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 > > 禪易同源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 林家樂的禪
● 達摩祖師的禪
● 六祖壇經的禪
● 學禪的目的
● 禪易同源
● 荷花圖
● 坐禪的功能
● 當代智者解《心經》全文
● 禅宗《祖堂集》
● 南怀瑾《南禅七日》演讲视频
● 陈坤、王菲咏唱《心经》视频
● 王菲朗誦《金剛經》
● 《达摩祖师传》电影90分钟,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
● 電影《六祖慧能傳》
● 中國禪宗是世界所有宗教的最高形態
● 本來無事的禪
● 《禪》
● 雙盤不傳之秘
● 打坐修行“盤腿”你知多少?
 

禪易同源

 

 

 

 

  禪學是生命學。
易學也是生命學。

  禪學的“如來藏”、“正法眼藏”,即是易學的“太極無極圈”。又稱“佛種”、“天心”、“含藏識”,此“識”非常重要!古賢云﹕“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悟者空是色,色也即是空。純陽之氣藏其中,任伊上下左右陰陽之氣周流運轉,清虛純陽之氣元元擴大,正氣逐漸代替邪氣,大道早已圓通。
 
 
禪,是生命修習學者的悟境。
禪宗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金剛經》語而悟道。
道,是人生正確之路。
正確的理解和了解:“人的生命真相”,才能得道。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尊者是徹底理解和了解“人的生命真相”的人,他到“東土”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得”轉達給“東土人”,讓“東土人”重獲“人生正道,共享正果,同登圣域。”春秋時代,老子旋(倒)騎青牛出函谷關,把宇宙人生真相,也即俗“傳”的“道脈”西遷“西天”國家;梁朝時期,“老水回潮、珠還合浦”,達摩禪師將道脈東引還歸“東土”。
 
達摩禪師來到“東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第二件事告訴東土人“修真歸原”必須“易筋洗髓互參共進,心身同臻圣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三件事,語言習俗(是非價值觀念)不同(向梁武帝及佛教界傳道失敗),他必須熟習東土文化(面壁九年),把“西來真理”轉化成為“東土文化”,才能“對應”服人,才容易被“東土人”吸收,他默默地等待可以接道的人,留下:“易筋洗髓禪學”。
東土人講究“陰陽”,古來就有流傳《禪學》相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故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有留下五千言:《道德經》。比老子更古老年代有《易經》(道破宇宙人生的“不易、變易、簡易”之理)(所有的佛經也都在演繹此理)……。
      但這些古老的中國“經”書和“佛經”一樣,都不好“懂”。有些人窮其所能“鉆”進“經”裡“不得其法”。達摩禪師“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的“頓悟”之法卻能很快的抓住要害,一下子 讓人“明心見性”、“超凡入圣”。當然,有些人的“基礎”好一點,覺悟就會快一些;有些人的“基礎”不夠好,覺悟就會慢一些。其實,“覺悟”快慢的“關鍵”,在于“自我意志和信心的肯定與不肯定。(“真心”之所為,要的,倒底是什麼?!)”

禪學也即是佛學。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能“善正”(“善正”是“無極”的真相﹕ 清虛),“覺悟”就會快一些。
 
由于“人心”捨“陽”取“陰”,人世間的“風氣”,也就“邪”多于“正”,惡多于善;人體也就“酸”多于“鹼”,“寒”多于“溫”,“病”多于“健”(物質相對存在的世界,是容不得絕對化之“偏心”的)!
      故此,詩人蔡炎培說:“要作好詩,先做好人。”
      煉內功,就是煉做人。
“人”想獲得“健康長壽”或者想獲得“蓋世武功”或者想“成仙作佛”(成就最高級的人類),非從“脫換”和“清虛”這四個字入手不可。因為這四個字也就是“易筋”和“洗髓”的真義。
現代人鼓吹“運動”,認為“人”的體質變差,是缺乏“運動”所致,其實,人的身體變差,不啻是缺少運動這麼簡單,人體生命之“活動”,是由“能量”來起作用的,而“能量”的多少,是和“心態”直接關系的。(“象中有氣,氣中有理。理生氣,氣生象。理、氣、象,貫徹整個宇宙。”)所以達摩禪師才特意東來“指點人們”,必須“易筋”與“洗髓”相兼顧:非“脫換”不能“清虛”;非“清虛”不能“脫換”!單一的“體操”失去“正面、確實的思維(理)主導”,運動的效果就差了。相反,能用“正確的生命理解”去主導“運動”,運動的效果就好了。而內功,就是生命理解主導運動所產生的能量。生命理解越高深,內功就越高深。
 
總而論之,“如來”與“如來藏”之純陽本體是為《生命復元》(日常生活也用)之“不易”本性;萬物陰陽變化是為本性的衍化之“變易”;“不易”與“變易”和合,抱雌守拙,歸始回原,以“不易”為體(本、收藏、不動﹝堅守不露﹞),以“變易”為用(末、放顯、變動﹝隨機應變﹞),“知黑守白、循序漸進,自在無住,不斷地充實自我(最后完全回歸“不易”)”,“禪”、“易”之處世正法是為“簡易”。明白此理,即說“內功”的基礎深厚矣!
禪家修學境界的三個層次﹕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三、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本末皆見)(“定”是不易﹔“慧”是變易)。能夠相應參悟與易家的學問相通,可知此人的“易筋洗髓內功”也不差矣!

