红细嫩,根本就不是生前老态龙钟之身。8月30日早晨,侍者到上师禅房供灯,发现法衣下的躯体缩小了许多。以后,躯体一天比一天缩小,弟子们不知所措。七天过去了,第八天早晨,上师的亲属赤诚加措、根桑朗加和一个小喇嘛,以及洛桑宁扎、索朗加措、仁青才让等三名侍者,一共六人到屋里,拉开床上的法衣,大家顿时目瞪口呆,床上空空如也,甚至连一根毫毛也没有。就这样,一个完整的血肉之躯,一未入天,二未入地,在人们身边,完全虹化了。当地的罗布卓玛母子五人,曾看见扁平形的五色彩虹由上师屋顶伸没空中。后来还有许多人看到这一景象。贡波吉等很多人看见从上师禅房两侧,发出几个光束般的彩虹,上端入于缥缈虚空。在上师住处的天空,还有许多人曾看到连续几天出现五色彩虹,这些彩虹不时遍满天空。另外,远方甘孜县也有人看见在新龙乐莫寺方向上空彩虹一片……这的确是一个二十世纪末即身成佛的典范,1999年1月30日的《甘孜报》也专门为此进行了报道,新龙县宗教局现已确认这是续斑玛登德之后的第二则虹身成就的事例,并以正式官方文件向上级部门汇报。
卓洛喇嘛,青海省果洛州人,生于1970年,自幼出家,依止堪布门色尔为根本上师,又从晋美彭措法王、贝诺法王等当代高僧大德前学修显密法要。1995年底,前往台湾‘喇荣三乘法林中心’协助师兄图登诺布仁波切弘法。后身患绝症,病中一直祈祷上师不止,1998年9月23日,即圆寂前两天,对照顾他的道友说:面前虚空中,上师同许多圣众来接我了。圆寂前一日,说面前已现出三个净土可任意选择,并说上师与自己一直未分离过。25日晚上,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坐势中,猛喊了一声‘啪!’,随即安祥圆寂,其遗体数日后仍极为柔软,顶门头发自动脱落了一大片。
舍利子,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
令人称奇的是高僧圆寂后心脏火焚不化,最后竟也化成坚固的舍利子。1994年93岁的圆照法师在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乡观音山法华寺修行。进入6月份以来,就水米不进。6月12日,神色突然异常兴奋、激动,晚上9点多时,她对前来探望的寺内众弟子演讲了一通佛法后,说了一句“我将心留给众生”,便再无声息;众人看时,已合眼闭目,盘腿打坐,悄然圆寂。四天之后,弟子们按照佛教教规,在寺内一大青石板上架起木柴,将法师焚化,大火烧了整整一天,法师法体形成百多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舍利子和舍利花。舍利花颜色雪白,镶嵌着米粒大小的呈红、黄、蓝、褐色的结晶体。尤为神奇的是,法师心脏久焚不化,成为一个呈黑褐色的巨大舍利子。火化结束时,心脏尚软,之后逐渐变硬,当时在场的百余名弟子们均亲眼目睹。
舍利子是胆结石吗?学医的应该明白结石的外观以及物理性能。结实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
修成正果的大德的舌,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何况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大德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非常惊人(数十到上万都有),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有那么多“烧不化结石”的人,能活吗?各种例子中,有的舍利纯净无暇,有的能凭空出现(天降舍利雨),有的会发光,有的能生长,有的大德能在骨头上显字,甚至肉身缩小或消失,这些更是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的。
1 佛告诉我们不同维次空间的形成,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境界。
2 每一个人的妄想、分别、执着不同,所以空间的维次就无量无边。怎么突破?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统统舍弃就突破了。
3 突破之后在佛法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很明显地呈现无量无边众生的生活空间,你对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的状况,事实的真相,你就完全通达明白了。
4 通达明白,你才有能力解决问题。我们今天许多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迷惑,不晓得这个问题是怎么起来的,也不晓得它将来怎么变化。凭自己的意识,凭自己的猜测,在那里处理事情,哪有不犯过失的道理?
5 世间许许多多科学家、哲学家,只发现到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还没有办法超越。
6 婆罗门教在地球上宗教里面讲,是最古老的宗教,它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公认是八千五百年。他们用禅定的功夫,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亲证六道轮回。不是推想的,是亲证的!
7 畜生、饿鬼、地狱,他去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也去过,所以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他非常清楚。
8 他的功力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能再突破了,于是把这个境界称为冥谛,把这个境界称为宇宙的根源、生命的起源,非常难得!
