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宣言】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一、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我比別人愚蠢,還是聰明?━━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會把自己交給“原始伏羲太極圖”,確信、確定、死守圖中央的“純白”原始智慧;用慈悲心信任、尊重、愛護、感恩、平衡身邊的“黑白”!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二、“道”是什麼?“道”就是“如此這般”。就是“般若”。就是應這般說,應這般做,道路或規律。也就是“本體”,“佛性”,“妙覺”,“真心”, “菩提” ,“真相”。也就是“原始伏羲太極圖”中央的“純白”。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三、道,更是“原始伏羲太極圖”整體所演示的生命存活致勝的道理。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四、中國失去這個道理──無道了!“個人”擴至“社會”的“生命管理”就出毛病了!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五、人世間的學問,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清晰的瞭解陰陽是什麼,這個階段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這個陰陽變化的學問做到滿意了、接近飽和了,就想“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想知道陰陽是從哪里來的,想瞭解那山水表像的內質是什麼,經過所謂的“無視陰陽的混沌”,而洞見陰陽的內質是“純陽”(瞭解純陽);當你“外象”跟“內質”的認知和體會達到了成熟的層次,你就會想回到陰陽的現實世界過自己該過的“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日子。當你這三個階段的生活都厭倦了,“混沌”和“清晰”就會失去相對的意義。那個時候,萬物萬事的生長和變化,你看在眼裏、明在心中,無語矣(瞭解純陽又瞭解陰陽)!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六、易學:把“原始伏羲太極圖”中央的“純陽”視為“不易”;陰陽視為“變易”;徹悟“陰陽──純陽”的變化之理視為“簡易”。三“易”合成一個完整的《易》。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七、禪學:把《易》的“純陽不易”視為“般若”;把“陰陽變易”視為“色空”;把參透“色空──般若”視為“大圓滿智”(原始智慧)──徹悟真如。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八、懂得用生命真理過活的人,就是智者。━━老子受天命留下五千言《道德經》把“道”轉移到西域去“化胡”,只讓儒家傳播孔子的學說(演推社會次序和制度)。中國自“春秋斷道”,幾千年來不重視生命的真相,不懂得如何從自身出發管理好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社會日趨黑暗!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九、整個社會所有的人,若都懂得用此真理過活,人權、自由、民主的提倡就有了社會“光明”所必須具有的理性基礎。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十、有了這個理性基礎,中國土地上活著的人民提倡尊重、互愛、自律、自強、人權、自由、民主、和諧,就不會迷失檢討賢愚、對錯、是非、強弱、成敗的標準。
@林家樂looklife :【我的宣言】:十一、我能力很小,但我也朝思暮想國家要強,人民要好!
泉州發展史和泉州文化
《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報告》謂:“5300年前,清源山下一片汪洋,泉州城尚在海中,今城域僅有西南升文山凸兀浮出水面,一枝獨秀。”
滄海桑田,此升彼降。泉州龍脈結聚,地土沖積,鐘靈毓秀,是生息養人的好地方。
晉末永嘉之亂,中州板蕩,慜懷兩帝被虜,晉亡。衣冠卿相仕族南渡長江,王導王敦匡扶司馬睿建立東晉。元帝勢弱無為,忠輔東晉元、明、成、康、穆五世皇帝的散騎常侍招遠將軍合浦太守林祿奉敕帶領護衛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族衣冠卿相再度南遷入閩,擇地古南安江北岸溫陵(泉州市之豐州)背山臨水開基立祠,繁衍生息,鎮守南疆以圖永固(後人為紀念晉人開疆之功,把“古南安江”改名“晉江”),為蠻荒閩越之地帶來中原優秀的風尚、禮儀、習俗、文化、語言、武術、音樂、戲曲、建築、文學、詩歌、書畫、雕塑、工藝、農耕、工商技術、融合原居土著蠻人發展生產、繁榮商貿、大興土木、致力辦學、教化文明,持牧中原古風。給後來強盛的“閩南文化”奠定了開創性的堅實基礎!也成為了“泉州城市品牌”異乎尋常的文化核心!此後再經唐代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及王潮、王審邽、王審知父子兄弟帶領更多中原族氏人馬移居“泉州",及宋朝遷移趙匡胤的後代子孫專屬的“南外宗正司” 來 “泉州”,更給“泉州”添加了皇家的氣象和體面!(這個晉朝不經意的文化存藏,加上唐朝的大移民,結合宋朝遷移“南外宗正司”至泉州,形成了泉州人高貴獨特的文化骨質,增益了泉州人的古樸、睿智、率真、善良、正直和寬融!)
有人問:為什麼宋朝富裕而不強大?為什麼富強的明朝會被弱小的後金呑沒?為什麼大多數的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
老師回答:中國文化傳統的最大缺失在於“中原斷道!”
什麼是“道”?
“道”是深奧的《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
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的就是“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什麼?人應該怎麼樣活著才對!?
孔子和老子兩個人討論《生命真相》和《生命管理》,至最後,確定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上天不許《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自“春秋”時代開始就在中原土地上傳播!
所以,從孔子教學開始,中國的 “社會管理” 就只能講表層的“秩序與制度” ;內層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就被老子依循天意帶出“函谷關”,西去“化胡”傳遞給“西域人”了!西域人“接道”的是“釋迦牟尼”,他“接道”後創建了“佛教”!大家都知道:“西域”把“佛教”看作是外來“教”!“佛教”已在“西域”消失了!
正確的《社會管理學》必須產生於正確的《生命管理學》,而正確的《生命管理學》卻必須產生於正確的《生命學》。
上天不讓老子把他所知道的正確《生命學》和《生命管理學》在中原土地上不斷的廣泛傳遞下去!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就“斷道”了!!
老子西出“函谷關”時雖然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經》,但“中原人”卻只當它是“字”面上相傳的“千古文章”,未曾真正當作非常重要的、非學不可的《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老子及後人也未曾“白說”《道德經》),“中原人”自“春秋”以後數千年來就不能夠讓自己好好地、正確地生活著!
泉州有一座“清源山”。清源二字,具“生命的清淨本源”含義。明•朱鑒有詩雲:“一峰小小芙蓉淡,萬葉蔥蔥翡翠濃。自是一方仙境好,禪源不與世間通。”達摩祖師告誡世人:“非清虛不能脫換;非脫換不能清虛。”意思是說:不懂和不能擁有“清虛”二個字,是不可能脫胎換骨“易筋洗髓”真正懂得“生命管理”的!而這“清虛”是何物也?
“清虛”如下圖所示:
我們日常的數字表達,是1、2、3、4、5、6、7、8、9……至無限數大。1為始數,起首之極數,故稱之為“太極”,是最“盡”的起點。但,相反,9之後的數可以任由你加至說不出的大,那是“無極”;可是,到了不得不停的極數時,此數也只好被稱為“太極”、暫時最盡的終點。有趣的是:1至9之後的任何一個數都可能同時是“太極”又是“無極”。因為任何一個數都是可以暫時停留和可以無窮無盡的繼續向後衍化。我們此時不要忘記,我們的日常數字表達,還有一個“0”字,這“0”字一出現,“1”就不能再被稱為“太極”或“無極”了!因為“0”才真正是眾數的起首端點(道、天、佛、神)。它才能被稱為“太極”或“無極”。但是我們對數字的表達到此也不能感到滿足,因為這個圓圈是由一個小黑點著相推移呈形而“畫”出來的!這“點”更是“0”的前身!可是,這“點”還不能夠真是“眾數”最早最祖(太祖)的“最終起源究竟”!“最終起源究竟”在於“這一點”未出現之前的那一片白茫茫的、一無所有的、不可言狀的、什麼也不曾發生過的、不曾起心動念的原始靈光清虛自然狀態(“如來”總本體能量原態)。這“白茫茫的無念無生無相的一無所有又什麼都可以有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才是“生命”的“本源真實”──“母體”(“般若佛性道體法身”)。
《生命學》可以用以下七個圖形表示:
這七個圖像,放在中間的那個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生命解釋圖像。它經常被放在“八卦圖”的中央,表示“陰陽眾生”的“陰陽合‘道’理象”,它被世人稱為“太極圖”。此圖表示“人道”陰陽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多大,我也是多大,同在一個“圓圈(獨立的生命局限)”裏,勢均力敵,你推我讓,我推你讓,互動旋轉,“兩魚相咬”,你離不得我,我離不得你,同源同生,共存共榮。同時也在暗示:世間萬物由無至有,由微至顯,由小至大,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在長大的時候,陽卻在消退;陰在縮小的時候,陽卻在擴大。左陽右陰,清者在上,濁者在下。白的叫做白無常;黑的叫黑無常。最值得注意的是那個黑小點和白小點,黑小點叫做:“無中生有”;白小點叫做“有中生無”,兩者身邊都有變大的空間,不像兩側的“兩魚相咬”圖像,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兩者之間,沒有變大的可能。有趣的是:黑白之中的那兩個小點都有讓你發展變大的“自由”空間,世界上的人,卻都爭著要“無中生有”,而不願意“有中生無”,導致世界上“有”多於“無”,就失去了平衡!造成“邪氣(負能量)”多於“正氣(正能量)”,陰盛而陽衰!災難多於幸福!悲苦多於快樂!!
《生命管理學》也可以用《三個圖形解說》來表示:
這《三個圖形》是在說:必須明瞭、確定、堅信、固守、充實、擴大陰陽中間的“清虛”。因為“清虛”是我們生命的原始真面目──“道體”。週邊的黑白陰陽,是“道體”意識所衍化的虛幻産物,大家必須懂得對“陰陽黑白”認同(同體大悲;無縁大慈)、尊重、信任、平衡、愛護、圓融、收服。
因此,正確的“生命管理”方法,必須是:堅守“般若”原始“道體”智慧之“如如不易”( 堅信、固守、充實、擴大);同時尊重、信任、愛護“黑白陰陽眾生”的“變易”(認同陰陽是“般若的異體衍化”,只能對其“變易”所衍化的“陰險惡毒兇殘”覺悟、體會、忍恤、圓融、寬容、信恕而作出自然的“收服”)。
此為人類生存之“正道”!
“西域人釋迦牟尼 '接道' 之後” 把“道”傳遞至二十八代,出了一個“心身全通”的“達摩”,才由他把“道”歸還“中原”。(這一折騰,中原已經過了幾千年!)
“無”是東方哲學之髓。“有”是西方哲學之幹。
老子是啟迪人類思考和證實以下問題的真實性和重要性的人類歷史重要人物:
1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 . “無”是無所得之無,更是“無盡藏之無”?!
3. 無,“無為而無所不為”?
為什麼中原最偉大的老子的雕像會默默的坐在泉州“清源”山腳與天地渾為一體、神情和藹可親、目光異常深邃睿智,栩栩如生的,好像在等待世人的親近與重視?!
傳說:
老子化胡之後返回中原雲遊各地,最後選擇泉州清源山歸化回天,真道還是留在中原,精神藏於泉州。
五代南唐時期,泉州的“禪”學異常興盛!“禪”學即是“道”學(具體理證請參閱“林家樂洞悉生命”www.looklife.asia 網頁之“生命觀”),“禪”學在泉州大行其道!禪宗的第一本史書《祖堂集》就在“招慶寺”(今泉州承天寺)出版,比《景德傳燈錄》早出版五十年。通過老子石刻像,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子的精神存藏在泉州千古彌新,蘊含著無比巨大的“原始正能量” 等待著世人去開發運用!通過石刻,我們也可以看到泉州人對“道學”的熱愛和重視!朱熹曾經因之題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無形決定有形!”
“社會管理”的“道理”來自“生命的理解”。
有了正確的“生命理解”,泉州人才能夠活得非常的優秀而美好!