 


 

 

 

 

道(佛)源流圖

 

 

 

  

 

 

 

 

 


达摩像

 

 

 

 

 

尼泊爾專家:釋伽牟尼和印度人沒有關係,佛祖是中國人

 

  現在的一般觀點是佛教的創立者為釋迦牟尼,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然而,尼泊爾著名歷史學者阿木漢松對於佛教起源經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公開發佈論文向世人宣告他的研究結論:佛祖釋伽牟尼不是印度人,而是中國人。因此他呼籲國際學術界糾正釋伽牟尼是印度國籍這一延續了千年的錯誤說法,不要再去誤導更多的人。

  同時,他也強烈譴責印度政府和部分學者無恥的輿論宣傳和文化侵略,嚴正之處尼泊爾人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民族神農族的一部分,和印度人完全是兩個人種,沒有任何關係。

  阿木漢松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國際學者的認可,美國學者卡明斯基和日本學者井松根一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們認為這個結論或許能解釋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全球佛教文化最繁榮的國度。

  阿木漢松在論文中提供了四個證據來試圖證明釋伽牟尼是中國人:

  第一,從人種和古籍記載來看,釋伽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現在是在尼泊爾境內,而尼泊爾今天的人種分析和中國人更像而不是印度人,另外根據部分古籍的記載,尼泊爾和中國一脈相承,是神農族的後裔,尼泊爾在上古時代就是屬於華夏民族的領土之一。

  第二,從中印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對比來看,古代的印度不是國家的概念,而是一種文化概念,因此古代印度和今天的印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古印度地區只能說是佛祖的傳教地,而非文化來源地。而現代印度信奉印度教,主流社會都將佛教視為外來文化,因此印度人普遍排斥佛教文化;

  而中國人就不一樣了,作者翻閱大量佛經,發現很多古老佛經文獻中都記載這佛陀的故土情結,同時佛經裏面提及到的華夏中原文化恰好有相同之處,可推測出佛陀和華夏民族極有可能有至深血脈的關係,極有可能佛教文化是華夏中原文化和古南亞土著文化大碰撞之後擦的智慧的火花。當然了,古南亞文化和印度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所以佛祖和印度更不會有什麼關係。

  第三,佛祖出生地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最後一個“特別行政區”,幾千年來和華夏民族聯繫緊密,甚至是血脈相連。在中國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尼泊爾還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統治者都會派出士兵駐守尼泊爾,保護這個屬國。而尼泊爾地區脫離中國統治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的,是中國近代以來落後導致的結果。但是今天的尼泊爾人依然對中國富有很深的感情,甚至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要求回歸中國。尼泊爾政府在印度的壓力下,並沒有作出任何表態。

  第四,佛之中國與中國之佛,主要講述佛經中記載的“中國”和先秦五經中記載的“中國”,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論述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不可能是兩個文化體系各自獨立創造的結果,其中必定因為這兩個文化體系是一脈相承或者關聯甚大的結果。

  綜上四點,阿木漢松認為無論是從文化血緣還是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釋伽牟尼不可能是印度人,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古中國人。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真正發揚光大佛教文化。

  小編認為,幾千年前的事情我們無法獲知全部真相,但是這些專家學者花費很多時間甚至用盡一生去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還是需要正視,也許他是對的呢,只有尊重歷史,才能真正尊重信仰。

文章来源:黃國後裔

2018年10月30日更新

 

 

 

 

 

惊人发现:佛教起源于古蜀国,而非印度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张如柏、张玉玉的《四川广汉古蜀国惊现佛像实物及佛像载体的重大意义 ——对佛教起源的新思考》一文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提问与探讨人们不仅会问:佛教真的是起源于印度吗?答案是:值得讨论。

  | 现实对传统旧观念的冲击 |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佛教是由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中国的、外国的一切有关佛教的书籍都是这样说的,这是早已做了结论,无须再讨论了。

  佛祖出生在公元六世纪左右,他与中国的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相当,说明他俩是同时代的人物。现在问题出现了,四川广汉古蜀国的考古学时代是商代,商代远比中国的春秋时代要早,为什么在四川广汉古蜀国会出现大量的佛像呢?而且有佛头实物,佛像是凿刻在玉牙璋上、象牙上、玉壁上等等,更为神奇的是,佛像与中国远古的太极图、八卦、十二生肖组合在一起。我们知道,太极图、八卦、十二生肖是中国远古的传统文化,它们组合在一起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值不值得学术界去认真研究呢?人们不仅会问:佛教真的是起源于印度吗?答案是:值得讨论。

  研究认为:佛教的起源可能在中国四川广汉古蜀国。早在B.C.2000年前,有一条从川(成都)-云(云南)-缅(缅甸)-印(度)-阿(阿富汉)-欧洲的古商道[7],佛教很可能是沿着这条古商道传播到印度去的。众所周知,商贸大道的开通必然引起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人文风俗习惯的交流,科学技术的交流等等。

  中外交通史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佛教是产生于印度,为什么在中国如此流行?在印度反而不流行。研究西藏古象雄国历史的专家认为:“西藏古象雄国苯教认为,释迦牟尼不是佛教的创立者,他只是起作宣传佛教的作用”。佛教由印度“传入”西藏是吐蕃王朝以后的事情,而在此之前,苯教早已在西藏流行开来了。如上所述,佛教可能是由古代的商道或民族迁徙之路从中国四川传至印度,如果说藏传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话,而在此之前,佛教就可能存在多时日了,它可能是经过僧人们的加工整理成型之后,再向外宣传转而可能传回中国,就是我们提出的佛教“出口转内销”的观点。