9 佛出世之后,告诉大家,这不是宇宙真正的起源,真正起源跟这个境界还有很大的差距。佛为我们讲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再上面,还有一真法界。
10 虚空法界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现代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又从哪来的?
11 我们对佛说的话相信,佛是过来人,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12 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芸芸众生都是它现的。为什么有十法界?为什么有不同维次空间?唯识所变。
13 书籍里记载唐朝时候法照禅师在五台山见到大圣竹林寺,听文殊菩萨讲经,那都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这种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是从众生心想生的,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识所变”。
14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头讲得好,他说:西方世界是自性功德庄严。自性是真心,也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西方极乐世界是唯心所现的。
15 我们这个世间是唯心所现之后又有唯识所变,这麻烦就来了。西方世界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所以是自性功德。性是根本,是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的根源。
16 这几千年来,我们这个地球上,中国外国许许多多聪明人,在探讨、在研究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探索的人虽然多,没有找到事实真相。真正找到事实真相的只有佛与大菩萨。
17 什么是极乐世界?如果你把所有维次的空间突破了,极乐世界就出现。佛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极乐世界,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就是把所有不同维次空间全部突破。
18 现在科学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想用科学技术来突破,这个不容易,非常非常艰难!为什么?不同维次空间怎样形成的他不晓得,佛清楚。
19 不同维次空间怎么形成的?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所生的。于是佛就晓得,如何把空间突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突破了。
20 一念清净心,虚空法界是一佛土,这个一佛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就在当前。
21 如果没有识变,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是哪些人住的?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法身大士们住的。
22 最低限度他们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世间众生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的空间,他们全都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超越,而证得一真法界。
23 诸位要记住,“一真”,一就是真,二就是妄,二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法界。
24 我们修净土宗的,殊胜!为什么诸佛赞叹、祖祖相传,都肯定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的法门,原因在哪里?他所修学的是“一心不乱”,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就是一真法界。
25 你怎么样才能证得一真法界?一心就证得,一真法界就现前,二心就落在十法界,落在无量无边法界,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才是真的,只有一心是真的。
26 我们净土宗只要能控制住自己的烦恼,控制住自己习气,这就是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佛说得很清楚,这种条件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27 如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掉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念头真的断了,确实没有了,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这个难,不容易!
28 净宗这个法门能够普度一切苦难众生,它第一方便殊胜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
29 如果讲到实报庄严土,说老实话,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实报土跟一切诸佛的实报土无二无别,不能说殊胜。
30 它的殊胜就在凡圣同居土,无比的殊胜!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轻视净宗法门,不肯修行,这就是经上讲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
31 遇到这个法门,能信、能发愿、能求往生,这种人都是过去无量劫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32 凡是念佛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属于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一生肯定得生。
33 净土殊胜在哪里?殊胜在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没有达到一心,只要求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这个实在讲,跟所有法门比较,那是方便太多太多了。
34 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功夫成片是不能成就的。“功夫成片”,这是净土宗的话,在其他宗派里面讲“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在净土里面就是功夫成片。
35 功夫得力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为什么?没有断烦恼。功夫得力是可以把烦恼控制住,我们讲的“伏烦恼”,伏烦恼而没有断,没用处,充其量只能够修得一点人天福报。
36 有能力伏烦恼的人,他不会堕三恶道,他来生会享人天福报,比这一生更有智慧、更有福德;可是他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
37 修行人证果,证得什么?他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他心目当中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清净国土,这他证得了。他眼目当中看大地众生,就像本经所说的,一切皆成佛。
38 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一切皆成佛?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在。学佛没有别的,教我们看破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39 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看破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自在了,得大自在。
40 佛家讲的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苦难全没有了,烟消云散,你得的是真乐。离苦得乐不是形容词,不是勉励我们,是事实真相。
41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绝不加丝毫自己的意思在里头。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42 真相,不外三桩事:第一个人与人的真相;第二个人与一切万物的真相,说我们生活环境,与这些动植物,乃至于与我们居住这个地球,这事实真相要搞清楚,关系要搞清楚。
43 第三个人与天地鬼神的真相,这个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自己与不同空间维次那些众生的关系也要搞清楚。
44 我们这个世间,世间人大家晓得,人鬼杂居。我们跟鬼同住在一个场所,不同维次空间,我们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我们;偶尔很少的机会也会碰到。
45 最近很多鬼神附身,叙说地狱道、饿鬼道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科学里面讲,这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也仰慕大乘佛法,也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他们也在听经,他们也在念佛。
46 十方法界,我们今天讲,无量不同维次空间里面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都合掌赞叹欢喜,都礼敬,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47 诸位一定要知道,世间一切吉祥当中,最吉祥的,是念阿弥陀佛!