靜、筠二禪師總集編纂史料成《祖堂集》,見於嶽麓社再版《祖堂集》前言:“作為海外貿易港,福州、泉州經濟繁榮(譽為“世外桃源”),天下禪僧為避華北及中原的戰亂紛紛南下,禪學興盛。” 有謂:“ 南雪峰,北趙州。” 雪峰存義為慧能大禪師門徒青原行思的五傳弟子,講法四十餘年,每年聽眾多達一千七百多人。《祖堂集》記載著很多南宗得道行者的事蹟。 自林藻、林蘊、歐陽詹、留從效至宋朝曾公亮、吳真人、朱熹及其後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學人、智者,如:蔡襄、呂惠卿、王十朋、蔡清、張瑞圖、林欲棟、林欲楫、李贄、趙本學、俞大猷、黃道周、林騷、陳紫峰、蘇紫溪、黃鳳翔、何喬遠、李九我、郭惟賢、周天佑、顧珀、詹仰庇、莊際昌、王畿、蔡元白、粘洪祿、鄭成功、洪承疇、施琅、李光地、黃培松、吳魯……這些人的思維識見體現著泉州人的“生命理解”(文化傳承和性格基礎)。
特別是 “蔡清”,主張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形成清源學派,明代中葉,“天下言易者,皆推晉江。”“成宏間,士大夫談理學,惟清尤為精詣。”主要著作有《易經蒙引》、《四書蒙引》、《蔡文莊公集》、《太極圖解》、《河洛私見》等。
泉州人的家庭教育是:“你要乖、要懂事、要讀書、要賺錢!要愛家、要愛國!”
泉州人:克己重禮,自愛、愛家、愛國、愛人類!寬廣的大愛近於“無私”!大多數泉州人都期待自己能夠出外“賺錢”建家立業、庇蔭萬方!因此,很多、很多“出洋”的泉州人都能夠“掙夠了錢”回鄉“圓夢”!——照顧他“力所能及”的鄉親!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愛國巨富、僑領都出自泉州!
歷史上,多少“外域人”移居泉州得到泉州人的尊重、同情、接納、包容、同化!
泉州人具有濃厚的中原耿樸、強悍、率真又溫文的古風和大氣!又加上海洋、丘陵性格的熏淘 、折射,文化形貌就更顕特別!
“愛拼才會贏”,是在此文化基礎上的為“自己的生命解讀”、也為“家庭和國家社會的幸福”打拼的心語!他們至誠、無私、敢拼、能贏!──“利郎”的企業文化正在彰顯此一精神!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泉州人用至誠天真的“心”贏得了天下人的認同、信任!
泉州人已經創建了許多優秀的工商 “品牌”,有的泉州企業主不具備十分高深的文化知識,但他們幾乎都“無形中”懂得“思無邪”的理法:“敢於無,才能有!”“願意放棄才能獲得!” 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変動、電視廣告費去了他們手上所有的錢!他們很快的學懂了打高爾夫球:大的目標異常清晰,穩穩深藏于心中,高明、肯定、脫俗;小目標謹慎、鮮明、凖確、堅決!每一桿都能夠盡己取勢“量力而為”又“盡己所能”的把球打出去!深懂 "把自己做得最好" 才是唯一的致勝之法!“信” 非常的重要!!內心的“肯定”非常的重要!!必須放棄日常已經形成習氣“違反自然”的“刻意”、“死用力”、"蠢用力"!把自己完全交給“道”!像練《少林禪功》一樣,關鍵在於“心”,而不在於眼睛和肢體!什麼也不用想!什麼也不用怕!只要明確知道內心的選擇!直心做去!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認認真真的,誠誠懇墾的,自然而然的,身心合一,充分體察和玩味“無”的勇敢與神奇!同時也充分體察——“自我的真實”和“客觀的真實”!“真實”!——是人類生活中最艱難玩味的神秘所在!
“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 的核心在於“真心!”、“無邪!”、“無私!”──“有為”的核心在於“內心真正的想獲取人生必須的合理的意義或目標 ”──這也就是 “體道為人” 的最根本的責任和穫取應得結果的真誠培訓與體悟?!
二0一五年三月六日泉州華僑大廈
2015年9月22日更新
參考附文:
泉州古代治《易》學者及其易學著作
唐五代
陳黯《大易裨正》三十卷。陳黯字希儒,號昌晦。南安人。以文學名世。
宋
李沂《五經圖》、《太元義訣》(一作《衷解太玄義經訣》十卷)。李沂字從聖,號寶鼎先生。南安人。官國子監丞、大理寺丞。
黃宗旦《易卦象賦》二卷。黃宗旦字叔才。惠安人。咸平元年(998年)榜眼。曆知蘇州、襄州。
陳在中《六十四卦賦》一卷。陳在中字繇文。晉江人。大中祥符元年(1 008年)進士。未仕。
柯述《否泰十八卦論》。柯述字仲常。南安人。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官至湖南轉運使。
蘇伯材《周易解義》三十卷。蘇伯材字廷構。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韶州知州。
陳知柔《易本旨》十六卷、《易大傳》三卷、《易圖》一卷。陳知柔字體仁。永春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進士。曆知循州、賀州。
郭縝《易春秋解》。郭縝,晉江人。上杭縣丞。
陳研《易直解》。陳研字叔元。晉江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湖南提點刑獄公事。
曾穜《大易粹言》七十五卷。曾穜,晉江人。淳熙間( 1174 - 1189年)知舒州。
楊炳《易說》。楊炳字若晦。晉江人。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
黃龜朋《周易解》。黃龜朋字益甫。德化人。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曆梧州推官、廉州教授。
戴夢申《易經解》。戴夢申號五郎。南安人。嘉泰二年(12 02牟)特奏名。廣州番禺知縣。
蘇思恭《易說》。蘇思恭字欽甫。晉江人。嘉定四年(1211年)進士。曆興化軍、韶州教授。
呂大奎《易經集解》、《學易管見》七卷。呂大奎字圭叔。南安人。淳祐七年(1247年)進士。曆官吏部員外郎兼國子編修、實錄檢討兼崇政殿說書,大理寺丞、潮州知州。
呂中《演易十圖》一卷。呂中字時可,號敬齋。晉江人。淳祐七年(1247年)進士。曆官國子監丞、崇政殿說書、汀州知州。
李中正《泰軒易傳》六卷。李中正字伯謙。清源人。
蔡和《易說》。蔡和字廷傑。晉江人。
鄭思永《易說》鄭思永字景修。安溪人。
張元德《易書》。張元德,德化人。
卓琮《易禮說》。卓琮字廷瑞。永春人。
黃以翼《周易禮記說》。黃以翼字宗台。永春人。
邱葵《易解疑》。邱葵字吉甫,號釣磯。同安人。呂大圭門人。
明
張廷芳《易經十翼章圖蘊義》十卷。張廷芳,自號退密翁。晉江人。
黃克復《太極圖說》、《易備忘》。
溫良《易經講義》。溫良,字元善,一字允仁,號敬齋。晉江人。正統十二年(1447年)舉人。曆官中書舍人,直文淵閣典制誥,充經筵講官。
李聰《易經外義發凡剔要》。李聰,字敏德,號木齋,別號遲庵、六遲居士、二速山人。晉江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曆翰林院檢討、雍王府長史。
蔡清《易經蒙引》三十八卷、《易經隨筆》三卷、《艾庵密箴》一卷(又作《艾庵密箴合》三卷)、《太極圖解》一卷、《河洛私見》一卷。蔡清,字介夫,號虛齋。晉江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曆官江西提學副使、國子監祭酒。
鄭賢《易說》(一作《易記》)。鄭賢,晉江人。居鄉講學。
林啟《易說》。
諸葛駿《易經集說》。諸葛駿,字文敏,一字文盛。晉江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人。永嘉訓導。
黃志清《易說》。黃志清,字以度,號鷲峰。晉江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翰林院編修。
蔡存遠《周易正說》。蔡存遠,字思毅,號選山。晉江人,蔡清第四子。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曆松江推官、太僕寺丞。
項忠《易說》。項忠,字原孝,號茂山。晉江人。正德五年(1510
年)舉人。武城教諭,遷知縣。
陳琛《易經通典》六卷(又作《易經淺說》八卷)。陳琛,字思獻,號紫峰。晉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吏部郎中,貴州、江西提學僉事。
陳敦豫《易經典引》。陳敦豫,陳琛子。
趙本學《周易說》、《參同契釋》。趙本學,名建鬱,以字行世,號虛舟。晉江人,宋宗室裔。蔡清弟子。
史于光《周易解》。史於光,字中裕,號筍江。晉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曆官吏科給事中。
邱瑗《易說》。邱璦,嘉靖初貢生。
林文明《易經草說》。林文明,字尚榮。晉江人。
林希元《易經存疑》十二卷。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同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曆南京大理寺丞。
林性之《易經淺說》。林性之,字師吾,號六川。晉江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南京戶部郎中。
蔡潤宗《易學正言》。蔡潤宗,字克昌。晉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舉人。南京國子監博士、建昌府通判。
王春複《周易疑略》。王春複,字與樂,又字學業。晉江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貴州按察使。
黃光升《讀易私記》十卷。黃光升,字朝舉,號葵峰。晉江人。嘉靖八年(1529牟)進士。累官南京產、刑二部尚書。
蔡鼎《易蔡》六卷、《易四解》一卷。蔡鼎,字無能。晉江人。以布衣畢生治《易》。
王宗澄《易經兒說》。王宗澄,字志濂。晉江人。
洪富《易經淺說》。洪富,字國昌,號新齋。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官四川參政。
林存《易經說》。
蔡元偉《易經聚正》。蔡元偉,字伯瞻,號松莊,宋蔡襄後裔。晉江人。嘉靖十年(1531年)舉人。撫州府同知。
許拱《易說》。許拱,字宏莊。南安人。
翁堯英《易傳節解》、《太極圖說》。翁堯英,字熙采,號海門。晉江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舉人。太僕寺丞、南京戶部員外郎。
傅夏器《易說》。傅夏器,字廷璜,號錦泉。南安人。嘉靖二十九年會魁。曆官吏部稽勳司郎中。
李士絢《易說》。李士絢字居素,號後齋。晉江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舉人。博白知縣。
周茂中《參同契注釋》。周茂中宇伯冕,號杜林。晉江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舉人。曆四會知縣。
李贄《九正易因》、《易問答》四卷、《易因》二卷。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嘉靖三十一年(1 552年)舉人。曆官姚安知府,後被明廷逼害致死。
王國相《易經講意》。王國相,晉江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瓊山知縣。
郭文煥《易經注釋》、《太極圖注釋》。郭文煥字仲實。晉江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貢生。高州府訓導。
許獬《叢青軒易解》一卷。許獬,原名行周,字子遜,號鐘牛。金門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二甲第一名,翰林院編修。
史朝宜《易說》。史朝宜字直之,號硯齋,潮號方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累官湖廣右布政使。
何炯《易經紀聞》,何炯字思默。工部侍郎何喬遠父。晉江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歲貢生。除安福訓導,官止教諭,
沈亨《易學啟蒙疏》、《周易說》、《易解》、《太極解》、《卦畫圖論》。沈亨字體敬。晉江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貢生。曆宜山教諭。
黃襄《易經集說》。黃襄字國著,號龍源.南安人。嘉靖三十八年(l559牟)進士。 累官太僕寺卿。
李文瓚《易解》。李文瓚字若肖,又字國斌,號南藜,別號邦光。南安人,嘉靖四十年(1516年)舉人。湖廣常德府同知。
孫振宗《易學說約》。孫振宗字德聲,號東譙。晉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曆官江西按察僉事。
許天琦《易學管見》。許天琦字大正,號賜山。晉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曆官雲南按察副使.