  佛教进入中国是汉哀帝二年,国内各地的佛像造型(例如敦煌、峨嵋山、乐山大佛、云岗石窟,西藏等等)可能是汉代以后的事情。其实在远古的四川古蜀国,佛教就可能十分流行了,为了说明佛教可能是起源于四川广汉古蜀国,我们将有关实物介绍给读者(部分)。

  | 佛像、佛头实物 | 

  现已发现,在广汉古蜀国佛像的载体有玉牙璋、玉璧、象牙、牛胛骨上等等。

  此外,在古蜀国还发现了玉巫师人,巫师是道教做法事的人,他的服饰与佛教完全不同,在古蜀国除了佛教以外,可能还有道教存在,道、佛二教在古时可能是合一的,它们都起源于巫教,而后随时间推移,信仰有些差异而分道扬镳。有学者认为,西藏的苯教可能与内地的古羌释比文化有关系,苯教是西藏本土的一种原始宗教,早于吐蕃时期“传入”西藏的佛教存在于西藏本土之中,在苯教中存在有古羌族释比文化的因素。

  | 讨论 | 

  如前所述,佛祖(释迦牟尼)与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物,然而他所创立的佛教为何在印度不流行?佛教反而在中国十分流行?广汉三星堆古蜀国的佛教从远古至今在广汉及其附近地区乃至成都平原地区反而流行呢?请看下面统计数字,据80年代四川省地名普查小组提供的成都平原的广汉、双流、彭县、什邡等县的普查结果,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广汉有56个寺、庙(其中有白马寺、回龙寺等);彭县(彭州市)有85个寺、庙(太平寺、白马庙等);什邡县有50个(真武庙、龙居寺等);大邑县有76个(女娲庙、天竺寺等等)、双流县有91个(石皇庙、华严寺等等),共计358个寺、庙(宫、庵),其时间大致从黄帝-西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都有,这些寺、庙(宫、庵)绝大多数都毁于战火或其他不该发生的年代。据邻近三星堆遗址不远的老乡告知,当时他们那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真武宫(黄帝的孙子顼颛封为真武大帝),在破“四旧”年代被夷为平地。由此可见,自远古时代开始,古蜀国佛教就十分流行,当时可能是道、佛二教是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在一尊高1.85m的玉(石)器上,看到有双手合一(佛教)与双手合拱(道教)的人物在一起,他们正在“听”一位“领导人”在宣读“证书”(或“任命书”)。

  上述各地的寺(庙)均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时至今日的成都市也有大量的寺、庙地名存在,例如:白马寺、昭觉寺、大慈寺(唐僧取经前曾在此处呆了二年),华严寺、多宝寺、龙潭寺、圣灯寺、万佛寺、石经寺、红瓦寺、章灵寺、宝光寺、草堂寺、灵岩寺(都江堰)、开华寺(大邑)、青羊宫(建于西周,起初是个道观)等等,这些寺、庙绝大多数毁于战火已不存在,只保留了地名,只有极少数幸免于难被保留了下来!在以成都为中心周边各县(市)有如此密集的寺、庙存在于成都平原上,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难道不值得人们去深思吗?这种现象在全国都是极其少有的。如果佛教不是起源在这里,如何从远古至今会有如此众多的寺、庙存在此地区?虽然这些寺、庙至今不存在,只有极少数残存,但历史的记忆是抹不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广汉古蜀国佛像的发现,它是与中国远古的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十二生肖、八卦组合在一起。在佛经中有一部《大集经》,其中就有十二生肖的论述,为什么十二生肖会出现在佛经中呢?唯一解释的是,当中国的十二生肖、佛教文化传至古印度后,可能是编写佛经的僧人把它纳入佛经中去,故《大集经》中有十二生肖的描述,而且十二生肖传入古印度后,古印度佛教徒把它与印度的神文化结合在一起组成印度本国的十二生肖神文化。

  目前已知,在成都市的街道的名字也包含了十二生肖羊、马、牛、龙、猪、鸡等等的街名,例如青羊宫街、羊市街、羊子山路、石羊场、白马寺路、骡马市街、走马街、马鞍山东路、马王庙街、牛王庙、龙江路、龙舟路、肥猪市街、牛王庙街、机(鸡)投镇街等等,“小天竺街”一名,说明在古时中、印之间有文化、贸易的交流,(印度古代叫“天竺”,“身毒”),印度人也沿古商道来四川居住,做生意,定居在成都,否则如何解释会有“天竺”一词出现在成都的街道名字上呢?