48 这一句佛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一切菩萨都念,没有一个不念的,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得到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一切菩萨跟我们产生共鸣,这个力量多大!
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客观的排除我执(主观)的理智产物,是破除人类暗愚、幻觉和迷信的!有些人指佛法是迷信,只是对佛教的外表有所误会,佛法经长期来流传,不免掺杂了当地原有鬼神信仰和某些宗教仪式,使人混淆水清。在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就有掺杂了崇拜祖先或神道说教的色彩。这是学佛的人,应该加以分别和澄清的。佛经的文字,过于深奥。高古的文字,使现代人难于理解。这一点,是急需设法改进的。用浅显的现代文字语言来阐扬佛法,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佛法,彼此互相印证,使大家易于了解,易于起信。佛法是对机而说,说法不对机,等于闲言语,因此,也不应囿于固有方式,应该拈现代的题材,作佛经的诠释。使人易于了解,易于接受。
沙画:佛陀悟道
文章来源:《三宝论·佛宝论》
降兜率和托胎
佛教把我们所处的漫长时期称为“贤劫”。在贤劫中,将会有一千尊佛相继应化于我们这个世界,释尊是其中第四位。释尊在过去世转生为智慧无上童子时,被贤劫第三尊迦叶佛授记成佛,号释迦牟尼。
智慧无上童子转生到兜率内院,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在所住期限将满,转生下界时,他对众生的因缘、降生的时机、降世的国土、投生的族姓与过去的因缘作了观察,最终选择在印度应化。最后乘白象来到摩耶夫人的国度——迦毗罗卫。
南传佛教一般不认为释尊在下生之前就已成佛,但汉传佛教对此是确定的。包括藏传佛教和印度中世纪的佛教,也都确定释尊来到人间是一种示现,事实上他早已成就了圆满佛果。
出生
佛教从来不回避释尊曾有一个真实的出生地点,在成佛之前有过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考古的发掘,国际上已正式确定释尊在蓝毗尼花园出生时落地的位置,当年摩耶夫人从右胁生出释迦太子时,右手所握的无忧树枝也化成了落地石旁的木炭。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公认释迦牟尼佛在蓝毗尼出生,没有任何微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些宗教对于教主的世俗生活避而不谈,而佛教不仅谈了,而且还谈得非常清楚。大乘中观派认为:佛出家修行之前有着与凡人基本一样的生活状况。释尊的出生既是通俗的,又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如此,佛教在世俗中,却又注定有超越世俗的智慧存在其中——“即世俗”,但又“离世俗”。
如果因为“人间性”而摧毁“宗教性”,便会导致佛教被庸俗化。宗教存在的第一特性还是宗教性;当运用到我们自身时,因为是人,并且有着宗教究竟意义方面的信仰,这时可以允许第二特征的人间性存在。
出家
释迦太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父亲净饭王和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给予了太子最好的抚养,使其逐渐在迦毗罗卫国成长起来。
迦毗罗卫的生活和梦想,奠定了释迦太子出离道的基础和路径。释迦太子出家前,在王宫生活了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很多学问:武功、医术、天象学……据婆罗门相士预言,他如果继承王位,一定会统理全国,让国家健康地发展下去。
但是最终,释迦太子把这种能力和成就留给了修行。因为当作为人的品格和素养逐渐养成的时候,他了解了一个道理:世间是无常的。于是,人的成就变成了道的基础。
什么是“道”?通过思考,释迦太子确定了一个方向:苦、集、灭、道。这是道的基础,是最初在他心里形成的寻找真理的路径。这也成为日后释尊成道以后,初转法轮,建立僧团,第一次教导弟子的缘起。
苦行
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释迦太子吃了很多苦,最有名的是“六年苦行”。他有整整六年时间,每天只食一麻一粟,衣不蔽体,直至饿得骨瘦如柴,两眼发黑,但他仍然在坚持。
虽然释尊最终否定了苦行作为修行的根本方法,但如果从他的整体经历中来寻找信仰的经验,释迦太子当年的苦行值得我们思考。六年内,释迦太子对所立的行为准则,从没有一丝一毫的逾越,那段时间他在寻找正确的信仰,而不是在考虑“我成佛了以后如何去弘法”。这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寻找方向,胜过了对未来事业、名誉和成就的思考。
降魔成道
有佛出世的地方,就有魔的存在。从释迦太子在金刚座菩提坐下入定开始,魔王就带着大军轮番出现,直至太子悟道。此后释尊一生弘法,魔王也是紧密相随,一有机会就钻修行人的空子,比如阿难因着魔而错过请佛再住世一劫的因缘。释尊涅槃之前,众星陨落,人天哀叹,唯有魔王欢喜急切。
释尊的成道就是降伏魔军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经典里记载得犹如武侠小说一般,非常精彩,看起来甚至有些玄幻。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魔王、魔军和魔子魔孙吗?