李逢期《易經隨筆》。李逢期字維徽,號晉峰,晉江人。嘉靖歲貢。曆寧波府教授、吉王府紀善。
郭寒磐《重訂易學說海》八卷。郭宗磐字漸甫,號鵬海。晉江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廣西按察副使。
張汪《易注》、《易釋》。張汪字廷琴,號盤溪。晉江人。
鄭維岳《易經密義》六卷、《易經意言》六卷。鄭維岳字申甫,號孩如。南安人。萬曆四年(1576年)舉人。曲靖府同知。
蘇浚《周易冥冥篇》四卷、《周易生生篇》六卷、《易經心說》、《易經兒說》四卷。蘇浚字君禹,號紫溪。晉江人。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官貴州按察使。
楊啟新《易林疑說》二卷、《易經蒙銓》五卷。楊啟新字日燦,號文源。晉江人。萬曆七年(1579年)舉人。左州知州。
張應星《易經管窺燈影》。
王鑄《易解詩解》。
許順義《易經三注粹抄》四卷。許順義字如齋。晉江人。
李廷機《易經纂注》四卷、《易問答》四卷。李廷機字爾張,號九我。晉江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榜眼。累官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
許鳳賓《易解》。許鳳賓字瑞夫,號南岡。晉江人。萬曆十三年(1585年)舉人。隆安知縣,卒于官。
李光縉《易經潛解》。李光縉字宗謙,號衷一,又號翔雲主人。晉江人。萬曆十三年(1585年)福建鄉試解元。未仕。
李伯元《易缽》。李伯元字瑞統,又作元統,號宗古。晉江人。萬曆十六年(1588年)舉人。官景州知府。
洪猷《周易翼義》。洪猷字文振,號積齋。晉江人。萬曆十七年貢生。授南安府訓導。
呂圖南《周易輯說》。呂圖南字爾摶,號天池。南安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南京戶部侍郎。
洪受《易經從正錄》。洪受字鳳明。同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貢生。曆官夔州通判。
駱日升《易解》一卷。駱日升字啟新,號台晉。惠安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曆官四川布政使司參政。
王畿《易經解》。王畿字翼邑,號慕蓼。晉江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累官浙江布政使。
黃國鼎《易經初解》。黃國鼎字敦柱,號九石。晉江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官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
楊瞿崍《易林疑說》十卷、《易經疑叢》十卷。楊瞿崍字稚實,號商澹。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江西按察副使。
林欲楫《易經勺解》三卷。林欲楫字仕濟,號平庵。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唐王時閣臣。
洪啟初《易學管見》。洪啟初字爾還,號葆原。南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曆兵部郎中。
洪啟賓《易經說》三卷。洪啟賓,南安人。
李栻《易經趨對》。李栻字克儼,號懷藍。安溪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雲南按察使。
林養材《學易臆說》。林養材字培卿,號繹源。晉江人。諸生。
黃文炤《大極圖解》。黃文炤字麗甫,號季弢。同安人。晉江縣諸生。
莊際昌《易經解意》。莊際昌字景說,號羹若。晉江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狀元。官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
曾化龍《易經解》。曾化龍字大雲,號霖寰。晉江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官江西按察使、都察院僉都禦史。
王忠孝《易經測略》。王忠孝字長孺,號愧兩。惠安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曆戶部主事、光祿寺少卿,後東渡臺灣。
林胤昌《周易耨義》六卷、《易史象解》二卷、《易史廣占》一卷。林胤昌字為磐,號素庵。晉江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官吏
部郎中,唐王時兵部右侍郎。
蘇庚新《易經管見》。蘇庚新字子白,晉江人。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授連山知縣。
韋際明《易解》。韋際明字聖俞。晉江人。天啟元年(1621年)鄉試副榜,曆廣東布政使司司理,唐王時為戶部主事。
李仕亨《易本義》、《翼易解》。李仕亨字克淡。安溪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官嘉興知府。
鄭之鉉《易經翼解》。鄭之鉉字道圭,號大白。晉江人。天啟二年(1622年)會試第七名成進士。曆官右春坊右贊善。
何楷《古周易訂詁》十六卷。何楷字玄子,一字元子,號黃如。晉江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
吳載鼇《易勺》。吳載鼇字大車,號皜庵,別號竹公。晉江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官廣東按察僉事,唐王時侍讀學士。
黃潤中《易義注解》。黃潤中字嗣雨,號靜穀。晉江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禮部員外郎,唐王時廣東惠潮兵備道。
洪垣星《易經繹注》。洪垣星字日生,又字聚子,號遁庵。南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兵部主事。
吳韓起《易經解》。吳韓起字宣伯,號青嶽。晉江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戶部主事。
郭符甲《易訣》。郭符甲字輔伯,號介庵。晉江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禮科給事中。
蔣際春《易經記述》。
鄭宇明《易道中天》一卷、《羲易說》、《陰符經解》一卷。鄭宇明字寅台。晉江人。立身為學,不樂仕進。
林甫任《易錄》。林甫任字志宏。晉江人。
王承標《易經得一集》。王承標字世表。晉江人。
王鍔《易經七削存疏》。王鍔字淑甫,號元液,學者稱漢冶先生。晉江人。
林檳《易經正解》。林檳,德化人。
清
王命嶽《雜卦牖中天》一卷。王命岳字伯咨,號恥古。晉江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曆工、戶、刑、兵四科給事中。
陳遷鶴《珍山陳庶子易說》。陳遷鶴字聲士,號介石,別號景南。
安溪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左庶子。
李光地《周易通論》四卷、《參同契注》一卷、《太極圖解》、《周易觀象》十二卷、《周易觀象大指》二卷、《參同契章句》一卷、《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易義前選》五卷。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安溪人。康熙九年(16 70年)進士。累官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坡《古易樣本》十二卷。李光坡字耝卿,號茂夫。安溪人,李光地弟。
李鼎徵《易經集說》。李鼎徵字訒庵,號安卿。安溪人,李光地弟。康熙十九年(1680年)舉人。戶部主事。
蔡方升《易解參考》。蔡方升字詒東,號退岩。晉江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曆興業、任邱知縣。
吳映《周易會輯》。吳映字沐日。晉江人。
丁蓮《易經萃解》十二卷。丁蓮字青若,號露瞻。晉江人。康熙五十二年(1718年)進士。儀征知縣。
謝鞏《易經撮要》。謝鞏字爾固,號怡亭。晉江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貢生。
蔡澄《大易解題紀要》、《奕卦圖說》。蔡澄字貽穀。晉江人。雍正十年(1732年)舉人。曆泗水知縣。
洪成《易經雲峰》。洪成,原名盛,字鳴侯。惠安人。雍正十年(1732年)舉人。華容知縣。
李清時《周易經義》十二卷。李清時字授侯,號蘭圃,別號蕙圃。安溪人。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累官山東巡撫。
莊名夏《周易象解》、《易經精說》。莊名夏,榜姓王。晉江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國子監學錄。
施世瑚《參訂陳紫峰易經淺說》。施世瑚,晉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舉人。光澤訓導。
柯廷璟《周易解》。柯廷璟字篤輝。晉江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舉人。光澤教諭。
柯廷瓚《易經發蒙》。柯廷瓚字省堂。晉江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舉人。德化教諭。
楊濱海《易系辭講義》。楊濱海字仰禹,號雨庵。晉江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進士。漳州府、臺灣府教授。
黃國儀《易經集說》八卷、《大象集說》八卷、《彖辭集說》二卷、《說卦集說》一卷、《說卦集》、《易大傳》三卷、《反對象義》一卷、《採集易圖說》一卷、《毛春莊易說》一卷、《章本清易說》一卷、《易經全圖》六卷、《天然圖》三十六卷、《易原》一卷、《唐和秘訣》一卷。黃國儀字懷一。晉江人。潛心正學,閉戶著書。
李基豐《易經初進集解》。李基豐字章吉,號剛亭。
薛人龍《周易說約》。薛人龍字震生。晉江人,學者稱輪園學生。
蔣壽汾《周易指掌》。蔣壽汾,晉江人。
釋海印《周易說》。釋海印字瑞章。德化人,泉州開元寺僧。
周高芳《易經要旨》。周高芳,永春人。
李日升《讀易管見》。李日升,字南甫。安溪人。
邱揚昌《易解》。邱揚昌,永春人。
黃光崑《易經微言》。黃光崑字伯玉,號肅齋。南安人。
王嚴龍《卜筮方書》七十二卷。
李翰寵《易勺全集》。李翰寵,安溪人。雍正元年(1723年)恩貢。
陳皋《周易柇旨》。陳皋字子偉。同安人。諸生。
陳可遠《大易參訂》。陳可遠字騰公。同安人。諸生。
文章来源微信
2015年9月22日更新
千年古城輩出書法名家 見證泉州燦爛文脈
九日山最早一方祈風石刻
“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泉州書法源遠流長、人才輩出,上千年來孕育了蔡襄、張瑞圖、弘一大師等一大批流芳百世的翰墨名家,幾度讓泉州的書法藝術代表全國最高水準,也見證了千年名城的深厚文脈。本文僅介紹泉州部分影響力廣和具有代表性的歷代書法名家。
書壇巨匠屢執全國牛耳
泉州境內書法遺存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源可遠溯到晉代。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蓮花峰舊存“蓮花茶襟,太元丙子”石刻一方,“太元丙子”即東晉武帝太元元年(西元376年),距今已1630多年,這便是泉州書法源溯晉代的佐證。“泉州”正式得名距今1301年,泉州書法的源頭比“泉州”得名還要早330多年。
“蔡襄、張瑞圖、弘一大師等在中國書法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讓泉州的書法水準多次達到全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最高水準。”周焜民說,這些翰墨名家的影響不僅遍及全國,還跨越了國界。蔡襄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尊其書法“為本朝第一”,他撰書的《萬安橋碑記》,代表了當時書法藝術發展的最新成就,至今仍立于洛陽江畔;晚明大書法家張瑞圖與董其昌並稱“南張北董”,被譽為大明書壇雙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張瑞圖列為世界歷史名人;弘一大師晚年流寓泉州14年,與書法結緣,現珍藏於泉州開元寺內弘一大師紀念館及散藏於泉州民間的大師墨寶數以百計,都彌足珍貴。
名家墨蹟遍佈八方
在1630多年的泉州書法史上,蜚聲海內外的泉州書法名家高手不乏其人,見諸載籍者數以百計。幾年前,泉州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編撰出版了《泉州歷代名人書法作品集》,共選編了103位元歷代名人的書法作品153件。
展開泉州書法史,讓人不僅感佩泉州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唐代榮登龍虎榜的歐陽詹,留有《曲江池記》和《福州佛記》等碑,其“不二”墨匾今存泉州市博物館;南宋末年幼帝蒙難南下,在泉州雲麓山駐蹕,掩藏整套《淳化閣帖》棗木原版,後出土付梓,這就是轟動中國書法史的“馬蹄真帖”(即“泉州帖”);據《朱文公集》記載,朱熹在泉州得觀趙明誠專著《金石錄》稿本(李清照的二伯趙思誠時任泉州太守),可以說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李贄也是書法家,其書法“筆力神勁,鐵腕萬鈞”(何喬遠《閩書·方外志》),並編著有《博纂二王真草隸篆印藪書鏡》一書;陳棨仁,擅金石學,其中《閩中金石略》為其傾注畢生心血之力作,為福建金石學權威著作;僑居新加坡的泉州籍書法家潘受先生和移居澳門的梁披雲先生並為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泉州的書法家不僅來自文化名人,還有不少是行伍出身,可謂是“文武雙全”,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鄭成功、施琅、俞大猷,他們的書法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留下了不少墨蹟珍寶。
草根書法家藏匿民間
琴棋書畫是歷代文人騷客修身之技,特別是書法,讀書人大多要與之打一輩子交道。
“字以人立品,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的風格也在不斷變化中,評價書法作品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周焜民說,以前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同時又受到當時人文觀念和文化視野等方面的制約,一般民間“書法家”要以書法揚名很難,許多草根書法家就藏匿在民間。例如,近代泉州著名詩人林騷,他的詩文非常好,但他的字在當時卻得了“怕死鬼”的評價(按現在的角度來看,也不失為個性十足的書法佳作),連他自己對此也缺乏自信。