  佛教的兴盛、工业、农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当时古蜀国确实为中国西南的一个强盛之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所以《山海经》中就有“……都广之野……百谷身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此处的“都广”即为今日之成都平原。

  此地乃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民居安业,后人将此情景扩至四川全省,称之为“天府之国”。其实,此“天府之国”是一讹传,查“天府”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宗伯》中,其中说:“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可能是刘备占领成都后,形容成都平原富裕加以总结再次出现“天府”一词。在《周礼·大宗伯》所提之“天府”,可能是指国家的博物馆(或重要仓库),诸葛亮再次提“天府”一词,实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后人总结而称之为“天府之国”。其实,这“天府之国”,实乃是“天佛之国”之误。“府”与“佛”一字之差,把历史本来面目掩盖了,否则如何解释成都平原(包括成都市本地)寺、庙如此之多呢?当然成都平原物产丰富也是事实。从哲学上来讲,不能把“局部的”现象(肥沃),看成为是“整体的”现象(肥沃)。

  在远古时代,具体而言,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的伏羲时代,佛教可能早就在成都平原兴起。从动物驯化史得知,野蚕驯化成家蚕是在公元前3500年由中国古羌人完成的(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其时间是在公元前8400年由美洲土著人完成的)。如此推测,蚕驯化成功时间相当于中国的黄帝时代(5000-5500年)。可见在公元3500年以前,黄帝原配夫人嫘祖把野蚕家养之后,制成丝绸改善人民生活,养蚕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养蚕缫丝,制成丝织品进行贸易,使成都在古代就成为重要丝织品城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玉器上的衣眼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人们为了庆祝五谷丰收,求神拜佛成为日常的重要活动之内容,原始宗教应运而生,我们在数件高1.3m左右的玉(石)器上看到巫师在做法事(拿法器、跳舞、占卜)穿的都是很好的丝绸衣服,这种做法事活动(拿法器比划,跳舞,占卜等等)至今在羌族,彝族中有遗存,傩舞也就是明显的例子,傩舞在四川各地都有表现,这是一种宗教表现形式。成都的青羊宫是西周时期的道观,大邑鹤鸣山是道教一场所,就连峨嵋山原先在魏、晋时期都是道观。

  由上所述,四川广汉古蜀国佛教文化的远播是通过从四川(成都)-云南(保山)-缅甸(密支那)-印度进而进入阿富汉直达欧洲的古商道向外传播的。这是一条民间的古商道,如果没有这条古商道,汉朝的张骞就不可能在大夏看到“蜀布”和“邛杖”。张骞的凿空之行是在公元前139-138年,有专家认为,所谓大夏可能是梵文“Tuher”转译读音而来。

  已故的羌族文化学者杨光成(2002年)认为:西藏的“昌都”可能是“羌都”的误称。此外,西藏还有羌舞(Dharma dance)(面具舞),此种面具舞与四川傩戏十分相似,傩与雒同音,四川广汉古称雒城,傩戏也是一种有宗教色彩的戏。我们在古蜀国玉(石)器上就看到有跳舞做法事、拿面具遮住脸部的古蜀国人。西藏民族现今载面具跳的那种舞姿式可能就是古羌族的“禹步舞”。

  | 结语 | 

  以上所述,在三皇五帝时期的伏羲时代,四川广汉古蜀国就有原始的佛教,大量的佛像在玉器上(玉牙璋、玉壁),象牙上出现,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太极图、八卦组合在一起,这些实物就能很好地说明佛教的起源问题。

  本文只讨论原始佛教的起源与传播,而不涉及它的具体内容,更不涉及其他宗教(印度教、基督教、阿拉伯教等等)。

  关于佛像头的起源有三种假设,即印度说、希腊说、意大利说[15],所有这些说法都未能提供实物,本文提供了完整的佛像头实物,这个佛像头与乐山大佛、云岗石窟、大足石刻等地的佛像头及国外有关佛像头图形是基本一致的。此外还有玉石做的佛像头,所以关于佛像头的起源,都可能来自四川古蜀国。其实,在远古时代,道、佛二教可能是合一的,本文图17中公布了一尊在广汉古蜀国发现的道教的玉人像。我们现收集了不同形状的佛像约有近20种类型,而文献中记载的有32种类型。

  总之,随着古道路的一段一段地被打通,民族迁移走廊一节一节地形成,古蜀国人当时的原始佛教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工艺技术等等,会不断地向外传播,最为明显的是为什么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发现有中国的太极图呢?为什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会出土有7000年前中国的“易卦”符号呢[16]?中国远古的十二生肖为何远在墨西哥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都有十二生肖的风俗习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一位知名的学者说:“如果没有古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在巴蜀文化中求得解决”。我们早在6年以前就已提出了“三星堆玉器改写中国历史”的观点(见香港大公报2008年3月7日报导),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古蜀国可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四川省的阆中、盐亭和广汉三地蕴藏了大量远古信息。

  在这个三角地带,还有可能还是世界文明的源头!我们数年前就提出建议,要像建立《敦煌学》(Denghuanglogy)那样来建立《三星堆学》(ShamXingduilogy),集中多学科的专家来研究三星堆古蜀国出土的文物(包括国家的、民间收藏的玉器、青铜器、陶器、竹筒、龟壳等),单纯依靠考古界可能很难来完成如此重任。

  尤其是其上的古文字,文字的破译可能会找到一个比商王朝更古老的王朝,才可能揭开中国历史的真面目!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的起始点(原点),而后向外扩散。结论是:早在现今的《丝绸之路》前,天佛之国(不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其佛教思想理念可能早已通过川-云-缅-印古商道,或川-甘-青-疆-藏的古民族迁徙之道向外传播,《丝绸之路》从东方向西方传播,是多条道路的,但总的方向是从东方到西方。现今学界认为的《丝绸之路》可能是汉、隋、唐以后的事情,可能在此前,原先的《丝路文化》就已早开始了。