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妖魔妖怪或魍魉精魅。事实上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都有可能是魔。魔是障碍,障碍众生冲破无明生死,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障碍众生消除贪嗔痴烦恼,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性。
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而释尊做到了。他不仅明悟了心性,告别了烦恼,证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而且实现了全知、全能、不死的价值,并以此为所有人指引出无量光明的方向。这就是释尊所成就的“道”。
文章摘自:腾讯佛学禅林网
“自由”来自于“如实观照”
向内观照,与一般的心理分析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的状态不变,那么他外在的命运是不会变的,所以一定要内在有所转变才行,但是要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但有显意识的活动,也有潜意识的活动。我们通常看到的大概都是表层的,潜意识底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能量,在驱动我们产生一种欲望或者一个念头,一种向往或者一个期待,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觉察不到。所以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念头牵着鼻子走,换言之,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其实我们都是自己的奴隶。
我们是自己欲望的奴隶,是自己念头的奴隶,同时也是集体人类、集体意识内化进来的共同的这些欲望的奴隶。所以克氏讲过一句话“你就是世界,You Are the World”。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这个世界人类集体的一种潮流、一种原则,或者道德规范,一切的这些意识活动都会被内化到我们的潜意识,就变成了被所谓的文明牵着走。那么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怎么向内关照,这个向内关照,与一般的心理分析是不一样的。
“如实观照”使我们远离二元对立,幻觉和自我合理化倾向
心理分析是用一种理论或是一个既定的结论去观察自己、分析自己。那这个不叫如实观察,没有按照真实的情况,单纯地去观察,这个叫做从一种理论去分析。其实,最不容易形成二元对立,最不会制造幻觉或者是自我合理化倾向的观察方式,就是所谓的“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你出现的状况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你就看着它好了,其实是很简单的。出现什么你就看着它,譬如说我现在出现一个嫉妒的心态,那我能不能立即看到我的嫉妒,通常大部分的人是看不到的,我们在嫉妒别人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就会立即产生一大推的念头,譬如说我们就会批判对方不好,批判对方什么地方是我不喜欢的,那事实上底端是一个嫉妒的情绪,通常我们会把我们的嫉妒合理化,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在嫉妒。
我们会把嫉妒很快地转成一种批判,或者是一种苛求,或者是一种对对方的不满意,可能里边是一种很单纯的嫉妒的能量,或者有时候我们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恐惧。这个恐惧,会非常快速地投射成一种什么“期望”,譬如对待伴侣,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伴侣身上的一些人格特质是我们很难掌控的,感觉到未来有可能会发展出外遇或是什么,就会牵动我们内心深处深层的不安全感,这个时候我们很少能够百分之百地与这个恐惧共处,通常会立刻变成一种愤怒和指责,这个时候我们就忘掉,其实底端是一个为这个人将来可能会变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
真正的成长或者修行,重点就在于建立“自知之明”
所以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过程里面,我们都要有能力洞察到最深层的真相是什么,这个就叫做观念头的本质。在佛家的修行里面,这个叫做加标签。比如说刚才说的那个例子,当我对伴侣愤怒和指责的时候,我立刻可以看到这个指责的底端是恐惧;再比如说,当我产生一个欲望想买个LV之类的名牌皮包的话,我立即要看到,这个欲望的底端是什么。虚荣?这是从道德论断的层面上来说的,虚荣底端是什么?匮乏,或者是低自尊或者是自卑。
如果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能如此“如实观照”的话,那我们就会变得了了分明,而且不需要运用到任何人发展出来的理论,只是如实地去观察自己最深的实相。这个就叫做真正的实修功夫。
所有这些灵修的书籍,也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或者修行,它的重点就在于认识自己,建立自知之明。那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自知之明,我们很自然地会变成最高明的心理治疗师,我们对别人也会有同样的观察能力,当我们处理关系的时候,如果能够运用这种观察能力,就会让关系更加和谐和顺畅。
文章摘自:生活美学
科学与佛教惊人相容
世界名人谈佛教: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 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孙中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陈独秀:“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瞿秋白:“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梁启超:“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为最崇贵圆满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为人类最高文化之产物。”
杨振宁: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非我所作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
——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文章来源:网络
2018年3月15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