摩崖石刻也為我市遺存了大量的書法佳作,特別是九日山,有“山中無石不刻字”的美譽,其中祈風石刻尤為珍貴,不僅記錄了我國海外交通的真實歷史,也是一處真、行、隸、篆諸體皆備的宋元明清書法寶庫。“這些石刻很多沒留下作者姓名,但卻留下了不少無愧於那個時代的佳作。”陳懷曄說。在九日山宋元石刻中,最早的一方為宋淳熙元年(西元1174年)冬季祭祀所刻,為隸書。隸書至唐宋幾成絕響,此碑書法鐵畫銀鉤,氣象寬博沉雄,即使置於漢代名碑巨碣之中也是難分軒輊。這樣的草根書法功力相當高,可惜只藏匿於民間,名字沒有流傳下來。
蔡襄《萬安橋記》(上半部分)
蔡襄:蘇東坡贊其書法“本朝第一”
蔡襄(西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遊人。宋仁宗天聖八年(西元1030)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等職,曾兩次任泉州知事,書藝高深,而且學識淵博。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在泉州人眼中,蔡襄最出名的是他主持修建了萬安橋(即洛陽橋),此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和“天下第一橋”。《萬安橋記》系蔡襄親撰親書,全文僅153字。此碑文字、書法、刻工合稱“三絕”,曾被譽為當時書法界最高水準。
中山路花橋宮外牆嵌有張瑞圖書寫的匾
張瑞圖:引領明末清初書法藝術變革
張瑞圖(西元1570-1641年),字無畫,號長公、二水等,晉江人,明代官員、書畫家。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擅書名世,為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桐、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
張瑞圖書法的獨特之處,清人秦祖永有一句很準確的概括:“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鐘王”指三國魏之鐘繇和東晉之二王。他的書法既得唐宋書法名家遺風,又能獨闢蹊徑,加以創新,對明末清初書法藝術變革起著示範作用。張瑞圖的書畫藝術影響深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張瑞圖列為世界歷史名人。
在泉州也留下不少張瑞圖墨寶,如泉州承天寺“積香堂”、關帝廟“充塞天地”、晉江“白毫庵”、南安雪峰寺“應身慈濟”等,均出自他的手筆。
釋木庵書法作品
釋木庵:日本天皇追贈為“慧明國師”
釋木庵(西元1611-1684年),俗姓吳,名性瑫,晉江人。清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尊師穩元命東渡日本,在日17年間,三次主辦黃檗三壇戒會,形成日本佛教的盛宗——黃檗宗。釋木庵精于佛學,詩文書畫造詣甚深,與隱元、即非並稱“黃檗三筆”。木庵書法以筆法圓潤雄渾見稱。日本明治十四年(西元1881年,清光緒七年),明治天皇追贈木庵為“慧明國師”。
李光地書法作品
李光地:一代名臣三受康熙表彰
李光地(西元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西元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皇帝曾三次授予禦匾,表彰其功。李光地是一代名臣,治程朱理學,曾奉命主編《性理精義》、《朱子大全》,著有《榕樹村文集》等。他的書法成就頗高,帖學涵養很深,結體俊逸灑脫,用筆如行雲流水,揮灑出一種寓奇逸于平正之中的風神。
呂世宜書法作品
呂世宜:自況“伯仲之間見伊呂”
呂世宜(西元1784—1855年),金門西村人。清道光二年中舉人,博學多聞,研究涉獵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書法及金石。工書法,尤工隸書。
呂世宜約于道光二十一二年渡台,是清代閩台兩地著名書法家、有“臺灣金石學宗師”之稱,他的書法代表著清代碑學風格,與碑學派大家伊秉綬(為“啟碑法之門的開山鼻祖”)風格極為相近。他對臺灣金石、書法研習影響巨大,其獨特的書風被日本書界稱為“臺灣隸書”。
莊俊元書法作品
莊俊元:在妻肚皮悟出一代書法大家
莊俊元(西元1808—1879年),字克明,號印潭,自號四休子。晉江青陽人,徙居泉州西街甲第巷,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恩科進士,入翰林,授編修。後引退回泉,寓居30年。在泉常兼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事業多有建樹。莊俊元工書法,行書遠溯二王,近追二水(張瑞圖),瀟灑遒勁,自成一家的書風。泉州民間流傳一說:莊俊元未顯時,習字甚勤,日間不足,繼之以夜,上床之後,猶以指代筆,在席上劃寫不絕,甚至在其妻肚皮上練習。妻不勝苦,因罵之曰:“你自有體何必劃他人之體。”此語觸發莊俊元的靈感,悟出“寫字要自成一體,不應墨守前人法式”。於是書法大進,迥超前人。尤值稱道的是他對泉州書壇的影響,他的行書瀟灑遒勁,法古辟新,其墨蹟遍及泉州各大小寺院道觀,為泉州宗教文化、名勝景觀留下豐厚歷史遺產。“光漢體”書法就是泉州甲第巷人氏黃光漢摹學莊俊元一路而創的。
吳魯 行書四條屏
吳魯: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
吳魯(西元1845—1912年),字肅堂,號且園。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詩人。福建晉江池店錢頭村人,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及第,授翰林編修,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
吳魯的字比較溫和,端莊典雅,清麗脫俗。中狀元前,吳魯的書法就很聞名,素有“書法精絕,名噪都下”之美譽,弘一法師也曾讚譽過。至今,泉州仍有“吳魯好大字”之說。當時,北京坊間流傳著一則故事:由於吳魯文章翰墨,均為一時之選,稱為“吳體”。
林翀鶴 行書二楨
林翀鶴:弘一大師贊其書法八閩第一流
林翀鶴(西元1863—1932年),字祐安,泉州人。他早歲習顏,後來更傾心于董其昌,深受董氏以秀逸、淡遠、爽俊為美學特徵的書風影響。弘一法師入閩後對林翀鶴的書法大為讚賞,視之為當世福建書法界第一流人物。
林翀鶴擅書法,尤長行書。其書法“運筆輕快飄逸,善藏鋒,不見其出入處,如古屋漏痕,渾然天成”,俊逸秀麗,別具韻致。林翀鶴亦善小楷,無刻意做作之勢,時人墓誌碑銘多出其手筆。海外華僑爭求墨蹟,得其片紙,珍若拱璧。現存洛陽蔡襄祠內的四塊石刻詩碑,即其所書。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
李叔同:將古代書法藝術推向極致
李叔同(西元1880—1942年),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1918年皈依佛門,法名演音,號弘一。1929年到泉州開元寺整理古版佛經,佛教界尊其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朴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趙朴初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朴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
梁披雲書法作品
梁披雲:創辦《書譜》影響20多個國家
梁披雲(西元1907—2010年),學名梁龍光,又名梁雪予,永春縣人。長時間居住在澳門,著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獲澳門特別行政區頒發的銀蓮花勳章和大蓮花勳章。
梁披雲的書法,早負盛名,自成一家。書作以行草見長,結體嚴謹靈活,運筆內勁外秀,雋永多姿,風貌別具。他於1974年在香港率先在華人世界創辦《書譜》社,弘揚了中華書法藝術。他主編的《中國書法大辭典》在我國尚屬創舉。他的這兩項創舉在中國書壇均開風氣之先。
潘受書法作品
潘受:新加坡政府以“國寶”視之
潘受(西元1911—1999年),原名潘國渠,南安人。新加坡愛國華僑,著名詩人、書法家。1995年,新加坡政府為肯定潘受對國家文化與教育的卓越貢獻,宣佈他為“國寶”。
潘受精研書法,于楷書、行書有很深的造詣,最後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廣受各界喜愛與尊崇,除東南亞各地外,在山東曲阜孔廟、西安碑林、武漢黃鶴樓等地都可看到他的墨寶。他在藝術和文學方面的高深修養,受到國內外文化界重視,先後榮獲巴黎“法國藝術沙龍”金質獎、新加坡政府文化獎章等眾多殊榮。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林家樂2014年11月28日參加中國書法協會香港分會全國政協禮堂作品展:
林家樂作品(一)
中國書協副會長陳洪偉與林家樂合照
馬驫先生與蘇士澍先生觀看林家樂作品。蘇士澍先生兼任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國家文物出版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饒宗頤:“參萬歲而一成純”
縱觀整個文字史和文字書寫史,沒有一位學者借用荘子的生命感悟, 來述說文字書寫的最高要求。只有當代的學者饒宗頤先生在他的一篇序言中提到他的觀點:“或謂余之畫為學者畫,余深頷之。余正以治學之方治畫,於畫派究源通變,于書法則窮高極深,以植基深厚為先務,而後轉益多師。夙慕莊生'參萬歲而一成純'之義,以參為驗,培養其純,而以一氣行之。”
什麼是“一成純”?
“一成純”就是“不二”。
《太極圖》合陰陽二極而成,陰極之中藏有一個純陽全白的小圓圈。此小圓圈也就是《太極圖》的外圍大圓圈。
此“圓圈”單看極“純”。此“純”的來頭可大了!衪就是眾生萬象的本源!未有眾生萬象之前,“祂”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都可以有的無相之能!
在“有”與“無”共存同活互動的世界裏,此“純”,以圓圈表現,代表空白,圓圈填滿全黑代表物盡,代表生命力已經全部亡失。
圓圈由一個黑小點在白茫茫一無所有的空間出現,向前移動成為直線,再向前推進回歸成為“圓圈”。“圓圈”變成《太極圖》之後,大家就認不出“衪”是剛剛形成的圓圈了!“衪”其實已是被單獨呈現了的叫做“般若”的有限“能量”。其無限“般若能量”操控著眾生萬象根本性的生、老、病、死、放不下、求不得、怨相聚、愛相離!衪“自然”的理會著眾生萬象的成長變化過程之有無、虛實、大小、輕重、簡繁、清濁、存歿。“陰黑”,由隱而顕、由微而著、由小而大、由大而極,極而藏“純”(空)。此“純”叫做如來藏、蓮花藏、般若菩提、無相覺知、本體妙能、清虛法身……衪,純善純正,也被稱為“原始智慧”。“參萬歲而一成純”,意思是參透整個人類史、參透整個宇宙演化史,從而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後情願回歸原始“而一成純”。要能夠參透此理,只有用真心,讓原始智慧與您共融。也就是說必須參悟萬年物象人情的變化而洞察“陰陽”是虛幻的不可住而“無所住”,“去繁就簡”,回歸起點“而一成純”,死守原始智慧,讓一切作為都由此無相的“純粹”的“般若能量”流出!一切作為都由此“般若”主宰、裁決、安定!
經歷千辛萬苦的大學問家,才能夠知道“純”的真面目而後達成“一成純”!
饒宗頤先生,天賦異稟,“究源通變”、“窮高極深”、“植基深厚”、“轉益多師”、博古通今,“以參為驗,培養其純”,實現了莊子追求“參萬歲而一成純”的境界,作書時能夠“以一氣行之”!這是他近百年的精勤體驗參悟所得的工夫也!未得此工夫,是說不出毛筆書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的,真實書寫也達不到此一境界!饒公的書法思索直溯本源,點畫橫豎交錯變化,主心骨極為陽剛真率,放棄思考,深諳歷代書家的用筆作法而不用,直出本性,稚拙生澀,吾手寫我心,運作自然!似斜還正、似生還熟!如錐劃砂,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印印泥。像漢隸又像金文,像楷書又像行草,時而古籀時而簡帛時而碑時而帖,千變萬化不定形骸!變化之中卻隱藏著非常堅定的“不變”,“不變的”,是他心中的“般若”, 是他“參萬歲而一成純”的自信和當下的自然!入不由我,出不作相!大象無心、神奇妙趣橫生!
饒公的毛筆書寫是本人通閱書法史之最愛!他的書法理論擺在本人書法空間之首位。這是個人理解的偏好!與別人無關!古人鍾繇的法書本人也極之神往,可惜吾與鍾繇先生的性格不合,只能遠遠走近熱烈握手致敬!
林家樂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中國書法協會香港分會北京全國政恊禮堂展覽後
饒宗頤作品
泉州要走上世界巔峯了!
海絲泉州有多美?
央視《江山多嬌》告訴你!
我們先來戳一段完整視頻
原來!你是這樣的泉州!
看完視頻本仙女表示美炸了!
今天(10月3日)早上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大型直播
系列報導《江山多嬌》播出第三集——海洋篇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驚豔亮相裏面展示了開元寺、清淨寺、關帝廟、蟳埔漁村風情、六勝塔、石湖祥芝港漁船回歸場景等多個泉州“海絲”元素。
海上絲綢之路
東亞文化之都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區樞紐城市,泉州成為央視團隊策劃《江山多嬌•海洋篇》時,體現海洋元素的第一選擇。以海為紐帶,古代的泉州梯航萬國,也由此成為了多元文化寶庫。以海為耕田,泉州沿海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從海洋中收穫豐饒,這樣的生活場景也通過攝製團隊從日出到日落的守候而被呈現在節目當中。
文章来源:仙女滴 滴滴泉州
2016年10月7日更新
期待!未來5年的泉州,將驚豔世界
過去五年,泉州國家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民營經濟綜合改革等獲批實施、成效明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列入國家戰略;“晉江經驗”、“泉州模式”內涵進一步豐富提升,海灣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實現縣縣通高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億噸大港、國際機場行列;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
未來五年,泉州主要目標及任務如下:地區GDP沖萬億,人均GDP超10萬;穩省定三大中心城市地位,城鎮化率達近7成水準;房地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城市多商圈;兩江四縣五區同步開發,5年內擴大泉州市區面積,或撤縣設區。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對於未來五年泉州的發展許多市民都非常期待,那麼5年後泉州將迎來哪些變化呢?