  文中不妥之处,望国内外方家匡正。本文只起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记:如同研究足球的起源那样,长期以来,关于足球的起源的话语权都被外国垄断,他们一致认为,足球起源是在×国或××国,不在中国。后来一位研究足球起源的中国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证据、实物,证实足球肯定起源于中国,且已有2400年历史。后来向国际足联申请,经国际足联讨论采纳了中国专家的意见,确认足球是起源在中国,最终把“足球博物馆”建在中国山东。

  由此可见,话语权十分重要,它是以实物证据为基础,只要你手中有实物你就有实力,你就有话语权。然而,往往是我们手中有实物,由于本身研究不够,加之自己内部又内耗,互相拆台,故而不敢向旧的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失去了话语权的机会(×××晶体结构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伟人说的好,“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

文章来源:大同思想网

2017年7月29日更新

 

 

 

 

 

 

惊世揭秘:原来世界的一切竟是这样!

 

 

 

  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是我们的念头。

  所以,不管你现在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是落破潦倒,是病痛悲苦,是一无所有,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意念,只要你常发正念,总是往好的想,并深信不移,那就对了!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最伟大的发现,那就是「物质就是能量」。这也是爱因斯坦对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他向我们揭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不管是石头、木头、桌椅,你、我,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由能量所形成。

  在佛教经典《般若心经》也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并非真实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实的存在。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看到房屋、墙壁、身体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纯粹的能量,由于电子的移动速度非常快,以致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因而认为它们是一个实体。

  物理学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质的本质,当他们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们简直无法相信,在物质的里面竟然什么都没有,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你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由固体物质所构成,而这些固体物质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但根据量子物理学,每一个原子的内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闪电般的速度穿梭在这些空间中的次原子,其实是一束束振动的能量。这些能量并不是随便任意振动,振动其实就是携带讯息,整个讯息场会把讯息传送到宇宙量子场创造物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实相。

  爱丁顿(Eddington)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即说:「我们总是认为物质是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东西了;现在,物质比起东西而言更像是念头。」

  念头,没错,物质是来自念头,是来自我们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飞机的念头,科技是无法创造出飞机的;如果不是先有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也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剖析一张画,你会发现它是由画布和一些颜料所组成,但一幅画之所以变成美丽的图画,并非来自画布和颜料等物质的总合,它是来自绘者,是来自绘图者的念头。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也就不可能有那幅画。

  把一块方糖放在瓦斯上燃烧,只会产生火光、热和油腻的碳块,可是如果把它吃进肚子,却能创造出许多事物,为什么?是的,是因为思想,思想把糖所提供的能量变成了梵谷的名画、台北的一零一大楼、肖邦的《波兰舞曲》和米尔顿的叙事诗《失乐园》,这些都是思想的结果;思想创造物质,这本书的写作也是来自思想,也是来自一个念头,至于对于你有什么影响,也要看你的思想。

  你生活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来自思想,以及你思想所创造的结果。你的肉体、骨头与肌肉可被还原为百分之七十的水份以及没有多大价值的化学物质。然而,你的思想却使你成为你。

  一念一世界

  我们的每个思想和意念都负荷着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些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你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你的思想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思想创造出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天堂与地狱……。你生命经验的种种,通通都是你的思想所创造的。

  所谓「一念一世界」。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呈现。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有句名言:「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念头,你的任何「起心动念」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现代物理学家说「在微小的原子里存有巨大的能量。」原子是这么的小,小到连显微镜都看不到,它只是一个推论,但它却改变了整个世界,日本长崎、广岛就是被原子能量所摧毁的。正如同原子能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你的思想能量也是一样,相似的能量会吸引相似的能量,形成类似的「能量团」。当这些类似的「团」在宇宙中彼此穿梭、碰触,慢慢的聚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物质,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这即是思想形成物质的原理。

  每一个思想,即使只是小小的念头,也会变成一个东西,而每一样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想法,也只是来自一个小小的念头。

  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不要轻忽你的恶念,说:「我只是无聊乱想,我只是说说而已,我想应该没什么关系。」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火花,也可能烧掉整座森林。不要小看你的善念,说:「那只是一件小事,不算什么。」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整个大池子。人们为善、为恶,都在一念之间,变好、变坏,其实就在一个小小的念头上。

  佛陀深知意念的影响力,所以提醒大家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不要忽视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大容器。」

  生活是由小事所组成的,没什么大事,但小事累积起来就成了大事。单单一个小小的善念也许看起来没什么,但光是那个念头即是大大的福报。单单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许看起来没什么,但光是那个行动即是大大的善行。

  有些人喜欢骂人,或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可没想到,听到的都是他自己。骂人的声音就像魔音一样,听得最多的人,伤得也最深。当口出恶言成为习惯后,经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继夜的聆听、灌输,久而久之,这种语言就成了心田的种子,早晚会给自己创造恶运的果实。

  思想具有能量,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所以语言具有很强振波。当我们说一些不中听、不吉祥的话时,常会听到人们说:「快闭上你的乌鸦嘴!」因为当「负能量」的语言一出,你已经在发出振波,更明白说,你是在吸引「同频道」的事件上门,这也就是为什么乌鸦嘴会特别灵验。