一、交通升級 第一條地鐵/輕軌獲批開工
1、從今年6月福建省政府發佈的《福建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專項規劃重大專案表》中得知,泉州地鐵一期規劃建設2條路線,建設年限為2017-2022年,總投資300億,計畫投資150億元。
2、今年6月4日,泉州現代有軌電車一期工程1號線路線獲批,起點動車站終點東海後渚港,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未來人們將增添新的出行方式,泉州現代有軌電車讓出行暢通,不再擔心堵車。
3、近日,福廈客運專線具體走向確定:福州-福州南-福清西-莆田-泉港-泉州南-廈門北-漳州。整個專案已被列入2016年省重點工程,預計在年內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通車後,福廈50分鐘內直達,泉州與福廈半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
4、6月15日,泉州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已開建,計畫工期為30個月,2019年元旦前有望通車。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通車後,城東桃花山到北峰泉山路10分鐘內到達,東海組團到動車站也只需25分鐘。
二、眾多旅遊項目投用,旅遊新集結地
1、6月21日,泉州市首個大型旅遊項目正式落地。根據專案初步規劃,2017年6月底前極地海洋世界、鯨豚馴養繁殖基地、海上遊樂專案將開工建設,其中極地海洋世界將於開工後兩年內建成營業,鯨豚馴養繁殖基地、海上遊樂專案將於開工後三年內建成營業;歐樂堡夢幻世界將於2018年8月底前開工建設,力爭在開工後三年內建成營業。
2、世茂海上世界擁有綿延6公里中國最美八大海岸,內有1500畝月亮湖(泉州最大人工湖)、海西最大遊艇碼頭、遊艇俱樂部、遊艇會所(內含水族館、海洋劇場等)、濱海五星級酒店、海洋會展中心、濱海風情街、泉州首個濱海主題樂園等。
三、眾多比肩世界的公共展館動工或投用
1、會展中心及配套設施選址於東海蟳埔商務中心區核心區,占地面積約10.8公頃(162畝),規劃建設會展中心、會議中心、會展酒店、商務辦公等功能建築,是東海蟳埔商務中心區地標建築,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平臺。該專案方案已獲市委常委會通過,由青年建築師馬岩松領銜設計。
2、海絲世博城計畫用5-6年時間打造,投資630億元,打造一座“海絲”、世博和兩岸主題的未來城。該海絲世博城將作為落戶展館國家的文化旅遊和重要商務資訊展示、交流與合作視窗,同時通過引進“海絲好城市聯盟中心”、“世博城市發展聯盟中心”等國際組織機構,定期舉辦全球性國際活動,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3、海上絲綢藝術公園目前已列入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領域建設的重點項目,將支持其升格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藝術公園”,不斷提升藝術品位,使這一沒有圍牆的藝術公園成為福建海絲核心區的“公共會客廳”,成為泉州、福建乃至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文化營地。
四、鯉城/東海/濱江三大總部經濟區建成投用
1、東海總部經濟區目前已現雛形,連捷國際中心已投用,匹克總部大廈及菲莉中心已經封頂,富貴鳥、海天、特步、金鹿、達利等品牌總部大樓也正在動工。
2、鯉城總部經濟區目前建設中,部分專案已出地面,部分地塊仍處於打樁及平整階段,已有9家商會和知名酒店進駐,專案已開始啟動招商。
3、濱江商務區總規劃面積14.23平方公里,一期規劃面積10.03平方公里,二期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目前,政府統建區5幢總部大樓建成,計畫今年9月投用。
五、名副其實的多元文化都市
根據《“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泉州力爭3-5內建成名副其實的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六、房地產現代城市多商圈形成
5年後,泉州中心城區將新開業南益廣場、中駿廣場、開元盛世廣場、華大泰禾廣場、泉州星光耀、東海泰禾廣場、新天城市廣場等十餘個商業廣場,形成市中心、東海組團、城東組團、江南組團等現代城市多商圈佈局。
七、多學園並進 學區房不再一房難求
目前泉州城東學園、東海學園、江南學園、台商實驗學園建設中,五年後將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北峰學園或也啟動建設。
東海學園
至2020年,泉州全市將新建公辦幼稚園99所,中小學建設發展專案545個,規劃建設面積266.5萬平方米,新增學額20.6萬個。
八、綠化覆蓋率提升 休閒好去處增多
據泉州市十三五規劃,將打造濱江北路“水線”、西湖公園至濱海公園“山線”、濱海路崇武至秀塗段三大景觀帶,規劃建設一批主題公園和綠地,增加中心市區、老城區的公園綠地面積,讓森林走進城市。
九、“四朵花瓣”投用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四朵花瓣”由泉州科技與規劃館、東海工人文化宮、泉州大劇院、泉州圖書館組成,用地面積約194畝。目前正在進行土方作業,預計在2018年第四季度竣工投用。
十、頤和醫院投用
目前臺灣地區在大陸投資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產業項目---頤和醫院,預計今年9月開工,2019年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後,將極大程度上改善了台商區的醫療配套條件並提供更優質服務,患者不用在醫院各個部門之間奔波,而是讓設備和醫護人員圍繞病人流動。
十一、泉州師院學院複名“泉州大學”
泉州師院校方、坊間都曾傳言,師院致力於複名“泉州大學”,2015年爭取複名並未成功。泉州師院方面稱,教育部下一批對中東部地區高校設置及更名審批將於2018年進行,學校爭取能在2018年順利複名。
來源:海西地產網
2016年10月7日更新
百年前的泉州城市生活是怎樣的呢...
百年前的泉州城市生活是怎樣的呢,出版於1902年Anne N.Duncun寫的泉州遊記The City of Spring生動描述這位叫安妮英國傳教士花四天從廈門乘船自安海上岸,坐轎從陸路到泉州城。The great surrounding wall of the city is pierced in four places by gates known as the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Gates. From these gates run four main streets, named respectively, the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Streets. 環城築高牆設東西南北四門,四門分別通東街、西街、南街、北街,街道狹窄...貨物從晉江經南門外進城需收稅,當時城門晚上九點關閉....
文章来源:黎大王強
2016年5月13日更新
穿越400年到明朝看泉州
400年?真的假的?真的啦!騙你是要衝啥?
趕緊的看過來了。今天要帶你們穿越到明朝了
下麵是一份穿越了400年的泉州地圖。能保存下來很是不容易了。
《泉州府圖說》完成于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距今410年。整份史料包括了泉州府縣、巡檢司、衛所的29張圖和26份圖說。
本書裏記錄了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同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7縣,永甯衛、崇武所、中左千戶所、福全所、高浦、金門5所,祥芝巡檢司、石井巡檢司、圍頭巡檢司等7個巡檢司,還有兵墩、煙墩、兵船拋泊地等。
《泉州府圖說》中的山水畫是手繪的,採用了青綠山水畫的技法。這組古老的海防圖詳細記錄了泉州府的理刑館、布政司、糧館、清軍館、察院、府學、廣平倉、晉安驛、鎮撫所、中所南所、永甯衛等詳細的軍事防衛部署,府縣衙門機構、軍事設施、海防部署、海防形勢、海岸地形一目了然。
選圖一 :泉州府城圖
圖上,可以看到很多穿越了400年,
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見的歷史遺跡,如:清淨寺、開元寺、府學...
還有一些是我們仍可以在泉州城找到它的歷史印記的地方如:清白泉、縣學、城隍廟...
當我們拿著這張明朝的地圖,帶著珍貴的老照片,
穿行於2016年的泉州府城裏,探尋著歷史的痕跡的時候,
你或許會發現你好像穿越了,穿越了400年,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泉州。
好的,現在就開始我們的穿越之旅吧!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明代泉州古城的東邊,映入眼簾有--東城門:仁風門,縣學,染局,行春門,承天寺。在行春門與仁風門之間的道路即為今東街雛形。
仁風門,泉州古城的七大城門之一。今城基路與東街交匯處一帶。
晉江縣學,位於今泉州第一醫院內。僅存遺址碑。在縣學的附近,是明代的染局與清白源井。
時光跨越了400年,染局已經不在了,但我們仍可以尋找到當時的印記所在:
在清白源的西邊是泉州古城的唐代子城四城門之一的東城門:行春門。
老照片裏的行春門與現時的東街十字路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總叫人有些傷感。
順著,行春門往南走,便是泉州的佛教三大叢林之一的承天寺了。
400年前的承天寺會是什麼樣的呢?很難想像了,但至少老照片可以帶給你些許的靈感。
現在我們要接著往南走了。跟好了!
你們看到了嗎?泉州古城的三個城門:迎春門,德濟門、通津門;
還有天妃宮,演武亭,清淨寺,府學,興泉道還有崇陽門。
迎春門,今天塗門街天橋的附近。下圖為古代的塗門水關。
德濟門。
上圖是德濟門遺址挖掘現場。德濟門位於城南,距今700多年,可惜的是1948年毀於大火。
在德濟門的北面就是媽祖神廟--天妃宮了,天后是後來御賜進升的神格,雖現在都稱之為天后宮,但老一輩都稱呼天妃宮。
通津門,位於中山路的水門巷邊。城門已經蕩然無存,後人在遺跡處豎了碑,又在重建了城門上的關帝廟。
演武亭,就是觀看操練、演習、比武的地方。
在今舊車站一帶,是古代的南校場,
在它的旁邊有一條巷子叫講武巷。
舊物都已無處可尋,但地名的存在給了我們歷史的佐證。
清淨寺,距今一千多年了,伊斯蘭教寺,位於塗門街中段。
看下圖,有沒有一種穿越到古代的感覺?
門口曬的是牛皮,因為伊斯蘭教教徒吃牛肉,然後在以前,清淨寺被作為宰牛場。
可以,下圖中窺見,塗門街古代時候的模樣。
清淨寺的左邊是府學了,府學也就是文廟。
崇陽門,唐泉州子城四城門之一的南城門,
橫跨中山路,後來也是毀於火災了,崇陽門又名麗正門,是清朝的時候給改的。
興泉道:泉州就是屬於興泉道,道為明朝的一個行政級別,
位於今打錫街與九一路交匯的鯉城行政服務中心附近。
在仁風門跟迎春門的中間有個百源滄,其實就是今天的百源川池。
而彎曲的城牆是甕城,小東門。
在小東門外是東塘,即今東湖公園了。
看上圖我們先穿越到臨漳門、義城門。泉州古代七城門其二,臨漳門位於新門街尾,而義城門位於西街尾。兩個城門都已經不存在,但是重建以及地名的存用,讓人來到了那個地點,就有種我在城門下的感覺,不行你往下看。
三鳳坊,今鐘樓位置。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進士王慎中,八年己醜科進士梁懷仁、蔡可廉少年登第而立。萬曆尚存,後毀。
肅清門,唐子城的西城門,50年代開闢為西街菜市場,今為肅清門廣場。
開元寺和東西塔,西街的標誌。東西塔清晰可見,真想穿越到那時去,走在那時的西街,逛逛那時的開元寺。
一峰祠,城隍廟、廣平倉。位於城北的位置,今泉州一中以及第三醫院附近。
一峰祠:狀元羅倫,字一峰,被貶至泉州,在今泉州一中處,開堂講學,後人為了紀念他,建了一峰祠與一峰書院。
城隍廟:泉州府的城隍廟,原是五代時期留從效的宅第,宋代初年,是“資壽寺”。明洪武二年,封“監察司民顯佑伯”,三年改稱為城隍。
廣平倉:廣平倉顧名思義,一個叫廣平的倉庫,而且是米倉。
好了,我們回到了城北,明代泉州府城的行政中心,這裏佈滿了當時的重要行政機關。
它們自左往右分別是理刑館、布政司、督糧館、清軍館、察院、舊道、泉州衛、歐公祠、旗纛、河泊所、鎮撫司、晉安驛、譙樓,肅清門、朝天門。
理刑館:理刑官的住所,理刑官指掌理刑法之官,相當於今的公安局長,為府的下屬單位。
布政司:即承宣佈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官品從二品,掌管一省的田賦,戶籍,民政。相當於今天的省長。
督糧館:正道,又稱司道官,在明代主要指地方布、按二司的副手——布政司參政、參議和按察司副使、僉事等職。其中,布政司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及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其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軍,各專事置。
清軍館:有人說清軍驛是清兵的駐紮地,不過明朝就有清軍館了,所以矛盾。
查資料得知,清軍館有可能是清點、管理軍隊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
察院:即為督察院,在府城裏設有監察禦史,正七品。明代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為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在維護封建統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國家機器平穩運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衛:當時的閩南海防機構之一,管理泉州府範圍內的海防力量。今天中山公園的位置。
歐公祠:在泉州城內偏北的府城隍廟後面,有一座“歐陽四門祠”,祠的中堂,叫做“不二祠”,並塑有歐陽詹的泥像。
旗纛:qí dào 旗纛 (纛 dào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車輿上的飾物。)。明代旗纛祭禮可以分為師行而祭和日常旗纛廟祭兩種形式。師行而祭主要指征戰出兵前的祭祀。按照出兵的規模,師行旗纛祭祀儀式分為兩種情況:皇帝親征和遣將出征。皇帝親征需親祭旗纛諸神,若皇帝派遣大將出征則派遣官員致祭旗纛即可。
河泊所:“(晉江縣)河泊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於城南門外。(明)嘉靖(1522—1566年)間,移置城內。”掌收魚稅的官署。 明 代廣為設置, 洪武 十五年,全國有河泊所二百五十二處。 清 代只在 廣東 設河泊所官二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一回:“原來這河泊所是 廣東 獨有的官,雖是個從九、未入,他那進款可了不得。”
鎮撫司:今泉州第二醫院的大門對面,通泉州六中。
晉安驛:晉安驛,位於泉州城肅清門內驛內巷。原為宋·貢院地,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為清源站,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晉安驛,並設遞運所於其東,以驛兼領。天啟(1621—1627年)間遷城外。後廢。
譙樓:是指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詞語概念引證解釋指城門上的瞭望樓。
威遠樓座落位於泉州市區北端,在宋郡衙、清提督衙前。關於威遠樓始建年代眾說不一,民間相傳五代王審知建立閩國後,就開始在泉州州治前建雙闕( 瞭望防衛樓),下壘石如城,或許就是威遠樓最早的雛形。那時,威遠樓是泉州城的城標,不少國外航海旅行家的遊記有它的記載。
肅清門:唐子城四城門之西門。
朝天門:泉州古城七大城門之一的北門。位於今北門街北端。
2016年12月16日更新
泉州 | 你若不來 我便不老(附航拍圖)
泉州,你若不來,我便不老。
西街、東街和中山路的交叉點,鐘樓。不是有個說法嗎,以前泉州城區太小了,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西街和中山路逛完就可以回去了,那時候,談戀愛是不是很容易被家長發現呢?(陳起拓 攝)
和歲月彼此消費
鐘樓指標旋轉百年
波動朝霞與黃昏
好吧,來一張中山路,好明顯的教堂建築。對了,泉州是個世界宗教博物館,各種宗教在泉州和睦相處。這得益於泉州在古代的開放。宋元時期,泉州稱為刺桐城,泉州港稱為刺桐港。刺桐港是東方第一大港,千帆蔽日有木有,漲海聲中萬國商有木有。每想到此,小編作為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就要激動一下。(陳起拓 攝)
遇見中山路
遇見一份情感
昨日今日明日
歲月洗禮
感情濃濃
依舊
熙攘人流
為古街抹上靈動色彩
每一次的擦肩而過
每一次的駐足停留
總是默默期待
下次,遇見
中山路
她不是旅遊城市,卻是最有味道的文化古城;
她沒有懶貓與流浪狗,也沒有趙小姐與張三瘋奶茶鋪,卻在保存完好的建築裏浸透著不緊不慢的舊式情調;
她不會宣揚海濱浴場與沙灘日光浴,卻有著長達421公里的、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之一的海岸線……曾經古代絲路的海上起點,雖中世紀海洋文明已不復輝煌,但這裏原汁原味的閩南風情,依然讓每一個來過泉州的人沉淪。
開元寺
泉州東西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開元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鎮國塔始建于唐鹹通六年(西元865年),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
開元寺,大雄寶殿。(陳起拓 攝)
開元寺,大雄寶殿。(陳起拓 攝)
開元寺的綠樹與西街的紅瓦房只有一路之隔。(陳起拓 攝)
西街,這條泉州留存最久的古街,宋朝時便已是當地繁榮經濟的代表。漫步其中,原汁原味的古建築與活力十足的客棧酒吧交互點綴,有種歲月倒流的感覺。阡陌小巷的背後,幽居著福建四大禪林之一的開元寺。少了尋常寺廟的喧囂,更多幾分虔誠與清淨。輕輕閉眼,合掌,在桑蓮法界中焚一炷香。時間充裕的話,別忘了去古船博物館,感受閩南船家的水上人生。
泉州少林寺
少林武功,源遠流長,傳來南方,光大發揚。話說這16個字,字字千金,可是金庸大俠所題。金庸先生2004年來泉州遊玩時,寫了這16個字,自那以後,他的新版武俠小說裏頭,“南少林”都改為“泉州南少林”。
依山而建,氣勢恢宏的泉州少林寺。(陳起拓 攝)
少林功夫到哪里都是焦點。(陳起拓 攝)
水上漂,能踩的只有水和漂浮的薄薄的木板,平衡能力超贊才行。那些說很容易的人,要麼不下水,要麼下水幾米就掉湖裏。目前的紀錄是釋理亮在今年8月創造的,125米,不服的可以自己試試。(陳起拓 攝)
德濟門
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濟門遺址,位於鯉城區天后宮正大門對面40米處,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壘石結構。
德濟門遺址、天后宮及周邊。 (陳起拓 攝)
德濟門遺址對面就是天后宮(陳起拓 攝)
德濟門遺址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滄桑歷史(陳起拓 攝)
臨漳門
臨漳門位於泉州市區江濱北路與新門街、城西路和筍江路的交匯路口。始建於南唐(約950年),于清朝順治十五年改建,上世紀三十年代被毀。現在的城樓是按清順治年間的規制重建,占地約23畝,2002年動工,2003年12月竣工。
臨漳門周邊都是綠色,萬綠叢中,白牆紅瓦,獨據一島,悠哉! (陳起拓 攝)
過了臨漳門,就進入新門街。(陳起拓 攝)
華麗麗的新門街,是否令你驚豔。(陳起拓 攝)
朝天門
朝天門是泉州古代七城門之一。現在看到的朝天門,是2001年8月4日開工重建的。城樓為五開間二層歇山式單簷木結構建築。
俯瞰的城門圖,充滿立體感有木有!(陳起拓 攝)
這一次拍攝是為了日落晚霞,傍晚時正好在附近,就央求另一個角度的樓主借天臺一用,通過天臺騎到了屋脊上拍攝。請注意,是騎在屋脊上,沒有保護,姿勢拉轟,但是端著相機就是雙手撒把,險象環生。那個場景自己想像吧。圖片還可以,最重要是能平安地下來了。(陳起拓 攝)
夜晚的朝天門流光溢彩(陳起拓 攝)
這是北門街,紅瓦、綠樹,在下午太陽的映照下色彩很棒。(陳起拓 攝)
朝天門旁的秋葉,幾乎年年去拍,有好多年了,也就遇到一次有紅衣服加麻花辮的,色彩很奪目吧。(陳起拓 攝)
泉州清源山老子像
洛陽橋
中國人眼中的橋,有著數不清的溫柔與繾綣。洛陽橋,是北宋書法大家蔡襄主持修建的,屬於我國四大古橋之一。
漲潮,洛陽橋邊靠泊的小漁船。 (陳起拓 攝)
漲潮,洛陽橋邊靠泊的小漁船。 (陳起拓 攝)
漲潮,洛陽橋邊靠泊的小漁船。 (陳起拓 攝)
安平橋
安平橋,更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總覺得古橋是屬於下雨天的,雨聲潺潺,清風拂面,撐一把油紙傘,慢慢走在被時間打磨得益發平整光滑的橋面上,走進淡淡的煙水氣中。走得倦了,便在橋上的憩亭中小坐,煮一壺茶,把玩著湖光山色,靜候著雨過天晴。
安平橋串起了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地。 (陳起拓 攝)
安平橋串起了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地。 (陳起拓 攝)
安平橋:天下無橋長此橋。 (陳起拓 攝)
最後一張圖,活動一下脖子,請將腦袋像右偏90度。 (陳起拓 攝)
泉州人說,最熟悉泉州宮廟的一定是妝糕人(捏面人)和乞丐,他們一定知道,哪一天哪一個宮廟有祭典,那裏一定人聲鼎沸。
轉角遇到神,在泉州這不是一個誇張的說法。那些隱藏于巷子深處的宮廟並不莊嚴,也不堂皇,而是充滿日常生活的魅力——富美宮裏已經禱告了一個下午的臺灣來客,天后宮裏背英語單詞的中學生,承天寺裏流竄的野貓和打盹的老和尚。泉州的宮廟就像這座城市的超市和公車一樣,是普通市民最樸素的生活需要。
開元寺是泉州古老的寺廟,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在大殿的斗拱上,有二十四尊妙音鳥飛天雕像,她們手中拿的樂器與福建泉州南音中使用的樂器極為相似。
南音新作《鳳求凰》採用當代審美演繹傳統南音藝術,從燈光、舞美和演唱形式上進行創新。(潘登 攝)
南音也叫南管,這種音樂僅在東南沿海得以留存,是現存音樂中最接近唐樂的,安祿山當年想聽而沒聽到的音樂,今天我們有幸還能欣賞到。
(南音吟唱)
人間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意境也是心境,更是詩境。
這個角度的田安大橋和臨漳門,你見過嗎?
田安大橋
咱先看的是田安大橋夜景,忍不住先來一張亮亮眼。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10月16日訊( 陳起拓 文/圖)華燈初上時,藍中帶紫的天光還沒有被黑暗吞沒,記者抓住時機放飛航拍器,在空中尋找全新視角,定格市區江濱田安大橋及公園附近的璀璨夜景。
下圖還是北橋頭的立交,沒辦法,它實在是美,多拍了點。
田安大橋位於泉州大橋與刺桐大橋之間,是泉州市區第一座採用鋼結構橋樑的大橋,主線道路全長約2888米,其中橋 梁總長度2382米。2010年9月底開工,2012年12月31日正式通車,是泉州中心城區與泉州晉江機場的快速聯繫通道,對推 動晉江母親河兩岸同城化有積極意義。
下圖:垂直視角下的北立交,很妖嬈,封面圖!
下圖:南邊望北邊。
下圖:南邊望北邊,正中豎圖更震撼!
下圖:南端立交分叉口。
下圖:南邊立交。
下圖:北邊匝道橋下,光影迷人。
下圖:歪好你們的脖子,田安大橋、泉州大橋、順濟新橋三橋爭豔。
临漳门
從白天到黑夜,不管是什麼時段,臨漳門的周遭總是車水馬龍。人們來來去去,終究只是每天路過,對它已經從熟悉到陌生,許多人已經無暇顧及凝望它的那份美。其實,怎麼拍臨漳門,都無法深刻地表現出它穿越而來,陪伴日月千年的那份歷史厚重。這一刻,能做的,唯有凝望圖片,感受流年……
下圖:夜景要先上,嘿嘿,流光溢彩有木有!