  尤其是忿怒和怨恨时所说的话,那些话都带有很强的能量,再透过负向的振波,结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你一定也听说过,某些人因为一时气愤,说出了重话,后来真的发生严重的后果。这种事情在医院的急诊室履见不鲜,比方夫妻吵架,然后妻子气愤的对先生骂道:「你去死啦!」结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亲气呼呼的对孩子叫骂着:「有本事你就永远不要回来!」结果孩子真的因为一场意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有人或许会问:「我只是说说而已,又不是真的,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最近身体的那些异常现象很像是癌症,你会怎么样?也许他也只是说说而已,但他的话对你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我们来看一下老吴的真实故事。几个星期来,老吴感到胸部不适、咳嗽,而且有点呼吸困难,吃药也无多大改变,随即住进大医院接受检查。结果诊断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恶性肿瘤,医师预测他只剩下一、两个月的寿命。这个悲惨、可怕、难以接受的坏消息,震撼了老吴和他的家人。得到「癌症」两天后,老吴便开始恶化。他感到非常虚弱,体重迅速下降。他开始无法离床,家人都认为,能够度过这个星期已属幸运。没想到医院打来一通电话。一个带着歉意的声音告诉老吴的太太,老吴根本没得到癌症!那个很窘的声音解释说,是医院报告弄混了。获知实情之后,老吴在二十四小时内立即离床。他的食欲恢复,疼痛也消失,而且行动自如。他的衰弱完全不见,留下的只是刚开始的症状:咳嗽与呼吸困难。

  你说「我只是说说而已」,就像说「我只是放颗炸弹而已」一样。你说有没有关系?言语甚至比真实的情况影响更大。

  言语的力量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埃默森曾经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足见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诗人安琪洛(Maya Angelou)也谈到过言语的力量。她说,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她相信,身边的言辞会渗透我们的生命。

  语言就是发出声音,这声音一天少说也要讲上几百句到几千句,不知不觉地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心态和命运。

  有些人喜欢骂人,或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可没想到,听到的都是他自己。骂人的声音就像魔音一样,听得最多的人,伤得也最深。当口出恶言成为习惯后,经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继夜的聆听、灌输,久而久之,这种语言就成了心田的种子,早晚会给自己创造恶运的果实。

  所以,我们说任何话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词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我们谈吐时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确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一般人处理情绪的中心是右脑,语言中心在左脑。当右脑认知一个负面的情绪时,会越过并底体传递到语言中心,说出相应的字。同样的,当我们左脑在接收到负面的字眼时,也会传到右脑,反应相应的情绪。所以,你选择用什么字眼来表达就相当的重要。比方,如果有人触怒了你,你可以用「困扰」或「遗憾」的字眼来取代「气愤」或「忿怒」,想想看,当你改以「遗憾」二字时,你还会火冒三丈吗?

  你也可以念以下咒语

  言语是心的画像,我们应该多以正面肯定的言语来思考和说话。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长期累积的习惯很难一下就改变过来。我建议你可以这么做,找一本小笔记本,写下一些美好的字眼,你也可以把这些话语写在一张小卡片(如名片)上,摆在皮夹里,每天早上都念它个十来遍,接下来的一天只要遇到机会,就把这些字眼用在交谈中。当你不断重复这些字眼,很快就会把这些意念灌注到潜意识,改变你的思、言、行,让你也成为这样的人。

  下面的字眼你可以参考看看:

  我好幸福充满欢乐哦

  我真快乐充满喜悦哦

  我很乐意令人愉快哦

  我真有趣顺心如意哦

  我好好笑好运到来哦

  我也写了一些话,就放在我的书桌上,

  用来鼓励自己,一方面也用来激励别人,内容是:

  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好。

  最重要的两个字眼:很好。

  最重要的三个字眼:非常好。

  最重要的四个字眼:真是太好。

  最重要的五个字眼:真是好极了。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九月霜。言语看似简单,但影响却相当深远。我们每个人都是魔法师,可以用言语对别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语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个咒语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因为咒语是发自于你,你就是整个振波的中心,不是吗?

  每个念头就像一颗种籽一样,在种籽里面,你无法看到大树,但只要你播下种籽,并持续浇水灌溉,种籽自然会把自己所需的东西,吸引到身边来,而成长茁壮。

  文章来源:喜悦人生

2016年1月30日更新

 

 

 

 

 

 

懷瑾先生:不要以為我就是學佛修道的,我的書重點是這兩本!

 

  我發現大家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南懷瑾是個學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學一點修身養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這個觀念錯了,不是這樣一回事。……

  大家真的要學,就千萬不要認為這一套是長生不老之學,什麼健康長壽、成仙成佛,不要存這個希望。我活到九十多歲,一輩子都在找,也沒有看到過仙佛。那麼有沒有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訴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學修養身心,重點是兩本書,請諸位聽清楚,一本是《論語別裁》,講聖賢做人、做事業的行為。書名叫作“別裁”,是我客氣謙虛,也是誠懇真話;我不一定懂得中國聖人之道的傳統,不過是把我所瞭解的解釋出來,其中有許多解釋與古人不同,有的地方推翻了古人,很大膽,因此叫作“別裁”,特別的個人心得。譬如一塊好的布,裁縫把它一塊一塊裁剪了,重新兜攏來做成衣服。我在序言裏也講到,我不是聖賢,只是以個人見解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做人做事是這樣的。所以你不管學佛修道,先讀懂了《論語別裁》,才知道什麼叫修行。

  現在有個流行的名稱叫“粉絲”,據說外面我有很多粉絲,其實都是假的,他們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們連《論語別裁》都沒有好好看過,好好研究過。因為我這一本書出來,之後外面講《論語》的多起來了,各個大學都開始講《論語》,我也很高興。《論語》真正是講聖賢做人做事的修養之道,也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在印度講就是佛菩薩,在外國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傳統上,只把大成至聖孔子看作是一個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個人。

  《論語別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學微言》。諸位如果說對我很相信,請問《原本大學微言》讀過嗎?不要說讀過,翻過嗎?看得懂嗎?要問打坐修行修養之道,《原本大學微言》開宗明義都講到了。……

  《大學》第一節有的三個綱要,叫做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解釋呢?我們幾千年來很多人解釋這一本書,在中國文化中,它是內聖外用之學,由一個普通人變成聖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樣,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談的,只是說如何做一個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後去修行,起行,做濟世救人的事就是親民;止於至善是超凡入聖,變超人,天人合一了。這是講從一個凡人成為知道生命來源的聖人的三個綱要,叫三綱。

  大家要學佛,對不起啊,我請問一個問題,不是質問,是請教。哪一位朋友簡單明瞭告訴我,什麼叫佛?想學佛嘛,佛學要懂哦!先要知道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做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現在的翻譯叫佛,老的翻譯叫佛陀,也就是我們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親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成就。不懂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地打坐修行,你成個什麼佛啊?

  “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眾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這些都完成了,止於至善,這樣叫做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佛學跟《大學》所講的一模一樣,不過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本來就有的啊!講佛也好,神仙也好,都離不開它的範圍。自己沒有中國文化根本的基礎,想去成仙學佛,搞打坐,那是幹什麼呢?自誤誤人。

  不過反過來講,學打坐也對啊。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怎麼明呢?道怎麼得呢?怎麼明白生命的根本意義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嗎?就此一路過來得到那個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靜、安、慮、得,一共七步功夫,七證。所以後來佛學說修禪定,這個禪定的翻譯就是從“知止而後有定”來的,用《大學》的啊,所以禪定也叫作靜慮。

  ——南懷瑾先生《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文章来源:南懷瑾

2016年1月31日更新

 

 

 

 

 

南師講述:精神與魂魄

 

 

 

  現在我們要解決一個哲學問題了:中國道家處處提到精神,精神是個什麼東西?很難下定義,精神就是精神。我以前常常當笑話講,學校規定要對學生“精神講話”,我說這不合邏輯,因為講話本來就用精神在講話,講話就是精神。如果精神以外還有一個精神講話,我說不要變成神經講話了!

  所以精神還是先要下定義,它是個什麼東西?它所代表的又是什麼?你說這是個抽象的,那就沒有話講了,抽象就不談。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精神確實是一個東西,所謂精神就是魂魄,就是魂與魄的變化。換一句話說,魂魄是精神的變化。那麼什麼叫魂魄呢?心理的狀況是魂,屬於神的;生命的能量旺盛是精,是屬於魄。我們普通講,這個人很有氣魄,這個氣魄的確是物質的身體所爆發的。一個三期肺病的人,或者癌症到了最後階段的人,再也沒有氣魄了。

  魄字是白字旁邊一個鬼字。什麼是鬼?一路研究下來,要認識中國字,先要認識部首,這個“鬼”字從“田”字為主。為什麼呢?我們是地球的文化,人都在這個地面上。田在古代的寫法,一個圓圈一個十字就是田,不是方的。這個田上面,中間一筆出一點點頭就叫做“由”。“由” 字就是草木在土地上生出一點苗。所以由來就是有一點苗頭了。上面通下面通就是申,代表電。這個“鬼”字上面上不去的,你看那個“鬼”字的寫法,專門向下面走的那個就是鬼。至於“神”字,上下通的叫做神。

  這個魄字是白色的鬼,白代表陽氣,有陽氣有實質的這個精神部分叫做魄。沒有實質的,人死後肉體實質已經完了,就是鬼旁邊加個雲字,那就是魂。雲就是天上的雲,有時聚攏來看見了,有時散了看不見了。所以魂魄是代表生命的死亡與存在兩個階段。

  那麼精神是哪里來的呢?歸納道家的說法,分為兩部分,神屬於性,本性;精和氣屬於命。道家早就把身體分成兩個宇宙,我們這個肉體存在是我們的命,所以身體是命。至於那個性呢?那個就是神,不屬於這個身體,但身體也是性的部分。比如電,這個電是通過燈泡發亮而發生作用。燈泡壞了就不能通電,也不起作用了。因此道家的理論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認為修道的人必須要性命雙修。性命就是陰陽,也就是坎離所代表的,性命雙修就是兩樣要齊頭並進。

  宋、元、明以後的道家,也就是正統的道家,老實講是反對佛家也反對儒家的,認為他們都不會修道沒有用。他說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只從心理人手,對身體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仍是生老病死,很痛苦。但是,宋元明以後的道家同時也反對一般修道的道家,認為他們光是修命,只是練氣功啊,煉身體啊,在身上搞來搞去玩弄精神。王陽明所批評的就是這種。所以只修命,不修性,光煉身體,不懂佛家的所謂明心見性和儒家的修心養性的原理,也是不行的。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煉身體,在身上轉河車,轉來轉去,不瞭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錯誤。相反地,他說“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只曉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見性的學理上參,這個空了那個空了,但身體氣質變化不了,他認為這是陰陽沒有調好,永遠不能證到仙佛的果位。