下圖:換個角度,把江對面的房子納入了地平線。
下圖:垂直視角是每期推送必須有的,依舊是夢幻般的車流和我自巋然不動的城樓。
下圖:最繁忙的交匯環島,每天多少車子在此轉動……
流光溢彩的臨漳門。移動的車燈扯出道道亮光,等紅綠燈的車子則守候原地。(陳起拓 攝)
唯有美食 不可辜負
潤餅菜
蚵仔煎
鹹飯
土筍凍
面線糊
紫菜炸
牛肉羹
燒肉粽
也許你來過泉州;也許你住在泉州;也許你路過泉州;也許,你就在泉州;也許,你不知道這樣的泉州。
一磚一瓦
也許是嘈雜、也許零亂,卻有一股很親切、很市井、且很有生活的味道,從這裏的一磚一瓦中都可窺探這座城市的那些人,那些事,和一段段逝去的歲月…
文章来源:东南早报
用上帝的視角看“山水晉江”
用上帝的視角看“山水晉江”
航拍,被稱之為“上帝的視角”,但一直以來都是空軍的專利,普通的攝影家無法涉足。所以,一般的攝影家只能從背著笨重的器材登高山,爬高樓,去找尋拍攝的至高點。如今,一架小小的無人機實現了攝影家的夢想,航拍熱潮襲卷攝影界。在感歎科技發展的時候,不禁想起2001年,“中國航拍第一人”鳳凰衛視副台長、著名攝影師趙群力老師駕駛一架小型飛機在永嘉拍攝《尋找遠去的家園》大型電視系列片時,誤撞高壓線墜毀,不幸殉職。若是趙老師在天看到今天的無人機技術,不知有何感想?
泉州晉江,在泉之南,有山不高,有水不深,卻養育了一群愛拼敢贏的人,寫下了一個又一個縣域傳奇。這是什麼山?這是什麼水?今天,我帶著無人機,無人機帶著你眼,去去看看這即熟悉又“陌生”的“山水晉江”。
(泉州市新聞攝影學會 施清涼文/圖)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清晨,紫帽山迎來了第一縷陽光,是不是該叫神仙起床去跳廣場舞了?
相傳紫帽山上有百“心”石,若尋得百“心”,便可羽化成仙。據記載,曾有人尋訪到99個“心”。大家說,這是不是第100個“心”?若是,我便羽化成仙去了!
紫帽山頂,一邊俯瞰泉州城區,一邊遠眺晉江新城,神仙居住的地方,愜意,愜意!
看,遠處夕陽正西下,右前方卻在下著雷陣雨。
在晉江華表山南麓有個寺廟,是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沒聽說過“摩尼教”是啥玩意?告訴你,就是“明教”,知道了吧?
靈源山位於晉江市中部,唐代稱“太平山”,宋時,因見山中“時湧靈源”而稱“靈源山”。山上有座千年古刹靈源寺,這可是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
晉江最南端有個半島,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它以其獨特的形式表達了陸地對海洋的渴望與期盼。
這個半島叫圍頭,是一片土地,也是一片海域,以它包圍著的土地命名。
圍頭有個港區,是泉州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最早實現閩台民間往來的港口,這裏可以買到正宗的臺灣商品。
在圍頭,有的是沙,細細膩膩,以灘的形態出現,被人們賦予各種詩意的名字:金沙灣、月亮灣……
在圍頭灣,最任性的是礁石,隨心所欲,形狀不拘,散見於各個角落。
位於圍頭半島的西南隅海邊,有一條沙堤叫“塘東沙堤”,沙堤一頭連著陸地,一頭伸向大海的,像是在探尋大海深處的故事。
深滬鎮位於晉江市東南部,三面臨海,一面依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峙海金獅”之稱。
深滬鎮臨臺灣海峽,一級漁港、貿易港口就在這裏。你看,滿載而歸的漁船驚動了天邊的朝霞。
深滬灣地理位置獨特,是避風良港,也是漁業養殖基地。看,這養殖網箱與小船構成的圖案美不?
安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關於安平橋的故事有很多,有空再慢慢講與你聽!
安平橋因橋長5華里又稱“五裏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有空一起去散散步,如何?
安平橋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為中亭。悄悄地告訴你,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所以散步時不用怕突然下雨。
安平橋生態公園依傍著安平橋修建,水中小島、亭子、石子小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晉江原指一條大江,發源于戴雲山,最後並于晉江市九十九溪入海,晉江市因江得名。入海口處建有一橋,稱“晉江大橋”,守望著晉江在外打拼的遊子歸來。
文章来源:摄影大视界
2015年10月21日更新
80年代一個臺灣人拍的老泉州紀錄片
80年代日本人鏡頭下的泉州
【日本NHK電視臺《海上絲綢之路》中文字幕版】日本人鏡頭下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記錄著勤勞的惠安女、刺桐城中的大拍賣、多宗教的融合、草庵、開元寺、泉州南音等。。。
文章来源:好命在泉州
原來泉州有這麼多全國第一 全國之最
作為“咱厝人”,有時候在泉州生活久了,難免會忽略了她的好。其實咱們大泉州,不僅是福建省的優等生,還有著很多“全國第一”、“全國之最”,今天就給大家一一道來。
古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古代稱為“刺桐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 ,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北至泉州湄洲灣內澳,南至泉州圍頭灣同安區蓮河。港口資源優越,海岸線總長541公里。
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媽姐廟——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西元1196年),最早稱“娘媽宮”,其是所有媽祖廟中現存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
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廟——草庵摩尼教寺
草庵摩尼教寺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為中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洛陽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我國最長的古石橋——安平橋
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裏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墓——靈山伊斯蘭教聖墓
靈山伊斯蘭教聖墓座落泉州東外靈山南麓。據《閩書》載:唐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三賢、四賢到泉州,卒葬此山,屢顯靈異,俗名靈山聖墓。靈山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與麥迪那的穆罕默德聖墓、納賈夫的阿裏聖墓齊名,被稱為“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墓”。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開元寺內的千年古桑
福建省泉州開元寺內西北角有一棵古老的桑樹,它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棵桑樹。關於這棵桑樹,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開元寺是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建立的。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個叫做荑守恭的大財主的一個桑園。有一天,財主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和尚要在這塊桑園建立佛寺。這財主不好直說不願意,就故意給和尚出了個難題:財主說如果桑樹在三天之內能開出白色蓮花,就讓和尚在此建立佛寺。過了三天,園內桑樹上果真開滿了白色的蓮花,財主無可奈何地把這個桑園獻了出來讓老和尚建立佛寺。
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開元寺內的東西塔
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鎮國塔始建于唐鹹通六年(西元865年),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
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 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清淨寺
清淨寺又名艾蘇哈蔔大清真寺,位於泉州市區塗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2008年,由阿曼蘇丹國王全額捐資,在寺東邊添建新禮拜堂。清淨寺現存主要建築為大門、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泉州清淨寺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聖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
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群
九日山祈風石刻群位於泉州市南安豐州九日山景區內,是中國現存的祈風石刻數量最多的祈風石刻群。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歷代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鹹淳二年(西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這些石刻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讚歎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石刻,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崇武還有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
我國現存最早,保護最好的“三世佛”石雕造像——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護最好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位於泉州市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碧霄岩景區內。元代泉州路監臨宮——達魯花赤阿沙登臨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選崖而雕,並築殿崇奉。至20世紀6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殿堂塌毀於暴風雨中,石雕造像暴露於崖壁。1988年12月,泉州市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保護,在原址興建,1991年8月竣工。
中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史的博物館——海交館
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開元寺東側。1959年創建。是一所通過文物陳列,反映中外人民友好往來來歷史的專館。現陳列有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出土文物、宋元時期宗教石刻231方。
馳名商標全國地級市第一
2014年我市新增包括“裕園”等商標在內的中國馳名商標12件,占全省新增總數的36.3%。至此,我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36件,繼續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同時,新增省著名商標107件,總數997件,數量繼續位居全省設區市首位。截至目前,泉州市共有有效注冊商標16.3萬件,位居全國地市級第二位。
農民工幸福感全國第一
2012年,一份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工眾網聯合發佈的調研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全國20個主要用工城市中,泉州農民工幸福感位列首位。據瞭解,此次調研的樣本是從工眾網農民工資料庫中隨機抽取,由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採取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訪問,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473份。最終得出結論是,無論是整體農民工評比,還是新生代農民工評比,在泉州的幸福感均排名第一
就業率全國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佈《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藍皮書顯示,福建泉州以98.83%的就業率位居中國城市第1名,在全球排名第5。
最大糖果出口基地
2014年,泉州檢驗檢疫局共檢驗監管出口糖果2898批、1088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3.75%、39.94%,呈大幅增長態勢。其中出口值已占福建省九成以上,占全國1/4以上,並成全國最大出口糖果基地。
有車族泉州人最土豪
根據4S店、加油站的消費資料,挖掘出的2013年有車用戶吃喝、玩樂、購物、出行類別的消費平均值,泉州人以年消費236093元位居全國第一,福州以217574元位列第二,合肥以214516元列第三,廈門以213638元排名第四。
嫁妝最高
網傳泉州晉江石獅是全世界嫁妝最高的地方,一般家庭基本50萬打底,稍微好點的家庭都是幾百上千萬的嫁妝,當然億萬嫁妝的也很多!搶銀行不如娶個閩南新娘啊!!
除此之外,咱們泉州還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是全國文明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我大泉州這麼牛,作為“咱厝人”,你傲嬌了嗎!!
(本文轉自微信“新聞廣角“、”泉州微生活“)
2015年11月5日更新
聽錢文忠解讀海上絲綢之路
四川人自古以來就吃辣椒嗎?
地瓜、土豆、玉米如何影響了古代中國?
不是產銀國的中國,為何在古代卻以銀為貨幣本位?銀從何來?
這一切,都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寰行中國®”2015別克•文化之旅車隊這一路走來,“穿越”過長安,聽過敦煌壁畫的傳說,品嘗過樓蘭美酒,尋覓絲路上的倩影,最後一程從泉州出發,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泉州,季羨林大師的弟子、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先生受邀參加沿途文化講堂,生動地解讀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歷史與小趣聞。
海上絲路的起點泉州
與飲食文化相伴隨的,是港口城市的變遷。
錢文忠教授談到,在海上絲路的極盛時期,一千年前的泉州幾乎就是今天的紐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記載的資料承認,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泉州。
泉州,當時被西方稱為“刺桐”,在10-14世紀,泉州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貿易的東方主港,佔有重要獨特的歷史地位。在馬可·波羅遊記裏,泉州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搞笑的是,深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的哥倫布致志於尋找東方航路,在意外發現美洲時還認為終於到了泉州。
他在自己1492年11月1日的日記上寫道:“這裏就是大陸,刺桐和杭州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無論哥倫布是否真的到了泉州,泉州在歷史上的地位卻可見一斑。
與泉州有著互相印證意義的,是廣州和寧波(明州),他們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個主要港口。
據史料記載,廣州從西元230年左右開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到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但泉州則是宋末到元代的中國第一大港。因宋元兩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極盛時期,泉州也在當時處於極盛時期。如今,我們很多城市都把建設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為目標。其實泉州在古代就已經躋身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文化交流都發展到鼎盛。這裏僑居著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各國商人、傳教士、使者和旅行家,因此世界上幾大宗教都傳入泉州。如此多的宗教彙聚在泉州,卻沒有發生宗教衝突,它們全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交融,在這呈現出祥和的氣氛。
很多各國的人士死後也葬在了泉州,墓碑上可以看到阿拉伯文、波斯文等語言文字。這也彰顯出泉州在當時所具有的國際地位。
香料改變了歐洲
1565年,一艘名為“聖巴勃羅”的馬尼拉大帆船,滿載絲綢、珠寶、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屬製品以及水果、肉食醃臘品等中國貨物,轉運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進入廣闊的美洲大陸。從此,從中國沿海諸島至馬尼拉再至阿卡普爾科的航船年年往來。
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起初交易的主要大宗物資是絲綢,因此後世才把這條貿易航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到了宋元時期,絲綢不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貨物,陶瓷成為主要的出口貨物,因此又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難以運輸的陶瓷,究竟是怎樣從中國運到歐洲的?錢文忠講述海上絲路的變遷時解釋說,當時聰明的中國人在瓷器裏裝上了泥土,甚至還撒上了植物種子,充當填充物,再一個個摞起來捆緊。而在這些名貴的瓷器中,甚至還種上了蔬菜,以維持水手每天攝入的維生素含量。
讓我們不得不讚歎的一點是,事實上,香料也是經海上絲綢之路流傳至歐洲,並給歐洲人的生活和飲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15世紀以前的歐洲人一直苦惱一個問題:肉食該如何保存才不會臭?沒法保存的肉食隔天即臭。這個問題,直到海上絲綢之路給他們帶去了亞洲的香料之後,才得到改變。肉食終於有了保存的方式:用中國運過去的香料將肉類進行醃制保存,這極大地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生活形態。
食物的豐富直接推動了中國人口的發展
從廣州、泉州、寧波出發,跨過大洋,到西亞、北亞,歐洲和拉丁美洲; 從出口絲綢、陶瓷、香料和茶葉,到引進玉米、土豆和辣椒,甚至是白銀;早在近千年以前,中華文明就已匯入世界的大潮,與遠在大洋彼岸的民族互相影響。跨越千年,從南北朝綿延至元明,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說,中國的香料改變了歐洲的生活形態,墨西哥的辣椒造就了四川、湖南人的吃辣文化。如果不聽錢文忠先生一席話,你肯定不會知道,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巨大。
網路上曾經流傳這麼一個笑話:
小二: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某人:打尖!來一碗番茄雞蛋面!