  所以正統的道家主張性命雙修,對佛法也是非常恭敬的,認為佛是修成功了的。一般學佛修道沒有成功,因為不是偏在修性就偏在修命。這個主張拿佛學來講合理不合理呢?非常合理。研究了佛學唯識,研究了般若就懂了,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身和心各一半。所以修道的認為一定要半斤八兩,要兩個齊頭而並進,也就是要性命雙修。最後身體由衰老變健康,由健康變化氣質,由變化氣質達到脫胎換骨。再配合上心性的修習,這個道才能修成功。

  性命雙修成功了以後,道家稱為“無縫塔”,修成一座無縫的寶塔一樣。佛學的說法就是證得無漏果,得漏盡通,一切都成就了,沒有滲漏,沒有遺憾,沒有缺點,這個生命是個完整的。

  ——恭錄自《我說參同契》

   文章来源:尚南書館

2016年2月1日更新

 

 

 

 

 

 

南懷瑾老師:這部佛經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最深遠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如果把本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這個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真正瞭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秘,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

  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整本《維摩詰經》裏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再講個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對子:

  見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本是無生

  像這些佛教文學,禪的精神,靈性智慧的淵源,都與《維摩詰經》有密切的關係。……

  本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經」,後來也有題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那是後世因為尊崇釋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實際上原經的翻譯不用佛說二字,只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經,因為這本經的中心佛法是由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也有把經題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回,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解脫身心的煩惱,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淨。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順便提到,佛法所說不可思議,是說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識來討論研究。你只能用一個信的方法來修持。或者是信淨土念佛法門,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門。堅定專一地去求證,在求證的過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如果是不能思議,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因思議所生,豈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議與思議的分別何在,這是佛法中的秘密,《維摩詰經》本身也給了你答案。

  文章来源:南師國學堂

  ——南懷瑾《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2016年2月2日更新

 

 

 

 

 

南懷瑾先生:萬事都從做人開始

 

 

 

  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作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

  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講什麼民主、科學、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權,乃至信用、環保、團結、和諧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

  ——《南懷瑾講演錄》

  一切歷史的創造在於人,如現在講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統禦這個民主制度的,還是在於人,如果人不對,民主制度也會被用壞了。專制也是一個政治制度,是一個“法”,法本身沒有好壞,統禦法的人,領導的人不對,就會弄壞。所以從這裏的論斷來說,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專制也好,獨裁也好,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陳述,都成了過去,實際上做壞做好,還是要靠人。

  ——《歷史的經驗》

  萬事都從做人開始,一個人生,無論做什麼事業——做官、經商、做學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業的升沉成敗,各有變化不同。但無論如何,總要做人。《鄉黨》一篇,記載孔子如何做人。後世的人們,敬重他的成就便尊稱他所謂“聖人”。人人都可成聖,只看自己如何做到聖地的成就。

  ——《論語別裁》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金剛經說什麼》

  本微信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

  文章来源:南師如是說

2016年2月2日更新

 

 

 

 

菩提千年, 你是我紅塵中最美的緣。

 

 

 

人說佛門空空,

凡人難以一窺它的真面貌。

佛說紅塵深似海,蒼生難度。

其實佛門無門,你我都在其中。

我尋著千年的印記,將你刻畫成,

心底那抹最豔麗的朱砂。

感受著靈魂的悸動,婉約了一世的追尋。

那一世。

我,跋山涉水而來。

你,與紅塵中靜靜的守候。

佛前,你靜立一旁,我黯然神傷。

佛微微一笑:緣已散,可還執迷。

你凝視片刻,終是無語。

佛一揮手,早已沒有了你的身影。

這一世,我終沒能握住那的手。

緣來緣散,

你早已經是我心頭那抹最豔麗的朱砂,

融入骨血,嵌入靈魂。

菩提千年,我終是不悟,

你始終是我紅塵中最美的緣。

佛微微一笑,“何必執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再次將你容顏深藏,

期許來生,

再續那份未盡的繾綣情深。

那時,

我會守候在蓮花盛開的地方,

等你歸來。

哪怕,你不在愛我,

哪怕,只能遠遠的看你一眼。

我,亦不悔。

只是我對你的愛覆水難收,

不可自製!

這是我追尋了千年的腳步,

這是我執著了千年的殘缺。

相逢,與那座千年古廟中。

你,青絲繞肩,款款而來。

我,一眼千年,迷醉半生。

是約定,是守護,

抑或是不悔的深情。

煙花易冷,

勾勒不出我思念你的輪廓。

與你,我或許終是過客,

過客般的開始,過客般的結束。

與我,

你是我紅塵中最美麗的邂逅。

你是我靜候千年,

癡心不悔的緣。

這一世,靜聽梵音聲聲。

緣來緣散,將你刻骨銘心。

菩提千年,

你是我紅塵中最美的緣。

文章来源:國際藝術大觀

2016年1月31日更新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林家乐博客佛学空间直接链接     林家樂生命学 looklife -- 洞悉生命(洞釋性命) © Copyright by looklife.as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