小二:那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番茄是美洲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錢文忠認為,儘管這只是一個笑話,但對現代中國人來說,要瞭解每天吃的多少食物都是通過古代偉大的絲綢之路引運進來的也很重要。
錢文忠先生講道:“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的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後由於戰亂及經濟中心南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就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的主通道。”
據史料記載,玉米在16世紀傳入我國,而玉米是源自墨西哥和秘魯一帶。墨西哥人將玉米從一種不為人知的野生黍類開發成為當今世界第三大糧食來源。
原產於墨西哥的辣椒,也隨著絲路航線在16世紀傳入我國,中國人稱之為“海椒”、“辣子”。從此,才有了以香辣著稱的川菜和湘菜。而紅薯(地瓜)和馬鈴薯(土豆)的引入,則直接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豐富了食物的來源,最終導致了古代中國的人口增長。
的確如此,中國的絲綢促進了墨西哥絲織業的繁榮發展,陶瓷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中國人引進了辣椒之後,才有了四川人和湖南人賴以為傲的吃辣文化。
甚至於,自古作為缺銀國的中國後來一直使用“銀本位”,重要的背景就在於,在這條海上絲路發展中,墨西哥的白銀隨著交換大量流入中國,而這條從泉州到墨西哥的海上絲路也被稱為“絲銀貿易之路”。
錢文忠先生談道:“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是當時的國際貿易網,從文獻上可以追溯到漢代。因為中國南方沿海山多路險,與內陸交通不便,因此人們轉走海路。今天,交通已經不是問題,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讓我們再次關注絲綢之路的話題,打開自己的心胸,放遠自己的目光,去追尋整個我們民族的歷史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
“寰行中國®”2015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已經結束了,但其留下的思考卻一直在延續。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重走古絲路,探尋文化交流的要義,發現未來發展之路上的挑戰和機遇,這也正是寰行中國®活動的目的。錢文忠在論壇結尾講到:“正是因為現在“一帶一路”成為我們的國家戰略,所以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更應該做一個深刻的檢討和反思,我們把它的歷史搞清楚了,把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意義,它怎麼改變了中國甚至改變了世界,我們如果搞清楚了,就能更好地認識作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咱們別克寰行中國®也在走這條路,我覺得就特別好,這不僅能夠彰顯別克車無遠弗屆,到處都能去的品質,這還是次要的,而且別克車作為一個著名品牌帶領大家打開自己的心胸,放遠自己的目光,去追尋整個民族的歷史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它的意義就非常重要了。”
文章來源:讀史
2015年10月28日更新
美國人拍的《鳥瞰中國》紀錄片,第一個鏡頭就美炸了!
來源:愛奇旅(ID:i-qilv) 授權發佈
《國家地理》航拍的《鳥瞰中國》紀錄片,攝製組航拍了大半個華夏大地,鏡頭美到不行!拍攝調色配樂滿分!不要說歪果仁,咱看過之後,也再次愛上了這片土地!
▽上集:廣博絕美的自然風光
▽下集:觸動心弦的城市人文
看完這個紀錄片,旅行名單上又多了好多條目!
△萬里長城萬里長,這大約是最誘惑歪果仁的人類奇跡了
△今年你媽幫你去樂山大佛求平安了嗎?
△地球最美的曲線,元陽梯田無論春夏秋冬都美得別致
△張家界天門山,但悄悄說歪果仁還是懂得不夠深。想看更多,戳這篇老文:這才是張家界的天堂,宛如水墨美如畫。
△張家界最令歪果仁熟知,是因為《阿凡達》那部片吧?懸浮山確實令人回味。
△壯哉,美哉,川藏峽谷
△通天公路,這只是其中一條哦,但雲南就有好多魔鬼公路
△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敢想敢做才有了今天的奇跡。懸空寺
△萬馬奔騰,策馬揚鞭的瀟灑。成吉思汗曾將中國的疆土拓展到歐洲,也是niubility,你說呢?
△瀾滄江放燈,不要總是只想著泰國清邁的天燈節啦
△屈原爺爺用自己的悲傷,為咱們留下賽龍舟的歡樂
△三都澳漂浮村莊,這裏可不是印尼
△興隆天文臺,不知是否曾經也感受過引力波呢orz
△在中國式66號公路上的風電場
△飛速的高鐵,現在要去解救世界很多國家的交通呢。
那就讓歪果仁羡慕嫉妒恨吧,我們為祖國驕傲著呢。
文章来源:麥子熟了
2016年2月25日更新
泉州有條馬可•波羅巷,你知否?
1991年,聯合國專家曾到位於馬可•波羅巷的陳麗燕家中考察。
馬可•波羅巷位置圖 (姜貝 雅珊製圖)
馬可•波羅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1月12日訊 (記者黃雅珊 陳小陽)很多人都知道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元朝時曾來過泉州,但泉州有條馬可•波羅巷,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近日,有讀者致電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泉州有條口口相傳的馬可•波羅巷,原位於泉州中心市區東海法石片區,若不再關注,將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近日,記者探訪了馬可•波羅巷的前世今生。
馬可•波羅巷 直通渡頭長百米
陳麗燕,現年68歲,在法石片區改造前,她一直住在馬可•波羅巷。她說,文興碼頭在當地人口中稱為渡頭,渡頭還有一座“四面觀音”塔(即宋代的寶篋印經塔,目前僅剩半段塔體,因四面有浮雕佛陀頭像,本地人稱“四面觀音”),與渡頭相連接的是一條渡頭巷,從該巷可以通往石頭街。渡頭巷的左側數十米遠的巷子就是馬可•波羅巷,不過當地人簡稱其為“馬可巷”。這條巷子大約有百米長,2.5米寬,曾是鵝卵石路,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改為四角石磚路,後在2011年開始的法石片區改造中消失。在其記憶中,巷子一側為家居的閩南古大厝,一側為法石社區的舊居委會地址。
陳川是北石文興宮文物保護管理組常務副組長,小時在石頭街長大。他說,從小就聽老人說起“馬可巷”,一問原因,得知大概是為了紀念元代來到他們村的馬可•波羅。
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考察地點就包括馬可•波羅巷。陳麗燕對當年2月18日的場景記憶猶新。她說,這些外國人來到了位於馬可•波羅巷的她家中。那天是正月初四,她家請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吃了閩南人過春節必吃的兩道泉州特色小吃:雞蛋面線糊和元宵圓。當時,隨行的外國記者拍了不少在她家的互動照片,之後還洗了從國外給他們寄來。如今,這些照片成了她家的珍藏品。
馬可•波羅井 曾作公用井補給船隻
政協泉州市豐澤區第四屆委員會文史委員溫太平翻閱史料後介紹說,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17年,足跡遍及華北、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區。1289年,波斯國王阿魯渾的元妃去世,阿魯渾派出3位專使來元廷求婚。元世祖忽必烈選定闊闊真為元室公主,由三使者和馬可•波羅及其父叔護送,于1291年春乘14艘四桅十二帆的巨船,從泉州起航,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地到達波斯。
溫太平說,法石片區除了“馬可•波羅巷”,還有一口“馬可•波羅井”,就位於馬可•波羅巷靠近渡口的地方,但在法石片區改造時,“馬可•波羅井”也被填埋了。當地人覺得,“馬可•波羅巷”和“馬可•波羅井”的得名,說明馬可•波羅從泉州起航時,應該就是在法石為船隻補給。
據介紹,石頭街雖在東海之濱,岸上的井水卻是淡水,原因是石頭街背靠寶覺山,山泉汩汩流入地下。石頭街過去有很多古井,不僅家家戶戶的院子裏有,街上也有,“馬可•波羅井”就是靠近江邊的公用井。當然,遠航船隻補給不僅需要淡水,還需要生活用品。而當時的石頭街店鋪數以千家,完全可為馬可•波羅的船隻提供選擇。
溫太平說,法石境內有制船巷、打鐵巷,現在還有古船深藏地下,說明元朝時當地造船業發達,“馬可•波羅的船隻說不定就是在我們這造的。”
陳川說,法石社區現在還有真武廟、文興古碼頭、宋船遺址文興宮等歷史遺存,“馬可•波羅巷”和“馬可•波羅井”雖然不存在了,但應該在原址附近立塊碑或做塊告示牌,讓後人知道這段歷史。
馬克•波羅盛讚泉州人 “民性和平”“愛好自由”
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曾著《馬可•波羅到泉州》一文,歸納《馬可•波羅遊記》(下簡稱《遊記》)中關於泉州的記載。《遊記》對泉州讚賞備至,“(離開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又說“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裏,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像。每一個商人,必須付出自己投資總額10%的稅收,所以,大汗從這裏獲得巨額的收入”。
元代,泉州處在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的鼎盛時期。《遊記》中說:“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德化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專家介紹,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回德化窯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可•波羅當年帶回的德化家春嶺窯的小花插。
泉州的造船技術也給馬可•波羅留下了深刻印象。泉州是宋元時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的堅固性、穩定性、適航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在當時都具有先進水準。《遊記》說:“大汗又下令準備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揚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納船員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點。
《遊記》中寫到泉州佛教興盛,這在歷史上也有充分的證據。自唐朝以來,泉州就有“泉南佛國”之譽,馬可•波羅說,這裏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指佛教信徒。
馬可•波羅對泉州人是這樣評價:“民性和平,喜愛舒適安逸,愛好自由。”《遊記》還披露,刺桐城的文身技師以藝精出眾而馳名中外,有許多印度人到這裏來文身。
【相關鏈結】
馬可•波羅(1254-1324),義大利旅行家,出生在義大利商業城市威尼斯的一個商業家庭。1271年,他從威尼斯出發,渡過地中海,沿絲綢之路東進,於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重用。旅居中國十多年後,馬可•波羅於1291年春從泉州起航,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地到達波斯。作為離開中國前的最後一站,馬可•波羅在泉州逗留了一段時間,這裏繁榮的貿易、豐富的物產、友好的人民給他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並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專辟《刺桐城》一章,向世人介紹他在泉州的所見所聞。
來源:泉州晚報
2016年1月16日更新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智慧!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智慧。
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
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
只有先取,才能後舍。
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
所以“取”“舍”雖是反義,
卻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人生之初時,只知取。
除了取得生命,
還要取得食物,以求生長;
取得知識,增長才幹。
長大之後,則要有取有舍,
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閒。
人生之路漫長,有坦途,
也有崎嶇之處和險灘。
當走到崎嶇之處和險灘的時候,
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
此時則更要懂得舍,
如果不懂得舍“物”,那只有舍“命”了。
人當取其所必需,
取其所當有,取其所該有,
而舍其不能有,
舍其不當有,舍其不必有。
這樣,生命才會在“順當”中度過。
當然,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
人,更不可能十全十美。
苦苦地挽留夕陽,是傻人;
久久地感傷春光,是蠢人。
貪小便宜的人,
往往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迷戀手中的鮮花,
很可能就耽誤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應該要有自知之明,
該得的就得,不該得的不必勉強。
來的偶然,去的必然。
該來的來,該去的去。
來去之間,能留下多少就算多少。
把握當下,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哪怕只是跨出一毫一厘,哪怕是失敗。
取捨是一種態度,簡單是一種心境。
人生之旅,有山有水,有風有雨,
人走在山水風雨中,
只有學會取捨,保持簡單的心境,
才能生活得踏實、輕鬆、安詳、幸福。
當然,簡單的生活,
不是強調人生無為,不思進取。
生活中,要爭取你該爭取的,
追求你應追求的,做到取捨有度。
文章来源:中國傳統文化
2017年1月9日更新